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施荣

月刊

1001-506X

xtgcydzjs@126.com

010-68388406

100854

北京142信箱32分箱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Journal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被美国《工程索引》(EI)、英国《科学文摘》(SA)收录,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用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它是面向高科技开发和应用的跨学科期刊,以传播新技术、促进学术交流为宗旨,坚持深度与广度、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方针,努力反映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两大领域的最新成就,报道的主要内容包括:系统科学、军事系统分析、飞行器控制、雷达、光电探测技术、信息获取与处理、运筹学管理与决策技术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一种非平滑相干干扰鲁棒的自适应波束形成器

    卢文龙李旦毕权杨张建秋...
    1467-1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文献报道的鲁棒自适应波束形成(robust adaptive beamforming,RAB)算法,分析了在存在相干干扰时其性能严重下降甚至失效的原因:通过将接收信号协方差矩阵分解为阵列流形矩阵左和共轭右乘一个矩阵P的描述形式,在存在相干干扰时,P为非对角阵,其非对角元素表征了信号与干扰间的互相关,该成分造成了RAB算法的失效;另表明:快拍数有限可视为特殊的相干干扰情况.为此,提出了一种构建P为对角阵的协方差矩阵拟合方法;并据拟合的协方差矩阵,给出了对非平滑相干干扰RAB方法.仿真验证了分析的有效性,所提方法在相干干扰时仍能实现非相干干扰时的性能,且收敛速度优于报道方法.

    鲁棒自适应波束形成Capon谱相干干扰协方差矩阵拟合

    稀疏阵列的鲁棒矩阵填充DOA估计算法

    张芸萌董玫陈伯孝
    1477-1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稀疏阵列布阵灵活,增大阵列孔径的同时还能减少阵元间耦合,但基于稀疏阵列的传统波达方向估计会导致角度模糊混叠,带来估计精度差和稳健性不足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稀疏阵列波达方向估计的加权截断奇异值投影(weighted truncated singular value projection,WT-SVP)的鲁棒矩阵填充算法.在填充迭代过程中根据奇异值的大小分配权重,突出大奇异值包含的阵列信息,减少小奇异值中不必要的噪声信息,从而优化传统奇异值投影算法.该算法可以实现稀疏阵列的孔洞信息恢复,对不连续阵元充分利用,同时WT-SVP填充算法实现了稀疏阵列波达方向估计的高精度、高分辨以及在低信噪比、低快拍时的高鲁棒性.

    稀疏阵列矩阵填充奇异值投影波达方向估计

    基于高度计辅助的GNSS欺骗干扰检测

    徐奕禹陈长风袁雪林陈正坤...
    1484-1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压高度计可以获得精确高程数据,且不受外界电磁干扰,利用气压高度计辅助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进行欺骗检测具有显著优势.为了评估气压高度计在GNSS欺骗检测中的能力并提高检测概率,首先对系统误差进行建模分析,并利用差分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ARIMA)模型对气压高度计和GNSS测量结果进行处理.同时,通过计算欧氏距离构建数据空间,提出一种基于移动方差的自适应门限检测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在虚警率为10-6的情况下,检测率达到了 92%,所提方法能够在高程信息上有效监测潜在的欺骗威胁,增强了 GNSS系统的可靠性.

    气压高度计卫星导航高度数据融合移动方差欺骗检测

    基于融合距离的极化SAR图像非局部均值滤波

    曾顶殷君君杨健
    1493-15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图像降噪领域,常见的非局部均值滤波仅依靠像素间的统计距离进行相似性度量,忽略了像素点的空间信息.本文结合极化SAR数据统计特性和图像空间特征作为像素间的相似性度量,提出了一种利用融合距离来计算相邻窗口权重的方法——基于融合距离的非局部均值滤波器.融合距离的引入使得滤波器能够更全面的评估像素间的相似性,从而得到更合适的像素权重.此外,本方法还引进变异系数对邻域窗口的权重进行评估,通过该参数可以控制滤波的程度.在多幅极化SAR图像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滤波器能够在有效抑制斑点噪声的同时保留较为完整的图像边缘信息和极化散射特性.

    极化合成孔径雷达非局部均值滤波相似性度量变异系数

    低脉冲重复频率条件下无人机微动参数提取

    赵晓琛赵东涛袁航王欢...
    1503-1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低脉冲重复频率条件下的无人机微动特征提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原子放缩正交匹配追踪(orthogonal matching pursuit,OMP)分解的微动参数估计方法.首先,通过计算时频谱熵从无人机回波数据中筛选出具有显著微动特征的信号.其次,采用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al decomposition,VMD)算法提取旋翼叶片的旋转频率,提出了基于原子放缩的OMP分解方法实现了对无人机旋翼叶片长度的估计.仿真实验表明所提方法相比于传统的OMP方法和VMD-OMP方法都具有明显优势.最后,采用实测数据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无人机微多普勒低脉冲重复频率微动特征

