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海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海
学海

胡传胜

双月刊

1001-9790

xue-hai@jlonline.com;xuehai1990@126.com

025-83391490

210013

江苏省南京市虎踞北路12号

学海/Journal Academia Bimestri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理论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类国际交流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罪量要素认识的实践样态与类型认定

    李国权
    175-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罪量要素的主观认识是刑法中的一个未决难题,其不仅在理论上有很大的分歧,在实践中也导致部分案件判决结果出现争议.刑法分则罪名条文设置中的罪量要素大体属于构成要件要素,因而是各自罪名主观要件的认识内容.对不同类型的罪量要素不可进行划一的概化处理,而应进行罪量要素明知的类型认定.数额型罪量要素中的主体导向型与结果导向型罪量要素,需要行为人具有明知,而行为导向型不需要行为人认识.后果型罪量要素可区分为有预见轻率型与无预见过失型,有预见轻率型后果罪量要素主观认识程度上为预见,无预见过失型罪量要素的主观认识程度则为有预见可能性.情节型的罪量要素可以转化为数额型与后果型罪量要素来进行区分认定.

    罪量要素主观明知数额较大责任主义

    "电信网络诈骗"的概念界定与立法运用

    吴加明
    183-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信网络诈骗""电信诈骗""电信网络信息违法犯罪"等概念已为司法部门广为使用,实践中存在称谓不统一、含义不明确、立法依据不足等问题,导致了此类行为与传统诈骗难以区分,模糊罪与非罪焦点、选择性办案等难题.此类行为应统一称为"电信网络诈骗",手段的非接触性与危害范围的不特定性是其根本特征.广义的"电信网络诈骗"包括与之相关联的上下游犯罪.就具体行为而言,主要犯罪环节并非通过电信网络手段实施的、对象特定的、涉及罪名明显不属于诈骗罪的,应排除在电信网络诈骗之外;电信网络诈骗与"套路贷"、黑恶势力等也不能简单等同.电信网络诈骗侵害的是财产权和信息安全双重法益,传统诈骗罪无法完全涵盖.可以以修正案模式在我国《刑法》第266条普通诈骗罪规范中增设一款"电信网络诈骗罪",作为与该条第1款普通诈骗罪内设的特别类型的诈骗罪,并设定更严苛的法定刑.

    电信网络诈骗不特定概念刑法立法

    三个不等式的解读:对稳态经济学的再思考

    汪军民李萍
    191-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稳态经济学赋予了理解经济学以整体性思维视角,它所强调的超越增长的全面发展、总量控制、配额交易、生态税收、公平分配等理念代表了当代全球发展的应有意义.论文通过对"稳态≠停滞""经济增长≠增长是经济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三个不等式的充分解读,系统分析了稳态经济的思想内涵和外延.旨在进一步深入理解稳态经济学的时代价值,为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路径.

    稳态经济资源承载力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构建

    王科桑学成
    197-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智库建设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经过多年建设,中国智库逐步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多元化智库.但与发达国家智库相比,中国还缺乏在国际上真正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智库,总体上呈现一种有量缺质的状态,不能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智库的发展都需要外部法律空间和相关政策的制度支撑,但其真正的内生动力只能来自智库内部,这既需要智库本身构建起一套成熟有效的运作机制,也需要智库专业人才不断产出创新性的思想.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必须从政府、智库、人才三个层面着力构建其基本路径.

    智库困境路径

    保罗·伯克特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和影响

    王鸽
    205-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保罗·伯克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生态价值形式理论.资本主义社会的两类环境危机、对自然资本的批判、马克思的热力学思想和社会再生产的生态辩护,构成了这种生态学的基本内容.伯克特重新考察阐释了马克思的自然观,为马克思的生态思想进行辩护,强调从马克思主义内部来挖掘其生态基础.他的生态学思想对第二、第三代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保罗·伯克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自然价值形式自然资本

    聂绀弩文学创作的内在矛盾与愿景追求

    姚斌
    213-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聂绀弩文学创作的内在矛盾和愿景追求两方面来看待聂绀弩的文学人生,并提出"理想国"之概念,作为认识和理解聂绀弩为人、为文的基石.聂绀弩热衷于政治活动却表现出独树一帜的个性特征,在遭受牢狱之灾时却展现出一介书生本色,这清晰地展现了他对于"理想国"的苦苦追寻.这种矛盾不但成为聂绀弩个性特点和心理信念,他还以曲折的方式表现为他对正义和民族意识的发扬和坚守.

    聂绀弩创作矛盾愿景理想国

    信息动态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