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月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月刊
学术月刊

月刊

0439-8041

021-53060399 53069080

200020

上海淮海中路622弄7号(乙)社联大楼4F

学术月刊/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推进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为宗旨,倡导学术探索与争鸣。在发扬哲、经、文、史优势的同时,加强对文化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及一些新兴学科的研究。主要反映国内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发表海外作者的学术论文及各类学术短文和综述,报道学术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文化、心理与社会:试论孙本文的文化观

    肖文明
    119-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文化社会学之本土传统的确立,需仰赖对民国文化社会学史的深度挖掘,而孙本文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作为中国文化社会学的先驱与主要奠基人之一,孙本文系统地引介了当时美国主流的文化社会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予以了本土化。他系统地探讨了文化之界定、特质与分类,进而展开文化与心理、文化与社会诸面向之关联的讨论。在文化与心理的关系上,他一方面强调二者之相互影响,另一方面则强调了文化决定论的立场。在文化与社会的关系上,他从社会控制、社会变迁、社会问题与社会建设四个方面展开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文化视角一以贯之。基于其理论立场,他指出现代中国文化建设之方向应坚持中国本位立场的折衷论,反对陈序经的全盘西化论。尽管存在着一定的理论局限性,他的文化理论以及文化建设方案对于当代中国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文化心理社会文化失调文化建设

    古代文论的"学科"性质与语言复古论

    高玉
    130-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没有系统的"文论"之说,"文论"是近代西方学科理论引入中国在学术上的概念反映,现代"七科"对传统中国知识体系进行重新分类产生"文学"进而产生"文论"。中国古代文论"史"的形态是由陈钟凡开创,由郭绍虞、罗根泽以及朱东润三人各自通过写作实践完成的,后人在他们的基础上又有补充、整合、完善,但形态上没有根本突破。中国古代文论"论"的形态包括传统的文献考证,术语、概念的释训,但主要则是用现代文学观念和科学方法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现代阐释、定性、比较、分析等,也即"理论"的形态,其中方孝岳、朱自清、傅庚生的贡献非常大。中国古代文论的根本在于"古",今天的转化和重建其实是把"古"变为"今"从而失去了本性。中国文学理论建设应该复活古代文论表述的古代形态,把被中断的古代文论原形态续接起来。古代文论研究的语言"复古"其根本是用古代文论的术语、概念、范畴和话语方式来言说文学,不仅言说古代文学,也言说现代文学与西方文学。语言复古让中国古代文论成为应用形态,但不是否定现代文论的主体地位,而是让中国古代文论成为中国文论的一种有效方式,补充和丰富我们的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

    古代文论语言复古现代转化应用形态

    明代诗学观的演进:"格调正变"说的形成及其超越

    张亚欣许建平
    143-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正变观是古代诗史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中国诗学史上曾有"风雅正变""文质代变""诗体正变"诸说。出现于明清时期的"格调正变"说是对此前诸说的继承与深化,是正变论由以朝政为中心向以体格声调为中心的内转过程的集合性成果。它不同于此前正变说者有四:以格调为正,以文体为变;以格高为正,以格低为变;以体格声调为正,以兴象风神为变;正与变"阴阳剥复"。王世贞是格调正变观的发展者、完成者,他提出因革弊而正,以积弊而变,趋向质愈稳、文愈佳的演进观,并将"物极其则"引入其中,认为"物极其则,变亦可,不变亦可",从而解构了正变观,走向了超越正变观的本质论。

    明代诗学格调正变说诗学观演进王世贞

    论实践美学中"度"的本体性意义

    孔天伊徐碧辉
    153-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践美学基于人类生产—生活(即实践—实用)的基础上提出"度"的本体性,这里"度"并非"本体"本身,而是具有本体的某种特有属性,"是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第一范畴";而"'度'本体"之称将"度"定格为抽象的形而上的本源概念,忽视了"度"与现实实践的关系。混淆了"'度'的本体"和"'度'的本体性"这两个概念。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明确"度"的本体性的核心意义特征。

