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海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海
学海

胡传胜

双月刊

1001-9790

xue-hai@jlonline.com;xuehai1990@126.com

025-83391490

210013

江苏省南京市虎踞北路12号

学海/Journal Academia Bimestri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理论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类国际交流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衡平的农村政策:杨开道农政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侯俊丹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20世纪福利国家思想传统出发,辨析早期燕京学派代表学者杨开道的农村政策理论基础.杨氏从"社会权利"概念中所蕴含的人性的整体性出发,构建其农政思想的衡平原则:传统小农经济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依赖于小农个体、家庭、社会和国家构成的伦理系统内在的协调.为此,杨氏诉诸了福利市场化的温和改革路径.这一改革立足于地方社会重建,以知识分子与大众运动相结合的方式培育农民阶层,自下而上地为文官体制输送行政人才,进而建立中央政府与农村地方社会之间的有机联结.本文最后对当代小农经济转型争论进行了检讨,揭示了杨开道从社会系统出发构建农业现代化转型方案的理论意义.

    杨开道社会权利文官制农村政策

    基于集镇的乡村社会:杨懋春的农业社区研究

    傅春晖
    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杨懋春的农业社区研究以早期燕京学派为媒介,以美国早期乡村社会学的研究为学术渊源.杨懋春的"集镇区"研究突破了村落研究范式,认为中国的乡村社会是以家庭为单位、以农村为中坚、以集镇区为范围的.乡村建设以集镇区为最基本的社会单位,一方面可以保持村庄作为基本群体而产生的共通的社会意识,另一方面又可以把这些基于村庄的社会意识联合起来,从而形成社区的基本意识.集镇区也是进行乡村建设和农业推广的大小适中的社会单位.

    集镇集镇区乡村社会农业推广杨懋春

    魔障与通胀:李安宅的意义学

    岳永逸
    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张东荪、吕嘉慈等师友影响,在燕京大学学习工作多年的李安宅,几乎是个燕京学派的游离者.他也绝非仅仅是个藏学家.作为一位全能型的社会科学家,李安宅的学术追求、实践有着社会学、人类学、哲学、语言学、美学、心理学和宗教学的"杂学"特征,这在他1938年离京去西北从事边政、藏族研究之前更加明显.因为对弗雷泽、马林诺夫斯基、吕嘉慈等学说的熟稔和志在科学-学术救国,李安宅认为:作为人与动物分野基本标志也是传递文化的语言文字,是情操或社会地位的(象征)符号;因巫术思维的惯性,自具魔力的语言桎梏人的思想,并易形成通胀.由此,他试图建构旨在探究语言、事物和思想三者关系的"意义学",并在实地研究的基础之上形成了自具文化透视力的认知论.

    李安宅语言巫术意义学实地研究

    社会学的人文性及其意义:从潘光旦的"自明"和"去蔽"理论谈起

    刘亚秋
    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所谓人文性是指围绕人之存在方面的知识,其旨归是安顿身心,使个人和社会间的关系得以协调.费孝通在2003年提出"社会学的人文性"概念,认为这个人文性会让中国社会学更加成熟稳健,同时还可以位育社会."位育之学"是潘光旦提出的,其基础内容是人的安所遂生,核心是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自我认识是人的"自明",须经由理性的"去蔽"过程.建立在"自明"基础上的自我控制,是一种自由,潘光旦认为最高境界的自由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潘光旦主张对科学进行省思,坚持社会学研究中人的"主体性"(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在人文性的传统下,探究相关知识生产的方法,对理解潘光旦的人的科学具有积极意义.潘光旦的位育之学是社会学人文性的核心,但还需要吸收各种资源,在不同层面予以丰富和发展.

