首页期刊导航|学术月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月刊
学术月刊

月刊

0439-8041

021-53060399 53069080

200020

上海淮海中路622弄7号(乙)社联大楼4F

学术月刊/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推进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为宗旨,倡导学术探索与争鸣。在发扬哲、经、文、史优势的同时,加强对文化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及一些新兴学科的研究。主要反映国内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发表海外作者的学术论文及各类学术短文和综述,报道学术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哲人入丛林:国际关系与政治哲学共同转型的可能

    李汉松
    117-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笔谈学者来自不同领域,但都以学术史变迁为背景、以实证议题为例,探讨跨学科视野在突破范式和提升规范性理论方面的可能性。于文认为以早期现代全球化为背景的"大分流"经济史研究对突破现代性理论中的欧洲中心论、公允评价亚洲现代化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近一步强调经济史之上必须有思想史的跟进才能理解中西现代化道路背后的认知逻辑和价值诉求。以明清转型时的"新经学"和西欧早期启蒙运动的"新自然法"为例,于文比较了中西同时期兴起的历史自治思想,并强调其对19世纪以来中西民族国家模式产生的巨大影响。李汉松认为当下北美国际关系研究和政治哲学过度去政治化,造成前者学科碎片化乃至庸俗化,后者则退化为制度附庸且不再关照政治本质。为此,李汉松提出重启政治哲学关于政治集体之间应如何构筑伦理关系的基本议题,重塑国际关系领域对政体、文化、冲突等议题的研究,批判建构现代多元国际秩序。王建宝通过讨论理学传统中主体哲学和历史的紧密关系,来回应当代学科综合应然和实然议题的重要性,强调超越性的价值诉求需要影响历史、并通过历史性地践行形成具体的认同。初金一通过讨论苏联作家利季娅·金兹堡对回忆录写作的文学分析,跨越文学与历史,探讨文化记忆理论如何解释非虚构文学塑造群体历史叙述与认同的功能。王海骁以中古史士族衰亡研究为例,指出中古史量化研究因为和统计学及定量社科研究常年脱钩而质量欠佳,造成学界对定量研究价值的忽视,并提出如何通过更准确的量化分析工具解释宏观历史变迁。

    人文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范式突破再理论化

    殊途同归:当哲学遇到历史学

    王建宝
    12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笔谈学者来自不同领域,但都以学术史变迁为背景、以实证议题为例,探讨跨学科视野在突破范式和提升规范性理论方面的可能性。于文认为以早期现代全球化为背景的"大分流"经济史研究对突破现代性理论中的欧洲中心论、公允评价亚洲现代化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近一步强调经济史之上必须有思想史的跟进才能理解中西现代化道路背后的认知逻辑和价值诉求。以明清转型时的"新经学"和西欧早期启蒙运动的"新自然法"为例,于文比较了中西同时期兴起的历史自治思想,并强调其对19世纪以来中西民族国家模式产生的巨大影响。李汉松认为当下北美国际关系研究和政治哲学过度去政治化,造成前者学科碎片化乃至庸俗化,后者则退化为制度附庸且不再关照政治本质。为此,李汉松提出重启政治哲学关于政治集体之间应如何构筑伦理关系的基本议题,重塑国际关系领域对政体、文化、冲突等议题的研究,批判建构现代多元国际秩序。王建宝通过讨论理学传统中主体哲学和历史的紧密关系,来回应当代学科综合应然和实然议题的重要性,强调超越性的价值诉求需要影响历史、并通过历史性地践行形成具体的认同。初金一通过讨论苏联作家利季娅·金兹堡对回忆录写作的文学分析,跨越文学与历史,探讨文化记忆理论如何解释非虚构文学塑造群体历史叙述与认同的功能。王海骁以中古史士族衰亡研究为例,指出中古史量化研究因为和统计学及定量社科研究常年脱钩而质量欠佳,造成学界对定量研究价值的忽视,并提出如何通过更准确的量化分析工具解释宏观历史变迁。

