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李建华

双月刊

1672-7835

xuebao@hnust.edu.cn

0732-8290354

411201

湖南湘潭市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双百” 方针,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积极开展社会科学各领域的探索研究和学术交流,关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难点问题,倡导学术自由,鼓励开拓创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改善干群、党群关系的探索与贡献——基于《毛泽东年谱(1949-1976)》的考察

    周一平孔维达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时时提醒干部们不能做脱离群众的事,时时告诫他们脱离群众就会被打倒.他执着地与党和政府中脱离群众的不正之风进行斗争,积极查找、分析干群、党群关系滑坡的原因,并努力进行制度建设.他主张整风、整党要定期化;建立了信访制度、干部参加劳动制度等;抓法律、法规建设,起草了《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主持制定了《党政干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改善干群、党群关系

    三个历史决议体现抵制毛泽东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三重逻辑

    杨新宾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毛泽东研究是历史虚无主义较为集中的领域,维护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关键之一.三个历史决议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凝结了一系列与毛泽东研究相关的基本结论,澄清了若干关键理论问题,构建了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方法逻辑、话语逻辑和理论逻辑.立足三个历史决议文本,回归其基本立场和重要结论,是毛泽东研究走向科学和规范的前提,对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具有重大意义.

    三个历史决议历史虚无主义毛泽东研究

    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境域

    黄显中袁红娟
    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毛泽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在确立社会主义文明理想的基础上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又通过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社会主义文明理想,使中国式现代化自始便进入社会主义文明的高地.在探索的过程中,毛泽东塑造现代化、现代性、现代人一体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使中国式现代化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深入到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腹地,又创造性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筑牢社会主义文明根基,使中国式现代化从样态、实践和秩序层面探寻到社会主义文明要地.新征程上,必须从文明论视域深层次汲取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智慧,从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

    毛泽东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文明文明境域

    延安时期毛泽东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的全景式考察

    王炎
    2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延安的十三年,毛泽东写下了《实践论》《矛盾论》等哲学名著,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进行了深度创作,并进一步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条件、基本内涵、结构要素、建构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创新的方法论问题作了集中阐释.全景式考察延安时期毛泽东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的历史进程,对新时代背景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引领、深入推进"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科学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毛泽东延安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说谎者悖论:语言学中的一种代数学现象

    文兰
    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关于说谎者悖论的"句方程"方案中可以提炼出总的看法:说谎者悖论是语言学中一种相当纯粹的代数学现象.这是"句方程"方案的必然结论.实际上,"句方程"方案全面吸收了代数学的思想成果,从基本定义开始,就是参照代数学的思想建立和展开的.而之所以可以把说谎者悖论与代数学做如此深度的连接,根本原因在于三卡悖论的发现.三卡悖论是说谎者悖论与布尔代数深度相关的无可辩驳的证据,是"句方程"方案立论的基础.

    说谎者悖论布尔方程句变元句方程

    大卫·路易斯模态实在论驳议

    王聪刘可怡
    4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卫·路易斯模态实在论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要提供一个相应的模态认识论说明.路易斯本人为了辩护他的模态认识论提出了两个论证:基于类比于数学的论证和基于理论功效的论证.通过分析可以得出,路易斯的这两个论证并不能实现他的目的.其中最大的困难则是路易斯使用的IBE方法,因为IBE并不是真理导向的方法,IBE背后也存在逻辑问题.

    大卫·路易斯模态实在论模态认识论超内涵

    论《米与盐的年代》中的他者化中国形象建构

    叶冬邓婧雯
    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当代科幻作家金·斯坦利·罗宾森的长篇或然历史小说《米与盐的年代》呈现了后冷战时期西方所建构的中国形象,小说中折射出了西方学者在有关中国的知识领域、思维方式和话语机制等三个维度上固有的成见和刻板印象,其本质是欧美"东方主义"视野下对中国形象的描绘和建构.针对欧美学者对中国文化误读这一现象,应以理性而审慎的批判意识去辨析和解读西方价值观下有关中国题材的作品,并建构起具有文化多样性和文明互鉴的平等互动的交流模式.

    《米与盐的年代》中国形象东方主义

    论《月光狂想曲》中大屠杀叙事的"美国化"

    李雨然杨金才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犹太裔美国作家迈克尔·夏邦在《月光狂想曲》中以后记忆的手法再现大屠杀,不仅巧妙融合了史料、记忆与虚构想象,还融入了美国价值观和精神,呈现大屠杀叙事的"美国化"特征.夏邦通过家庭后记忆书写,展现犹太苦难与救赎话语同美国英雄主义的紧密联系.在太空竞赛时期的政治背景下,一方面将大屠杀事件内化为美国的联盟后记忆,另一方面积极反思美国的道德责任.然而,在尝试通过温情的文学想象以"面向未来"时,夏邦却削弱了大屠杀的严肃性,迎合美国文化多元性的需求,掩盖了美国价值观的意识形态,也暴露了后记忆理论的历史局限性.夏邦的《月光狂想曲》超越了对大屠杀事件本身的探讨,更多关注于大屠杀历史与美国价值观的结合与共鸣,为当代"美国化"的大屠杀叙事提供了案例.

    《月光狂想曲》迈克尔·夏邦大屠杀叙事美国化后记忆

    西方文明冲击下近代中国文明话语的嬗变

    尚庆飞谷生秀
    6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的文明意识诞生于"夷夏之辨"中.由于"夷夏之辨"主要依据民族文化差异确立,周边民族入主中原、继续沿袭华夏政体礼制具有合法性,造就了具有历史延续性的华夏文明,同时华夏文明之于周边民族所蕴含的文化优越性在潜移默化中孕育出根深蒂固的华夏中心意识.然而,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坚船利炮的冲击,西方国家主导的以"种族论"为基础的"文明等级论"席卷中国,中国被动接受了"半开化"的身份判定.20世纪前后,西方文明在向中国侵入的过程中日益暴露其"利己"的实质,中国精英分子开始将文明看作多元的历史文化共同体,从文明的相对性的维度对文明内涵展开理性思考,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重新审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确处理中国固有文明与外来先进文明的关联奠定了基础.

    近代中国文明嬗变

    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及价值探赜

    魏海华
    7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世界文明交往实践,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开辟了全球化文明融创视域,明晰了发展原则、推进方式及目标指向,彰显了和平发展、包容创新等要义.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习近平文化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与文明理论,产生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文明建设经验,根植于中华优秀文明理念的文化沃土,形成于构建全人类共同价值及文明新形态的时代实践,是文明交往实践与理论的升华.这一思想深化了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引领着推进人类和平发展的文明实践,为全球文化治理、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习近平文化思想文明交流互鉴人类文明新形态世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