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海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海
学海

胡传胜

双月刊

1001-9790

xue-hai@jlonline.com;xuehai1990@126.com

025-83391490

210013

江苏省南京市虎踞北路12号

学海/Journal Academia Bimestri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理论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类国际交流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乡土社会到工业社会:魁阁时期“燕京学派”的工业研究

    杨清媚
    8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讨论的是燕京学派在魁阁时期关于工业研究的核心思想.燕京学派始终将更高的社会价值赋予乡土工业,认为乡土工业的现代化才是中国社会从乡土转向工业社会的基础.究其原因有三:(1)大工业导致人的异化问题无法解决,乡土工业的现代化缓冲了理性化个体出现带来的社会解体危机.(2)大工业不是唯一进入工业社会的途径.西方现代社会阶层化的组织方式主要得益于产业革命的结果,本身具有特殊性.(3)中国进入机器时代,不意味着进入了工业社会.人的精神世界的现代化与新的社会组织相辅相成,而后者是决定性的.

    燕京学派乡土社会工业社会资本主义精神

    从身体技术到专制国家:埃利亚斯的历史社会学路径

    孟庆延
    9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埃利亚斯在现代社会学理论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关于欧洲中世纪的一系列研究对于理解西方文明中身体技术的发展与专制国家的形成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他的代表作《文明的进程》全面揭示了欧洲中世纪以来个体行为的文明化过程,并阐释了君主专制国家这一政权形式得以稳定下来的社会过程.埃利亚斯以自己独特的历史社会学路径,对上述两个看似无关的主题做出了贯通性的社会学解释.本文尝试以《文明的进程》这一文本为基础,揭示其内在蕴含的历史社会学路径,及其对今天中国历史社会学发展所具有的启发意义.

    身体技术国家文明化埃利亚斯历史社会学

    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机理研究

    谭明方
    99-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五位一体”发展观为研究思路,结合社会学理论分析框架,研究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机理,集中回答城乡融合发展是一种怎样发展、何以可能促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两个问题.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都是围绕一定城乡区域社会中“经济、生态环境、政治、社会、精神文化”五方面展开的,其中“基层治理融合发展”是关键,没有城乡基层治理首先实现融合发展,就不可能有“城乡全面融合发展”,也就不可能有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从城乡基层治理内部展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启动城乡基层治理融合发展的方法.它不仅能促进城乡社会系统五个方面全面融合发展,还能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立经济、生态环境、政治、社会、精神文化五方面协同发展的目标、手段和评价标准,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沿着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从五个方面协同展开,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城乡融合发展基层治理融合城乡全面融合乡村全面振兴

    国家建制设置的双重功能与城乡融合发展

    陈军亚
    107-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格局,不仅要破除体制壁垒,恢复城乡之间自然发生、内生循环的经济联系,还要在政府作用下,建立引导其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国家建制是国家政权的组织体系及行政机构的空间安排,包括地域范围、资源配置,以及实现资源配置的政策机制等内容,由此形成了建制设置影响城乡发展的作用机理.依托行政建制所实现的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权力资源配置、职能重心设置,以及与此相关的政策机制等,对我国城乡发展产生了双重功能:一是建制设置割裂并固化城乡关系,难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阻滞功能;二是建制调整密切城乡互动和联系,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功能.引领城乡融合发展是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建制调整的实践逻辑.

    国家建制阻滞功能引导功能城乡融合

    城乡融合发展中第三空间的崛起

    任路
    113-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化是现代化的普遍趋势,城郊化是现代化中后期城市化纵深发展的结果.城郊处于城市与乡村的边缘地带,是城乡分离和对立的集中体现区域.为此,城郊往往被视之为“城乡之痛”,以往对于城郊的认识和理解局限于视其为城乡二元结构之下边缘性、过渡性和动态性的城乡接合部,城郊日益成为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的“城乡隔离带”,面临着城市过密化所带来的“城市病”和农村过疏化所形成的“乡村病”的双向空间挤压.为此,需要在城乡融合背景下构建新型城郊,寻找“城乡之解”,建立功能完善、人口密度低、空间范围大、产业和人口同步城郊化的生产生活空间,最终将新型城郊建设成沟通“大城市”与“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桥梁和纽带,促进城乡优质资源要素的聚集,着力营造城乡融合发展的第三空间.