    基于CSLS-CycleGAN的侧扫声纳水下目标图像样本扩增法

    汤寓麟王黎明余德荧李厚朴...
    1514-1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侧扫声纳水下目标图像稀缺,获取难度大、成本高,导致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模型性能差的问题,结合光学域类目标数据集丰富的现状,提出一种基于通道和空间注意力(channel and spatial attention,CSA)模块、最小二乘生成对抗生成网络(least squares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LSGAN)及循环对抗生成网络(cycle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CycleGAN)的侧扫声纳水下目标图像样本扩增方法.首先,受CycleGAN的启发,设计基于循环一致性的单循环网络结构,保证模型的训练效率.然后,在生成器中融合CSA模块,减少信息弥散的同时增强跨纬度交互.最后,设计了基于LSGAN的损失函数,提高生成图像质量的同时提高训练稳定性.在船舶光学域数据集与侧扫声纳沉船数据集上进行实验,所提方法实现了光学—侧扫声纳样本间信息的高效、稳健转换以及大量侧扫声纳目标样本的扩增.同时,基于本文生成样本训练后的检测模型进行了水下目标检测,结果表明,使用本文样本扩增数据训练后的模型在少样本沉船目标检测的平均准确率达到了 84.71%,证明了所提方法实现了零样本和小样本水下强代表性目标样本的高质量扩增,并为高性能水下目标检测模型构建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样本扩增侧扫声纳循环生成对抗网络通道和空间注意力模块最小二乘生成对抗网络

    单参考阵元旋转电场矢量法校准相控阵天线

    张勇芳高晶钰刘涓
    1525-1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经典的旋转电场矢量法仅适用于校准小规模相控阵天线的不足,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校准大规模相控阵天线的改进旋转电场矢量法.该方法选取单个阵元作参考通道并依次选取其他阵元作测试通道.通过测量这两种通道的合成电场幅度完成相控阵天线的幅度与相位校准.实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得到的校准数据具有较高的精度,可用于补偿大规模相控阵天线且能获得优良的远场方向图.

    相控阵天线校准单参考阵元旋转电场矢量

    大掠射角对海雷达导引头实测回波特性分析

    连静杨勇谢晓霞王雪松...
    1535-1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掠射角下,对海雷达导引头观测到的海杂波强度激增,舰船目标检测困难.本文结合全极化雷达导引头挂飞实测数据,分析了回波幅度和相位特性.首先,采用典型分布对回波幅度分布进行拟合,并利用拟合优度对拟合效果作出评估;然后,分析了平均相位变化量.结果表明:在大掠射角条件下,雷达导引头各极化通道海杂波幅度服从K分布;海杂波与舰船回波幅度在同极化通道服从K分布,在交叉极化通道服从对数正态分布;交叉极化通道回波信杂比高于同极化通道;海杂波与舰船回波相位平均变化量小于海杂波.

    雷达导引头海杂波大掠射角幅度分布相位变化

    非均匀间歇采样转发干扰对脉内捷变雷达影响分析

    孙宗正刘智星肖国尧齐晗廷...
    1544-1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脉内频率捷变雷达通过自身"主动"抗干扰特性,利用传统间歇采样转发干扰的不连续性和周期性的特点,结合抗干扰算法,可以有效抑制间歇采样转发干扰.为提高干扰机对脉内频率捷变雷达的干扰效能,本文提出采用非均匀间歇采样转发干扰对脉内频率捷变雷达进行干扰,首先对截获到的脉内频率捷变雷达信号通过时频脊线提取与小波变换进行参数估计,获取子脉冲宽度,然后根据子脉冲宽度约束干扰参数,构造非均匀间歇采样转发干扰.理论分析和结果表明,通过非均匀间歇采样转发使得脉内频率捷变雷达在时频域等多域难以抑制干扰,极大地提升了干扰机的干扰能力.

    电子对抗脉内频率捷变时频脊线小波变换非均匀间歇采样转发干扰干扰参数

    基于ISVM-DS的红外多传感器融合识别方法

    吴钇达王彩云王佳宁李晓飞...
    1555-1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弹道中段目标为一个目标群,包括弹头、诱饵、碎片等,并且由于距离传感器较远,红外成像为点目标,可用信息较少,因此单一的红外传感器往往难以满足识别要求,需要融合多个传感器进行识别.针对红外多传感器的融合识别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增量支持向量机和D-S(increment support vector machine-Dempster-Shafer,ISVM-DS)证据理论的融合识别方法.首先,训练多个波段传感器红外特征的支持向量数据描述(support vector data description,SVDD)模型,生成壳向量并训练其ISVM模型;接着,采用ISVM模型的后验概率生成基本概率赋值(basic probability assignment,BPA);最后,利用D-S证据理论对多个证据的BPA进行融合,输出分类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提高目标识别的准确性.

    弹道目标识别多传感器融合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支持向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