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海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海
学海

胡传胜

双月刊

1001-9790

xue-hai@jlonline.com;xuehai1990@126.com

025-83391490

210013

江苏省南京市虎踞北路12号

学海/Journal Academia Bimestri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理论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类国际交流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突发事件社会救助概念辨析与制度检视

    陶鹏
    80-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处于多学科话语与制度的边缘(且为交叉地带)的突发事件社会救助是灾害危机应对的核心功能,但相关知识生产与制度建构仍存在双重短缺现象.本文聚焦突发事件社会救助的话语基础及制度检视,在辨析“突发事件救助”“突发事件社会救助”“社会救助”等核心概念的基础上,检视当前中国突发事件救助制度的结构与功能,提出应从顶层设计、体系建设、功能健全、兼具常规与非常规制度建设、专项预案或专门政策制定、多支柱救助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新时期突发事件社会救助制度建设.

    突发事件社会救助概念辨析制度检视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市场的功能培育与管理创新

    徐维英
    87-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库市场的建设和完善是适应智库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必要路径.完善的智库市场将促进各项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从而帮助政府解决国内外政治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国外智库市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对我国各类型智库平等竞争和实现多元化发展有着积极启示.发展壮大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还面临诸多问题,包括官方智库缺乏独立性、民间智库自身实力不强、参与政府决策机制不健全等.完善智库市场,需要营造智库良性竞争的氛围,优化政府购买机制,支持智库不断提高自身的研究服务能力,加强对智库市场的监管,推动中国智库国际化发展.

    智库市场新型智库管理创新

    WTO改革辩论中的所谓中国问题

    杨勇萍严双伍
    9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国权力竞争背景下制度性摩擦已成为当前WTO困境的根源.西方国家将WTO改革的矛盾焦点指向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的“不公平竞争”优势,即本文所言的WTO改革的“中国式症结”.在西方看来,这种“中国式症结”表现为凭借自我认定的发展中国家身份,利用由此获得的差别待遇、国有经济、产业政策、国家补贴、技术转移等WTO的“制度漏洞”,获得优于发达成员体的“不公平竞争”优势.因此,制度竞争已成为WTO改革的核心问题,是WTO改革各种矛盾的焦点所在.这种制度竞争不仅表现为位居国际体系层次的关于国际贸易规则的竞争,而且体现为居于民族国家层次的关于经济体制或发展模式的竞争,甚或彰显出潜藏于政治理念层面的关于社会制度或现代化道路的竞争.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开放要求与民族国家的主权权益的巨大张力,当代中国应继续统筹好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从强调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的开放向聚焦规则的制度型开放转变,以及建立更加重视公平竞争的WTO新规则体系,均符合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的总体演进方向.

    WTO改革发展模式制度竞争制度摩擦制度协调

    经济波动、货币政策与企业的债务替代行为

    赵怀波王宇伟
    100-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企业在经济高速增长期和增速放缓期都有用商业信用融资替代有息债务融资储备财务柔性的动机,从而形成了企业的债务替代行为.以A股2001年以前上市的非金融企业为研究对象开展的实证研究证明了这一点.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经济波动不同阶段,货币政策对上述债务替代行为的调节效应具有异质性.在高速增长阶段,货币政策对债务替代行为不产生调节效应,而在经济处于增速放缓阶段,紧缩的货币政策弱化了企业的债务替代行为.货币政策的调整应充分考虑这一效应.

    经济波动货币政策商业信用融资有息债务融资替代效应

    团队社会资本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研究——以团队效能感为中介变量

    孟源施建军
    106-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团队效能感视角,以北京和天津的高新区内创新型企业为研究背景,探讨了团队社会资本、团队效能感与新产品开发绩效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及作用机制,并通过数据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团队社会资本对新产品开发绩效有积极的正向影响,认知社会资本、关系社会资本和结构社会资本与新产品开发的时间绩效和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团队效能感在认知社会资本、关系社会资本和结构社会资本与新产品开发的时间绩效和创新绩效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团队社会资本团队效能感新产品开发绩效

    从政治审慎到政治科学:论近代政治学实现自主性的一个路径

    陈华文
    112-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审慎指的是对自我善的考虑和行动,起着与道德、政治和宗教相似的作用,也是调和个体行为的一种能力或规范,在古典政治学传统中被认为与政治学有着共同的性质,因而是观察近代以来政治学独立于道德和宗教等领域而获得自主性的重要视角.本文梳理了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对审慎和政治关系的理解,勾勒出近代政治学从政治审慎到政治科学实现自主性的进路:马基雅维利延续了以审慎讨论政治问题的传统,但却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将政治实践从道德和宗教中解放出来,转向寻求稳定的宪制秩序,呈现出现代政治秩序的气质;霍布斯则进一步意识到审慎的非理性及其他局限而告别古典审慎,以科学和理性的方法推导出一套政治制度,给政治学带来知识范式的革命.