    人文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范式突破再理论化

    文化记忆与非虚构写作:以利季娅·金兹堡为例

    初金一
    124-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笔谈学者来自不同领域,但都以学术史变迁为背景、以实证议题为例,探讨跨学科视野在突破范式和提升规范性理论方面的可能性。于文认为以早期现代全球化为背景的"大分流"经济史研究对突破现代性理论中的欧洲中心论、公允评价亚洲现代化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近一步强调经济史之上必须有思想史的跟进才能理解中西现代化道路背后的认知逻辑和价值诉求。以明清转型时的"新经学"和西欧早期启蒙运动的"新自然法"为例,于文比较了中西同时期兴起的历史自治思想,并强调其对19世纪以来中西民族国家模式产生的巨大影响。李汉松认为当下北美国际关系研究和政治哲学过度去政治化,造成前者学科碎片化乃至庸俗化,后者则退化为制度附庸且不再关照政治本质。为此,李汉松提出重启政治哲学关于政治集体之间应如何构筑伦理关系的基本议题,重塑国际关系领域对政体、文化、冲突等议题的研究,批判建构现代多元国际秩序。王建宝通过讨论理学传统中主体哲学和历史的紧密关系,来回应当代学科综合应然和实然议题的重要性,强调超越性的价值诉求需要影响历史、并通过历史性地践行形成具体的认同。初金一通过讨论苏联作家利季娅·金兹堡对回忆录写作的文学分析,跨越文学与历史,探讨文化记忆理论如何解释非虚构文学塑造群体历史叙述与认同的功能。王海骁以中古史士族衰亡研究为例,指出中古史量化研究因为和统计学及定量社科研究常年脱钩而质量欠佳,造成学界对定量研究价值的忽视,并提出如何通过更准确的量化分析工具解释宏观历史变迁。

    人文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范式突破再理论化

    定量社会科学能为历史学带来什么——以中古士族为例

    王海骁
    128-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笔谈学者来自不同领域,但都以学术史变迁为背景、以实证议题为例,探讨跨学科视野在突破范式和提升规范性理论方面的可能性。于文认为以早期现代全球化为背景的"大分流"经济史研究对突破现代性理论中的欧洲中心论、公允评价亚洲现代化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近一步强调经济史之上必须有思想史的跟进才能理解中西现代化道路背后的认知逻辑和价值诉求。以明清转型时的"新经学"和西欧早期启蒙运动的"新自然法"为例,于文比较了中西同时期兴起的历史自治思想,并强调其对19世纪以来中西民族国家模式产生的巨大影响。李汉松认为当下北美国际关系研究和政治哲学过度去政治化,造成前者学科碎片化乃至庸俗化,后者则退化为制度附庸且不再关照政治本质。为此,李汉松提出重启政治哲学关于政治集体之间应如何构筑伦理关系的基本议题,重塑国际关系领域对政体、文化、冲突等议题的研究,批判建构现代多元国际秩序。王建宝通过讨论理学传统中主体哲学和历史的紧密关系,来回应当代学科综合应然和实然议题的重要性,强调超越性的价值诉求需要影响历史、并通过历史性地践行形成具体的认同。初金一通过讨论苏联作家利季娅·金兹堡对回忆录写作的文学分析,跨越文学与历史,探讨文化记忆理论如何解释非虚构文学塑造群体历史叙述与认同的功能。王海骁以中古史士族衰亡研究为例,指出中古史量化研究因为和统计学及定量社科研究常年脱钩而质量欠佳,造成学界对定量研究价值的忽视,并提出如何通过更准确的量化分析工具解释宏观历史变迁。

    人文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范式突破再理论化

    "自古文人多入蜀":一种文学地理观念的生成

    葛永海沈闻
    132-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古文人多入蜀"。在中国文学史上,存在长时段、大规模的文人入蜀现象,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入蜀"吟咏。这些吟咏经过历代的累积、沉淀、感悟,文人与蜀地的内在精神联系不断被强调和揭示,逐渐形成了为世人所认可的"自古文人多入蜀"观念,其要旨在于入蜀之行对于文人创作的山水熏染和精神引领,同时强调了时代的连续性和文人群体参与的广泛性,这一观念形成的背后是一个内外多重因素相互协调的动力机制。"文人多入蜀"作为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地理观念,为文学地理学理论的深入探讨提供了富有启示的阐释框架和学术路径。