    实践美学本体性自由

    "禹平水土"与天下秩序的展开——从《豳公盨》"()山濬川"说起

    成富磊
    161-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禹的作为在中华文明起源进程中具有枢纽性意义。《豳公盨》及《书序》用以总括禹功的"随山溶川"一语为并列动宾结构。"濬"字构形为残通水道,使川更成为川;《豳公盨》对应今本《书序》"随"字之表意字"()",所会之意与此相类。《说文》"隆"字"败城阜"的训释正与此合,即去除此类人工作为,使山更成为山。如此,()字一形所含阜形部件实暗含伯鲧与大禹应对洪水措施的关键区分,造作城阜与毁败城阜。由此进入周人历史视野中先民迈向统一秩序进程之历史图景。伴随上古分散族群渐趋沟通而来的是相互之间的争斗。这一异质社群间相互怨乱的极致是作为治理根基的部族神之争。"洚水"乃这一乱局的表征。对此,共工氏及此后鲧的方案是"壅防百川"以致形成独立邦国而拒绝沟通以止乱,大禹则与之相反,"随山溶川",直面怨乱并寻求解决之道。在恢复山川秩序之自然的思想意识中,中华文明正式开始了天下体系的构造。

    随山濬川洪水自然诸神之争

    论中国王朝周期的"中叶困境"——以清朝中晚期史为思考对象

    孙明
    173-189,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历史上的王朝中期,存在周期性出现的共性现象:制度丛脞、行政低效、风俗颓坏、国势衰微。可以概括为"中叶困境"。"中叶困境"是与王朝体制伴生的、难以克服的制度病、政治病,能够看到一条积弊生成并延长的线索,即使有"中兴"提振,也难以真正挽回政治生命力的衰退。中叶困境是"总体性衰微",可以从"制度—风俗"一体并重的双中心框架来分析,其形成动力机制是"积弊"。作为王朝兴衰周期的"中叶"在政治思想史上定格,是传统中国治道积淀的重要成果,是士大夫的历史"同时代感"的重要表现。以严复为代表的思想家,从王朝兴衰周期的长时段视野中思考清代中晚期的政治社会颓相。认为只有再造"法意",走出王朝体制,建立现代国家政治体系,才能克服积弊的困境。

    中叶困境制度风俗积弊

    "八大圣人"与清代秋审处

    陈灵海
    190-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秋审处设立于雍正十三年,最初只是一个掌案牍的服务机构,负责为刑部印刷分送秋审册。乾隆七年起,转型为核定秋审实缓的专业审判机构。乾隆朝后期至嘉庆、道光朝,秋审处专业性进一步加强,出现坐办常任化现象,也涌现了不少专家坐办。咸丰朝以后,由于律例馆修例职能的空壳化,秋审处坐办与律例馆提调出现兼任化现象,谋求"京察一等"而到秋审处混经历者亦不乏人。其动态演变具有双重结构,一是因时而变,二是叠加共振。皇权体制的固有属性和疑案审判的自发需求,决定了清代秋审处既有专业化和精英化的面向,也有非制度化和因时而变的面向。律例馆与秋审处之间也因职能消长而发生共振,律例馆职能空壳化使提调参与秋审形成了"八大圣人"结构。

    秋审处坐办律例馆提调八大圣人

    教育学学科十年发展综述及评价(2009-2018年)——基于人文社科综合指数的分析

    冯建军李春慧
    205-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09-2018年这十年,中国教育学总体上处于深化发展、稳步上升的时期。国家对教育研究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学术论文的产出保持在高位增长态势,优秀研究成果的社会关注度和学术影响力显著提高。代表性高校在各项指标上呈现出差异化竞争的态势。二级学科各有特色,但发展不平衡,高等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学发展迅速。在学术研究主题上,关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大理论问题,增强教育学反思意识和方法论自觉。但与建设中国特色教育学的目标相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未来需要坚守"两个结合",加快构建中国教育学"三大体系"和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特色教育学教育学学科学科综述与评价

    投稿须知

    学术月刊编辑部
    封2页

    书讯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