    新型城郊城市化城乡关系城乡融合

    新一代富人治村:类型、效应与机制——基于苏南地区的实证调查

    朱政
    119-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下的中国乡村,富人治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现象.近些年来,在苏南地区,部分年轻一代富裕农民,基于不同的动因和预期进入村委任职,成为富人治村的一种新发展.新一代富人治村构成村庄治理的一种重要类型,其核心机制可以概括为体制吸纳与乡贤之治,亦即基层政府巧妙地运用体制资源与规则吸纳、规训乡村经济精英;而乡村中上层富裕农民,抱有回馈家乡、服务村庄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信念,主动参与基层治理.由此,共同塑造相对稳定的村治格局.

    富人治村新一代富人苏南地区村庄治理

    福利体制的历史变迁与发展逻辑:以中日比较为视角

    郑彬睿
    124-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福利体制存在趋同性,我国和日本同属于东亚生产型福利体制.本文试图从两国福利体制发展历史变迁着手,分析两国福利体制发展的内在逻辑机理.研究发现,从两国历史变迁来看,国外因素(如国际环境)和国内因素(如老龄化)的混合作用,造就了两国当前福利体制特征的差异,日本走上了西方意义上的福利国家的道路,我国却正在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体制模式.这主要是因为,日本福利体制虽然兼具东西方特色,但仍是跟随西方福利体制发展逻辑在推进.我国福利体制虽然也具有东亚生产型福利特色,但是蕴含更多本土化(社会主义)特征,且国际政治环境不同于日本.因此,我国福利体制发展和建设逻辑也与日本大相径庭,是一条独特的,符合我国国情且逻辑自洽的福利体制发展之路.

    福利体制东亚福利体制比较历史分析

    西方族群社会工作的阐述与建构

    卫小将
    130-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族群社会工作是解构“欧美中心主义”社会工作的产物.它主张多中心化,关注边缘性,强调异质性,倡导地方性,注重结构性视角,秉持底层立场,突出主体性与行动性.族群社会工作主要有四种介入面向:文化敏感、政治赋权、社会适应和身份认同;其内涵包括多元文化社会工作、土著社会工作、黑人社会工作、反压迫社会工作、族裔社会工作等.其理论体系主要基于后现代哲学范式,由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批判理论、赋权理论、结构性理论等建构而成.族群社会工作虽然呈现出零散化与棱镜式特点,但却为陷入“僵化管理主义”和“复杂治疗技术”的西方社会工作找到了新的发展动力与空间.

    族群社会工作欧美中心主义社会工作

    瓦内格姆:活着与苟生的批判辩证法

    张一兵
    138-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瓦内格姆的苟生概念,其实是对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和字母主义等先锋艺术思潮所致力否定的那种麻木现实生活的概括和抽象,也是对列斐伏尔对资产阶级平庸的日常生活的诗化改写.苟生作为生存的异化状态,它的未被异化的价值悬设是人的真实生命的诗意涌动——“活着”.从苟生到活着,这就是瓦内格姆“日常生活革命”的目标.1968年的五月风暴革命,瓦内格姆和情境主义国际的那些看起来不切实际的艺术革命和新型激进思想,真的变成了现实,将他们钟爱的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改变世界”,推向了资产阶级社会中的日常生活革命.虽然,这场“蔷薇花式的革命”注定会失败,但它真的改变了当代西方社会历史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思想史.

    瓦内格姆情境主义国际苟生红色五月风暴

    无限消费与有限自然之间矛盾的哲学反思

    姜晓磊
    150-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各种调控手段,资本主义渡过了由其内在矛盾引发的经济危机,但是资本仍然是资本主义生产的限制.现在,资本通过以消费代替劳动获得价值增值,然而无限消费与有限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更具绝对意义.无限消费需要更多的资源生产更丰富的产品,还会产生更多的废弃产品,由此造成的对自然的破坏以及资源浪费已鲜明地呈现在每个人的眼前.为防止这种状况继续恶化,既要对消费本身进行反思,还应反思商品与消费的中介——人的需要.正确理解人的需要应改变人类中心的观念,重新审视人对待自然的方式.

    消费与资源的矛盾人的需要自然的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