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李建华

双月刊

1672-7835

xuebao@hnust.edu.cn

0732-8290354

411201

湖南湘潭市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双百” 方针,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积极开展社会科学各领域的探索研究和学术交流,关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难点问题,倡导学术自由,鼓励开拓创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调查研究与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的形成

    尹旦萍李桂阳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妇女解放是毛泽东的政治理想,调查研究是毛泽东把握中国实际的基本方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探索中国妇女解放道路,他对妇女群体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他加深了对妇女问题的认识,提出了妇女解放的理论、道路和行动方案.一是发现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是束缚中国妇女的"四条极大的绳索",建构了中国妇女受压迫的解释体系;二是发现阶级解放是妇女解放的前提,开创了把妇女运动纳入阶级解放中、通过阶级解放推进妇女解放的独特道路;三是看到中国妇女在革命和生产中的巨大贡献,提出"中国妇女具有伟大的力量",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认识论;四是认识到旧婚姻制度让妇女深受其害、妇女热切向往婚姻自由,提出把婚姻自由作为妇女解放的重点.这些理论和主张形成了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迈出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第一步.因此,调查研究是毛泽东通晓中国妇女实际的桥梁,是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形成的基础.

    毛泽东调查研究妇女解放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

    毛泽东推动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双创"探要

    王文兵李晓妮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毛泽东推动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双创"是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重要入口、核心内容和光辉典范.其理论成果主要包括人民创造论、人民价值论、人民主权论、人民方法论;其内在机制是以其自身革命性锻造为枢纽,在实践中用马克思主义真理激活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生命力;其划时代意义就在于确立了中华民族新的价值系统和思维方式,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华文明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的重要环节.

    毛泽东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革命现代性思想的三重张力

    林哲珣
    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变革传统、御侮图存和开启现代转型,构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主题,因此革命和现代性探索在逻辑与经验上具有同构性.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毛泽东的革命现代性思想彰显革新、容融和超越的"三重张力".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中国国情的科学判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现代文明秩序、现代化经济生产和现代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推进整体社会变革,呈现对前现代社会的结构性革新之象;在革命时期多方力量动态博弈、多元文化交融互动中,形成了非二元对立的容融之道;在对单一叙事的西方现代性的批判中,逐步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性,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超越,初步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原始形态.

    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革命现代性

    毛泽东文化安全思想的建构逻辑、核心内容及其当代启示

    明鸿桢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近代以来的民族文化危机,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在坚定反对帝国主义文化殖民和奴役的过程中形成了有关文化安全的思想.毛泽东提出了党对文化教育工作的领导、指导我们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捍卫文化安全的思想观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发展毛泽东文化安全思想:明确中国共产党对文化的领导权是新时代维护文化安全的根本政治保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新时代强化文化安全的强大制度基础;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提升文化安全的重要实践路径.

    毛泽东文化安全党的领导双百方针意识形态

    论部分关系的基本性质及其本体论应用

    张洪铭
    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部分关系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对象之中的基础而重要的关系.分体论作为研究"部分—整体"关系的理论,既是谓词逻辑的一种应用,也是形式本体论的一个分支.一般而言,分体论系统是通过将一些形式本体论的内容加入谓词逻辑来构建的.以P.霍夫达提出经典分体论系统CLM为基础,可以证明诸多涉及部分关系的定理,这些定理连同公理既表达了部分关系又表达了同一关系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本体论含义.因此,部分关系的基本性质为解决涉及部分关系的哲学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路径.

    部分关系分体论经典分体论本体论

    集合论悖论的哲学阐释新探

    袁永锋
    40-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ZFC,不存在康托集和罗素集.对此,极小解释诉诸悖论或矛盾来解释.它的缺点是用外部后果来解释原因.好的解释应该诉诸这些"集合"的内在缺陷来进行内部解释.文章研究发现,实体必须具有确定性和二分性,并且这两种性质不能循环依赖于自身;如果康托集和罗素集是集合,那么它们的确定性和二分性会循环依赖于自身,故它们不是实体或集合;这种解悖方案不仅可以解决布拉里-福蒂悖论和米瑞曼诺夫悖论,而且与主流解悖方案相比具有诸多优点.

    康托悖论罗素悖论集合宇宙确定性二分性

    处所意识与家园流动性——以古尔纳的《海边》为例

    李蒙蒙吴玲英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边》(By the Sea)是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古尔纳的代表作,以萨利赫和拉蒂夫两位主要人物的人生经历为线索进行双重叙事,涉及大量空间转换,尤其围绕家园流动性.古尔纳借助对家宅和庇护所等物理空间的刻画,展现了古尔纳对"家"与"归家"的复杂情感,强调"家"对于流离失所的"边缘人"的美学价值;作家对桑给巴尔历史的社会空间的动态描绘反映了非洲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打破了受众对非洲社会的刻板印象,反思了现代民族国家运动史;其对英国社会普遍存在的欧洲中心主义之刻画,旨在表明流散群体在移民国的心理空间体验.古尔纳通过绘制家园的流动性,折射出欧洲普遍存在对"他者"文化的排斥,也展现了异乡人的"处所意识"和"身份焦虑",揭示文化与地缘裂隙间的"夹心人"的境遇与命运.

    古尔纳《海边》家园流动性处所意识

    文学作品中的"异质形象"与"镜像自我"——以何塞的《珊瑚藤》为例

    孙建光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学作品中的"异质形象"描写可以满足读者对异域情调的猎奇心理,也是作者以"异质形象"镜像自我的有效手段.当代菲律宾作家F·西奥尼尔·何塞的《珊瑚藤》就是其中之一.何塞借助作品中不同人物的不同视角审视"异质形象",镜像菲律宾民族的"自我",对菲律宾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为读者呈现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菲律宾社会全景式图景.

    何塞《珊瑚藤》异质形象镜像自我

    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与企业新质生产力提升

    童杰成陈阿丽龙欣宇
    6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要素流动视角,系统探究了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显著提升了上市企业新质生产力;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提升作用是通过促进知识溢出、提升创新效率和提高生产效率等机制来实现;人才政策增强了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促进作用,其中奖励型和保障型政策的影响较为显著,发展型政策的影响并不明显;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技术密集型行业、教育支出水平高和行政边界地区,以及注重劳动权益保障的企业中,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以上研究结论为认识和理解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作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要素流动人才政策新质生产力

    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与制度保障

    郑文革
    7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质优、先进的生产力形态,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颠覆性技术,与新质生产力存在数字化、创新性、先进性、革命性等诸多内在契合之处.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具有多重路径,其作为科技创新的新引擎,可以通过革新劳动三要素和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当然,人工智能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各种现实问题与潜在风险阻碍其有效赋能新质生产力,只是相关技术弊端可以通过制度优势得以化解.为充分保障赋能的实现,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健全人工智能伦理规范,保证赋能的人类中心主义;完善人工智能法律法规,坚持赋能的法治要求;营造培育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的制度环境,确保赋能的人才支撑;强化涉人工智能知识产权保护,增添赋能的利益柴薪.

    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制度保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