    社会学人文性潘光旦自我认识自我控制

    作为一种存在主义政治的生活政治:源起、本质及意义

    张敏
    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西方国家20世纪后半期兴起的一种重要的新政治形式,生活政治虽然吸引了众多的理论关注并成为新兴的研究领域,但学术界依然缺乏一个对生活政治的总体性说明,对其认知也处于不甚清晰的状态,对生活政治进行整体性认知很有必要.在源起上,生活政治的滥觞是晚期现代性条件下自我认同危机、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以及个体化兴起多种因素引致的,并由生活方式变革的集体行动而形成;在本质上,生活政治关切人的存在主题,为解决人的存在性焦虑提供方案,因此可以理解为一种存在性政治;在影响和意义上,生活政治构成了西方社会20世纪后半期以来的一次重大政治变迁,形塑着人们的政治和社会生活.生活政治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启示意义,通过生活政治的构建以促进美好生活的实现是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一个有待探索的课题.

    生活政治存在性政治源起政治变迁

    公民的两个身体:数字时代的政治现象学

    林曦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下数字时代,传统上以地域、物理现实为基础来对公民身份进行定义的方式,可能会遭遇一系列的挑战.在全球互联网时代,一张把全球联系在一起的信息空间网,促使我们去重新思考我们的公民身份及其相对应的政治行动和存在方式.数字时代对我们日常生活所带来的创新和变革、机遇和挑战,无不吸引我们去对公民身份以及公民的存在方式展开讨论.本文从公民在线下和线上的两副身体出发,来讨论数字时代公民、公民身份和社会行动所具有的内涵.

    公民公民身份肉身数字身体数字操演性

    西方决斗习俗的政治现象学考察

    钱辰济
    5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决斗一度盛行于中世纪和近代早期的欧洲,受到贵族和君王的共同青睐.随着现代国家建构的展开,国王转而成为反决斗的先锋,王朝的文人、法官以及嗣后的共和理论家和革命者均为破除这项习俗付出努力.在封建、王朝和共和政治中,武力、君主和祖国分别充当法律和道德的源泉,勇气和荣誉也因此具有不同的意涵.通过回溯决斗诞生和消亡的历史,现代国家将暴力的私人运用驯化为公民武装的线索也得以呈现.

    决斗荣誉贵族君主祖国

    人民治理: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和政府治理的共同本质

    杨立华
    64-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惟邦本".为了更好地完善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和政府治理理论,有必要进一步提出人民治理的概念,发展系统的人民治理理论.所谓人民治理,简言之,就是人民所有的治理、依靠人民的治理和为人民的治理.人民治理是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和政府治理的共同本质.要坚持人民治理,就必须在治理中始终坚持人民本位、人民立场、人民所有、人民利益、人民路线和人民民主.加快建立系统的人民治理理论乃至人民理论(或"民学"),不仅是完善我国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和政府治理理论的需要,是发展中国式系统治理理论的需要,是推动我国政治学和公共管理理论发展的需要,是构建中国新政治文明的需要,也是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伟大实践的需要.

    人民治理国家治理社会治理政府治理人民理论

    医疗保障监管的政策网络分析:从微观行为到系统结构

    赵德余
    7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政策网络的视角对医保监管政策所做的分析表明,医保监管的政策网络整体上仍然是部门高度分割型和关系松散型的,其不同行动者之间所构成的部门网络或者次部门网络正在塑造甚至扭曲医保监管政策的目标和实施机制的有效性.医保监管政策网络的有效性不仅仅取决于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微观行为特征,而且还高度依赖于包括上述微观行为特征在内的更多复杂因素所构成的系统动力学机制的反馈性质.本研究的经验描述表明,医保监管政策网络的垂直维度和水平维度涉及的行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权责不清或激励不相容的特征制约了网络系统结构中正向反馈循环机制作用的发挥,从而也最终影响了医保监管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医疗保障监管理论政策网络交易费用信息不对称

    从人机分离到人机融合:人工智能影响下的人机关系演进

    王锋
    84-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随着机器的智能化、自主化程度的提高,人与机器之间 日益从工具关系走向融合关系.在智慧社会环境下,人与机器之间的合作有三种基本形式,即半自主、有监督的自主以及完全自主.人机合作并不是人与机器之间关系的终结,相反,人与机器将从合作走向融合,这种融合意味着人与智能机器之间的高度融合.

    智慧社会人机关系人机合作人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