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章育良

双月刊

1001-5981

JXTU@xtu.edu.cn

0732-8292143

411105

湖南省湘潭大学期刊社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湘潭大学主办的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双月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湖南省一级期刊。设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哲学、历史、汉语言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高等教育研究及湖湘文化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成本与成效:清代西南增设中下级土司考——以贵州旧田氏领地为例

    杨曾辉
    146-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永乐十一年(1413)明廷革罢思州、思南两田氏宣慰司并就其领地分置八府,自此以后直到清朝灭亡,这片土地处于土流并治格局.在近五百年的岁月里,朝廷始终未打破两田氏旧属中下级土司格局,即使清雍正朝还推行了大规模改土归流,但朝廷依然因时制宜,不断增设中下级土司.据此,可证在土流并治格局中,中下级土司或被改土归流土司嫡裔的地方影响力,并未随着州县确立而消减.由于州县流官面临短期内很难克服的施政困境,故流官不得不借助中下级土司以协助征缴赋税、派差轮役和传播教化.以此观之,作为王朝国家职官制度的土司制度,具有流官制度不可取代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合理性,而作为其结构性部分的改土归流的本质,则是依律惩处不法土司.

    土司制度改土归流土流并治保留与增设成本与成效

    个体书写建构历史记忆:宋代出使行记的撰述动因及书写特征

    刘师健
    154-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代出使行记在继承汉唐遗风的基础上,亦开创了出使行记写作的新思路.其撰述既有着出于进献朝廷的政治需求,同时又体现着使臣自身不同的主观撰述意愿.在华夷空间南北两分之世,使臣对各地的观察具有统一性,文本中直观地表现了当时宋与辽、金民众之间的社会生活,述时事,议国政,纪行的内容有所淡化,史事的内容得到强化,不少行记已超出了地方风土的传统范围,体现出由行程录向杂史靠近的发展趋势.其书写旨趣集政治性、学术性和文学性于一体,文体的叙事功能、纪实特征逐渐为世人所认同,既为使臣出使行程的个人记忆,同时也给集体留下了历史的记载,这种个性化叙事建构历史记忆的书写范式在中国行记史中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

    宋代出使行记异域叙事个体书写历史记忆

    欲望、势物与圣王:荀子礼法起源论的立体图像

    汪博
    160-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礼法起源论是荀子建构礼法合治制度体系并予以合法性证明的重要理论内容.在论证礼法起源过程中,荀子有别于孟子以来的以内在心性为来源的形上起源观,开辟了一条以欲望、势物、圣王为三维立体图像的客观化起源路径.这三者并非意味着礼法有三种实体性来源,而是揭示出礼法起源动态过程中的三个核心节点:欲望作为人的主体属性,与作为客观存在的势物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张力和冲突,圣王以超凡智慧洞察欲-物困境,故制礼作法加以调适,使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平衡协调.欲望、势物、圣王三者缺一不可,相互关联,折射出儒家物我、内外、天人等多重核心范畴,是荀子通过重构儒学来应对现实的重要理论突破.荀子这一制度建构路径,既可以观察到传统儒家思想的客观性面向,又能为现代中国制度建构的理论阐释提供借鉴.

    欲望势物圣王礼法起源

    论布洛赫"前仿真美学"中的三重学理

    何晓军李志雄
    165-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布洛赫的"前仿真美学"由三重相互联系的学理构成,其一是审美象征学理:布洛赫将"前仿真"从德语的"提前照亮"而引申出审美象征性语义,指文艺具有提前模仿未来美好状况之功能,形成仿佛真的实现了一般的审美现象.结合布洛赫关于审美象征性语义与审美活动来理解和把握"前仿真美学",赋予它的概念内涵.其二是"过程"哲学学理:布洛赫强调以"过程"为"真实",通过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审美理想的过程化,使文艺审美得以提前仿真式实现,揭示它的审美机制.其三是马克思主义学理:布洛赫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立场,通过审美整体性联动,审美现代性批判和审美愿景意识追求,凸显它的思想本质.此三重学理依次源于生活、真理和理想且以审美活动为纽带而相互联系,在美学构成上则对应于概念内涵、审美机制和思想本质,从逻辑和内容上共筑了他的"前仿真美学".

    布洛赫"前仿真美学"学理构成

    论福特《队列之末》中的听觉印象主义书写

    万正发胡强
    170-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国小说家福特的四部曲小说《队列之末》聚焦一战前线的声音景观,通过听觉印象主义手法呈现战场境况,批判战争的惨痛后果,揭示社会矛盾与冲突.战场上的多元音景映照特定时期的社会现实,抗争之音、毁灭之音与沉默之音构建出丰富的听觉印象,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通过听觉印象主义的声音叙事,福特构建了一个多维听觉空间,生动展现出真实的时代环境、社会氛围与人物心理,对战争进行了反思与批判.听觉印象主义与多种叙事手法的紧密结合,使小说形成了独特的非线性叙事结构,为读者提供了深入洞察历史与人性的新视角.这种听觉印象主义书写是文学印象主义、战争书写与现代主义的有机融合,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学书写范式.

    福特《队列之末》声音景观听觉印象主义

    在交往中影响:论谷崎润一郎与中国现代戏剧家的关系

    张能泉李慧
    177-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谷崎润一郎与田汉和欧阳予倩两位中国现代戏剧家的交往既与谷崎润一郎第二次来华的目的有关,也与当时中日现代文坛语境相关,对彼此的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影响.就谷崎润一郎而言,交往成为他放弃"中国情趣"的重要契机,使其文学创作不再关注中国题材,转而关注日本传统.就相关中国现代戏剧家而言,交往使田汉与欧阳予倩的戏剧创作不同程度地呈现出谷崎润一郎式的唯美色彩.

    谷崎润一郎中国现代戏剧家交往文学影响

    汉语抽象句体认语言学探讨

    廖光蓉周瑜焜
    182-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言运用少不了抽象,而汉语中的抽象句常致理解困难,对其更进一步的体认语言学探讨有助于语文和国际汉语教育,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生成句子.文章在体认语言学核心原则之一即"现实→运用语言表达现实+认知操作→言语"的指导下,以行为事件概念框架、概念转喻等理论为基础探讨汉语抽象句的生成和语法语用特点.汉语抽象句通过隐略框架元素、隐略形式标记或同时隐略框架元素和形式标记生成,抽象的实现过程即"行为事件→汉语+隐略→汉语抽象句",反映了汉语句子规则的多样性和共享知识结构在句子生成中的必要性.汉语抽象句的语法语用特点则体现在形式搭配、语义逻辑、语义透明、韵律等规则和经济原则以及突显强调等多个方面.

    体认语言学行为事件概念框架隐略转喻语法语用特点

    人工智能驱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

    上官文丹王黎斌
    187-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驱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就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在人工智能赋能的过程中要遵循的准则与要满足的基本要求,它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经验的科学凝练和总结.人工智能驱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要依据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学科性与整体性相统一、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针对性与实效性相统一、能动性与规律性相统一、开放性与共享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有序推进.要以加强人工智能应用的规范管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基于人工智能的教学标准、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等多维路径,推进人工智能驱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

    人工智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