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月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月刊
学术月刊

月刊

0439-8041

021-53060399 53069080

200020

上海淮海中路622弄7号(乙)社联大楼4F

学术月刊/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推进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为宗旨,倡导学术探索与争鸣。在发扬哲、经、文、史优势的同时,加强对文化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及一些新兴学科的研究。主要反映国内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发表海外作者的学术论文及各类学术短文和综述,报道学术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用典"看《野草》得名之由来

    郜元宝
    144-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迅之所以将他唯一的散文诗集命名为《野草》,并赋予"野草"独特的文学蕴含,不仅受到源于现实的若干"今典"之感发,获得诸多"古典"之滋养,且有大量"内典"为互文性佐证,更与某些"外典"水乳交融。源于托尔斯泰小说、严译《天演论》以及与谢野晶子同名诗歌的"外典"尤为重要。系统探索"用典"如何影响《野草》之得名,既有助于体会鲁迅创作构思的苦心,更有助于把握像《野草》这样的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在文本构造上的特点。

    鲁迅用典《野草》托尔斯泰严复译《天演论》

    蔷薇梦碎:"情感—文学"共同体的破裂——周氏兄弟失和再考察

    朱晓江
    153-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术界常以"兄弟怡怡"形容失和以前周氏兄弟之间的关系。这种亲善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兄弟之间一度形成的"情感—文学"共同体的生活、事业样态,它以鲁迅的道路选择为方向,而以周作人的主动追随为保障。一旦这两个前提条件被打破,所谓"兄弟怡怡"的形态也就随之失去。考察1906-1923年间周氏兄弟之间的关系,这种"情感—文学"共同体的形态,随着羽太信子的介入,又随着周作人自身思想的不断成熟,其实几经变化。由此,当我们重新考察失和事件,主要的并非要去探寻事实的"真相",而是要通过相关资料的重新梳理,来还原从1901到1923年这20余年间周氏兄弟之间的生活、工作形态,呈示他们思想上的合与分。这既是周氏兄弟生平研究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需要。

    鲁迅周作人兄弟失和"情感—文学"共同体

    丧乱纪事与幽暗意识——周氏兄弟阅读史的交集

    袁一丹
    167-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世中国的丧乱纪事是鲁迅和周作人阅读史的交集之一,他们着力搜讨的丧乱纪事集中于明清易代之际和清末太平天国之乱。周氏兄弟讲述的"长毛"故事,包含着他们的家族隐痛及切身感受到的历史恐怖。"故鬼重来"的恐惧使其不但从历史的字缝中读出吃人二字,以史为鉴亦可映照出附着在活人身上的死魂灵。周氏兄弟对丧乱纪事的特殊嗜好,折射出他们思想深层的"幽暗意识"。被幽暗意识俘获的启蒙者化身为"爱夜的人",具有"自在暗中,看一切暗"的能力。源于野史笔记的"古老的忧惧",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周氏兄弟对革命、战争、国民性及乡土中国的基本判断。如何对抗历史的恐怖,超克幽暗意识,终结人吃人的历史,是他们终其一生追问的思想命题。

    鲁迅周作人丧乱纪事野史幽暗意识

    中原未远:洛京留守与契丹王朝的"洛阳情结"

    谢一峰
    178-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出土辽代《韩德让墓志》中载其所授洛京留守与辽代五京留守不同,系无都可守的留守,却非孤证孤例,尚有刘晞、张俭、萧孝友、许王等人曾被授予此职。洛京留守之职任经历了实际执掌且名实相符,无实际执掌亦未明言遥授和明确为遥授荣誉职衔的三个阶段,甚至在辽朝末年的《许王墓志》汉文文本中脱落"京"字,体现出契丹政治军事层面中原之志的衰减和思想底层中"洛阳情结"的延续。而此洛京留守之更为深刻的象征意义,则与洛阳独特的政治文化意蕴,辽太宗时期吞灭石晋、入主中原所形成的"洛阳经验"相系,亦须置于契丹王朝占领中原后国号、年号的更易,太宗时期多元都城格局的动态发展和洛京、中京之设等更为广泛的历史语境中加以系统性分析。澶渊之盟订立之后,契丹王朝调整洛京留守之定位、易地重建中京,中原之志渐衰;其正统意识却在觉醒,构成政治主张与思想观念间的戏剧性张力。

    韩德让洛京留守洛阳情结契丹王朝中原

    僧侣、宿主、通事与船商——从圣福寺藏《唐船寄附状帖》看18世纪初的长崎贸易

    王振忠
    193-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船寄附状帖》是2019年在长崎圣福寺发现的重要史料,书中收录的136封信函,是康熙年间驶入长崎港的中国南京、宁波、厦门、广东、台湾以及咬(馏)吧船主给圣福寺铁心和尚等人的书信。考证这批书信产生的年代,并在考释各信涉及的诸多名物之基础上,指出该文献可以弥补《唐船进港回棹录》等档案记录之空缺,从中可见江户时代长崎贸易的一些侧面,特别是僧侣、宿主、唐通事与船商的互动实态。作者认为:长崎的贸易制度存在着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而《唐船寄附状帖》则反映了中日贸易早期的一些情况,其中所提供的鲜为人知之细节,反映了长崎贸易中一些较为复杂的面相,也留下了不少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线索。

    长崎圣福寺《唐船寄附状帖》唐通事铁心和尚清商

    新语境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语言研究的广度、深度与新潮——"百年来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的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

    熊静娴文贵良
    207-211页

    全球视野与中国经验——周雪光教授访谈

    周雪光竹影
    212-216页

    书讯

    封3页

    投稿须知

    学术月刊编辑部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