    政治审慎政治科学政治学说史马基雅维利霍布斯

    把情感带回来:施克莱对阿伦特的批判与反思

    郑维伟
    119-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卢梭对情感与现代政治关系的思考开启了反思现代性政治的先河.他从自然到社会、自爱到自利的历史变迁中,论证了情感相对于理性的优先性.阿伦特区分了同情与怜悯,前者是不苦之人对不幸的人、上层人对底层人的情感;后者则是对同情的扭曲,是对毫无切肤之痛的歉疚,是一种伤情和滥情.具有悖论意义的是,当以这种滥情诛心时,伪君子成为对他人最廉价最严重的指控,向虚伪开战最终只能强化之.施克莱是卢梭研究专家,对阿伦特的研究主题和范围有比较精深的把握.她认为阿伦特的论证并不充分,有倒果为因之嫌,施克莱的底层视角和历史眼光,使其对情感与现代政治的关系有更深刻的理解.在社会状态下,情感的扭曲和弱化可以借助不同的道德策略来重新找回.怜悯和同情即便不能作为公共政策的向导,但确有限制残酷、促进人类团结之效,只有将其转化为责任和正义,才能实现平等的价值承诺.因此,情感与政治关系的根本结局最终取决于自由平等的政治建构,而虚伪往往成为自由民主的润滑剂.不过,施克莱虽没有清楚地阐释虚伪的类型及限度,却启发了同侪思考.

    同情怜悯虚伪现代政治

    程序正义之“看得见”与“感受到”

    夏锦文刘立明
    128-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相信“正义必胜”的情感信念是英美人追寻程序正义的动机,是程序正义“看得见”的逻辑起点;而站在当事人及社会公众的立场上,“看得见的正义”之逻辑归宿却在于“感受到”.在中国的现实司法语境中,“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理论重心就在于“感受到程序正义”,但其“感受到”的机理需要在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及司法信任的复杂互动关系中予以把握.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程序正义的实践进路应该更关注程序正义的主观侧面,要尽力避免社会公众产生“程序非正义”的想象,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程序获得感”,不断强化法官的职业伦理素养.

    程序正义看得见感受到司法信任获得感

    “执行不能”案件退出机制的当下境遇与未来图景

    高星阁
    137-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民事执行司法实践中,“无财产可供执行”导致的“执行不能”案件,由于缺乏科学、彻底的退出机制,在民事执行程序中大量积压,形成执行积案,进而成为人民法院解决“执行难”问题所面临的“一大顽疾”之一.人民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创设的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由于法理基础薄弱和制度机能低下,注定只能作为基本解决“执行难”背景下的过渡举措,而无法适应民事执行退出机制的未来发展.从市场经济的风险理论及民事执行程序运行的一般规律审视,破产制度才是民事执行退出机制的应有之义.因此,建立个人破产制度、健全企业破产常态化机制,不仅是现阶段立法和司法实践所亟须,也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法律支撑所在.

    执行退出机制执行不能终结本次执行程序个人破产破产法

    非法集资犯罪“非法性”标准的重拾与展开

    刘伟
    143-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法性”是理论与实践中判断非法集资犯罪的重要标准之一,由于法定犯的缘故,更多地表现为行政违法性的判断.但是一直以来行政违法性的判断在实践中因被刑事违法性判断所偷换、架空,继而导致“非法性”特征被忽视.随着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的不断出现,划定“创新”与“犯罪”的界限,成为处理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与惩治违法犯罪关系的重要内容,而“非法性”的判断显然是关键要素.在非法集资犯罪中,前置法带有复杂、多元、易变的重要特征.因此,在司法判断中,既要从法律位阶出发进行形式审查,也要从主体、程序、内容上进行实质判断.行政认定虽然已不是刑事认定的必经程序,但是依然具有违法性判断的实体法价值.

    非法集资非法性行政违法行政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