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李建华

双月刊

1009-4482

xuebao@hnust.edu.cn

0732-8290354

411201

湖南省湘潭市湖南科技大学期刊社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Xiangt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查看更多>>本刊属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双月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反映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看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子》

    贺丽
    157-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出发,通过探讨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子>·伍尔夫的经典之作--<一间自己的房子>,追溯了女性主义文学的渊源,指出了"一间自己的房子"与女性创作的关系:女性创作需要一间自己的房子,分析了女性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所面对的压力,这种压力成为伍尔夫写作<一间自己的房子>的重要依据.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弗吉尼亚

    元小令中的莲荷意象研究

    廖正华
    159-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小令中的莲荷意象虽然不是太多,但元代文人对莲荷的钟爱不减前代.元小令中的莲荷意象与元代汉族士人心态、与西湖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包含有莲荷意象的元小令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元好问[双调·小圣乐]骤雨打新荷、杨果[越调·小桃红]采莲女和刘秉忠[南吕·干荷叶].

    元小令莲荷意象

    迷惘、辛酸的歌——析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

    王瑜
    161-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0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秦腔>曾被作家贾平凹自称为"封笔之作",该书以农村小镇清风街历经一年多时间所发生的故事为线索,敏锐地捕捉到农村体制改革给农民的生活所带来的不可逆转的变化.本文试图从现实与艺术两个层面缕析作家对以传统农耕文化为生命线的诗意农村的怀念,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现行体制之下农村的发展与出路问题的思考.

    秦腔诗意农村变化怀念

    生命力量的镜与像——剖析作家与作品的关系

    易丹
    164-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学作品是作家对现实印象进行创造性加工的产物,是作家生命力量实现的结果.文学创造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组镜像反映.作家的文学创造过程就是拿自己的生命体验来照镜子,通过透视、折射和反射等各种途径来展示自己的生命力量,从中艺术化地截取生命力量聚集形成的影像.本文旨在对整个文学创作过程中的镜像反映做一些分析,并由此阐释作家和作品的关系.

    生命力量生命体验镜像反映

    论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春天的阴影》

    李静
    167-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劳伦斯的短篇小说篇幅紧凑、节奏明快.简单中彰显个性,平凡中突显魅力.本文就其中篇小说<春天的阴影>来解读劳伦斯中篇小说的艺术特点和写作手法,以及他渴望建立理想两性关系的永恒主题.

    劳伦斯两性关系中篇小说

    从《荒原》的汉译看文化传播的审美规律

    王芳
    169-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诗歌的翻译归根结底是审美的翻译,其中内在的要求与文化传播的审美规律具有极大的关联性.本文从<荒原>的汉译分析出发,探讨了文化传播的审美规律及其与英诗汉译审美的关联性,提出了以文化传播的审美规律统领英诗汉译审美实践的观点和方法.

    荒原汉译文化传播审美规律

    胡安国文学作品探析

    宁淑华
    172-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胡安国存世文章以论政为主,包括治国方略、尊崇二程之学、辟王安石、反对朋党等内容,文章风格深受<春秋>影响,具有精严有法的特色.

    胡安国治国方略精严有法

    《青衫泪》故事渊源暨嬗变

    潘培忠
    175-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衫泪>杂剧取材自白居易<琵琶行>.这一故事题材在演化过程中,表现出从情理相悖到情理合一、自体悟现实到写意抒情、由以曲为曲到以诗为曲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不同时期剧作家人文思想和戏曲观念的变化.

    《青衫泪》故事渊源戏曲嬗变

    悲剧精神的缺失——论余华小说的创作局限

    阮煜
    17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余华小说的创作局限主要表现在悲剧精神的缺失.这一缺失集中体现在作品的时间观、主体性和暴力叙述三个方面.导致这一创作局限产生的根本原因既有作家自身的局限,也来自中国文化传统对他的影响.

    余华悲剧精神缺失创作局限

    论阿Q形象隐伏的民间匪性文化人格

    罗维
    180-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Q形象中隐伏着民间匪性文化人格,这体现在阿Q的身份、心理、精神资源等方面.并且这种匪性人格不是阿Q独有,而是在民族文化心理中普遍存在.阿Q的形象反映了究竟在怎样的社会生态文化中会潜伏匪性从而导致匪盗的产生.匪的产生不仅有经济和政治的原因,还有不能忽视的文化心理诱因.

    匪性人格游民身份暴力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