    "自古文人多入蜀"文学地理观念生成机制

    风下之地:中西间的南洋

    韩琛
    147-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中西之间的过渡地带,南洋是现代作家展开文学想象的重要空间。就欧洲作家而言,现代系过界南洋的帝国远征;对中国作家来说,南洋是汇融中西的复合周边。欧洲帝国殖民与中华天下遗绪交错其间,既指涉中国渴望融入世界新秩序的现代转型焦虑,又隐隐透露难以排解的历史帝国迷思。中国现代文学视野中的南洋世界,注定是一个中西文明冲突、古今帝国碰撞、内外华夷颠倒、欧亚族裔混杂的文学地缘学空间。

    中国南洋帝国周边文学地缘学

    东南亚华文文学语言特征辨析

    苏永延
    157-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南亚华文文学语言与中国大陆的文学语言相比,其最大的特点是在总体上保留了中国北方方言表达体系的同时,又具有南中国方言的独特韵味,这在词汇、语法等方面均有鲜明的体现。除此之外,它又因置身于东南亚不同国家的民族语言和西方语言的表达体系之中,华文词汇混入不少当地语言和西方语言,并深深嵌入在华文的语言体系之中,造就了东南亚华文文学语言的多语混和状态,呈现出不同于中国大陆文学语言的审美特质,在貌似不规范甚至土气的语言表达中,真切生动地传达出东南亚华人丰富、复杂的生活面貌,体现出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和环境适应能力,是值得我们珍惜和深入研究的文学宝库。

    东南亚华文文学文学语言南中国方言

    "地方的浮沉"与20世纪中国的语言运动——以茅盾的方言观及其流变为中心

    孟宁刘忠
    167-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茅盾的方言观及其流变与20世纪中国的语言运动密切相关,其方言观中对"地方"的亲近或排斥姿态,体现了一代知识分子在时代巨变中的不同选择以及想象中国方式的差异。一方面,从宏观趋势看,茅盾方言观中的"地方"历经从倡导方言到舍弃方言的起落过程,展示了时代精神的规约和现代民族国家的生成进程。另一方面,从微观细节及内在动因分析,茅盾方言观中的"地方"与"想象的共同体"间的摩擦,建构起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地方性"命题的复杂性与多质性面貌,成为"方言土语"与"地方性"论争中可溯的前因与可循的线索。此外,茅盾方言观中对南北地域方言差异的关注、对"蓝青官话"这一语言策略的推崇与还与21世纪以来的方言写作热、方言问题论争有关,并形成有效的跨时空对话。

    茅盾方言地方语言运动"蓝青官话"

    礼经席仪综考

    郜积意
    177-189,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仪礼》席仪重在升降。升降之法,即升席必由下,不得由上。降席则常例由下,间有降由上之变。由上由下,关乎席之首尾。席之首尾,经或有明文,或无明文。于无明文之例,学者多有分歧,如遵者之席何上?介席、侑席为何有降由上、降由下之别?欲明其间是非去取,当先辨郑注"由便""躐席"诸义,由便、躐席诸义明,则学者论说之得失即可心中了然。

    仪礼席仪躐席

    晚清民国鄱阳湖区渔业纠纷调解中的传统惯例

    程宇昌
    190-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惯例是民间社会的习惯法及基层社会运行的基本逻辑,晚清民国鄱阳湖区水域渔业纠纷既是历史性常态,也是水上社会现实性情景。在历史和现实多重因素下,湖区渔业纠纷调解的传统惯例既有"旧艺""旧规"或"旧章"等,在渔业纠纷调解中,湖区国家权力因子、宗族社会势力、传统惯常因素等各种力量相互博弈,构建起晚清民国鄱阳湖区水域基层社会自治与他治的动态场景,探析湖区渔业社会纠纷调解中的传统惯例及其主要依据,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运行逻辑及其内在规律。

    晚清民国鄱阳湖区渔业纠纷调解社会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