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海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海
学海

胡传胜

双月刊

1001-9790

xue-hai@jlonline.com;xuehai1990@126.com

025-83391490

210013

江苏省南京市虎踞北路12号

学海/Journal Academia Bimestri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理论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类国际交流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知识体系的建构

    张燕婷
    9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学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知识体系建构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的重要议题.学校社会工作知识体系是学校社会工作的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的系统化表达,是获取实践合法性的主要基础.基于国内外学校社会工作理论发展情况的梳理,结合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本土知识需求,试图以本土化知识为载体,建构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知识体系的分析框架.中国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知识体系的分析框架由知识体系的内涵、知识论基础以及构建维度构成.中国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知识体系的知识论基础主要包括认识论基础、社会基础、专业价值基础、学科知识基础、专业技术基础以及实践经验基础等内容.中国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知识体系的构建维度包括理论范式、研究视角、基本特征、基本功能等维度.

    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知识体系分析框架

    先锋型政党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基于历史-社会的分析

    陈周旺申剑敏
    99-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是先锋型政党.先锋型政党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引领性、主导性的地位.这一地位的形成,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社会基础.在历史上,是先锋型政党缔造了现代国家,并且一直引领国家建设和现代化进程.在社会基础上,先锋型政党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始终代表社会中最广大群体的整体发展利益.因此,只有先锋型政党能够将民主与治理有机结合,通过民主求治理,通过治理来发展民主.中国共产党作为先锋型政党,通过组织化驱动,在主体与资源两个方面克服了中国现代化的先天不足,形成了一种党建现代国家的模式,通过党的建设来推进国家治理,在党的领导下,形成引领体系、支持体系和控制体系"三位一体"的执政体系,使党的建设、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全面协调发展.

    中国共产党先锋型政党现代化国家治理

    "统合式治理":一种中国国家治理的权力运行机制

    陈科霖周鲁耀
    109-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统合式治理是公权力组织扩权与避责并举的行为策略.对统合式治理的运作逻辑进行考察可以发现,统合式治理的主体通过在其拥有的多重身份间进行自由转换,实现了权力的最大化与风险的最小化,扩大了行为策略的备择空间,并实现"创造政绩"与"规避风险"的有机统一,从而提升治理体系的效率并降低其风险.基于"名与实""弹性与刚性"以及"清晰与模糊"三对矛盾的转化与平衡,"统合式治理"的权力运行机制形塑了中国国家治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实现"统合式治理"的转型,需将其置于发展型政府的历史脉络中加以考察,在制度化的框架下给予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的法律空间,并以原则性的规范制约公权力的行使空间.

    统合式治理国家治理优势权力运行机制制度逻辑

    中国政府过程中政治性加权现象之生成——基于建政时期警察职权的考察

    李甜甜闾小波
    116-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中国政府过程中的政治性加权现象是指在现行的法律、法规或规章中并无相关的授权条款,而是通过上级文件、通知、党政领导的指示等授予下级公权部门职权的现象.政治性加权现象往往存在于法律性赋权之外的"边缘地带",符合国家意志,体现了权力的公共性;它可能是即时性的,也可能是阶段性的.此种现象内生于政权鼎革的特殊时期及独特体制.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政初期,建政及发展的任务极为繁重,依赖政治性加权势所必然.其中,作为国家暴力/行政机关的警察部门的政治性加权较为典型.随着政治与社会秩序的基本稳定,警察职权的来源形成了以法律性赋权为基础,以政治性加权为补充的格局.当代中国的政治性加权现象有现实的合理性,亦有历史的基因.厘析中国政府过程中政治性加权现象之生成及其限度,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无启示.

    政府过程政治性加权法律性赋权警察职权

    论新社会组织的行动权

    姜宁宁
    125-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传统的协作治理结构中,政治—行政二分是常见的组织功能分工,这种分工在权力机制上表现为话语权和行动权的技术性制衡.治理中的话语权力往往是制度设计的权力,由治理主体所把持,治理的行动权是狭义的,通常按照话语权的设置来分配,因此,治理行动被削弱了自主性,治理者试图通过谋求主体性地位、寻求话语权来获得更多的行动空间.由此,非政府组织参与治理的行为被引入寻找治理话语权的歧途,围绕政社关系的争论或多或少都与组织的话语权、自主性等关键词有关.实际上,具体而微的社会治理过程通常是资源整合、社会关系建构的过程,而非权力分配的过程,因此,行动者要具备广泛的行动权.言说与行动共同造就了高度融合的治理行为.失去行动的言说是独白,而失去话语的行动则缺乏理性.基于广义行动的权力机制建构摒弃了组织的政治—行政模式.行动权的显著特征是自主性,新社会组织拒绝被"主体化",追求组织行动的自主性而非身份的主体性.在新社会组织的实践中,要建构基于社会行动的交往性的权力关系,需要把握组织成员对社会现象的多视角解读,把握组织对于复杂社会关系的使用和建构,把握组织行动中的自主性空间,最终建立话语权和行动权的制度性分享.

    社会治理新社会组织自主性行动权

    协商式吸纳:舆论意见如何进入决策过程

    章平
    131-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某些重大政策议题上,执政党及政府把大众传媒视作一个公共协商平台,并创新工作流程和工作方式,将舆论意见纳入决策过程.对上述做法,本文称之为"协商式吸纳".协商式吸纳是一个由国家主导、国家和社会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包括四个层面:大众传媒的充分报道和公开讨论是协商式吸纳得以发生的基本前提;执政党和政府回应舆论意见并将其纳入决策过程是协商式吸纳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体制化"是协商式吸纳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国家主动通过大众传媒向社会公开征询意见在程序意义上使协商式吸纳得以完善.作为一种新型决策方式,协商式吸纳的推广,取决于党和政府、大众传媒机构、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

    国家治理舆论协商吸纳

    中国公共资源交易的创新逻辑及实现路径——基于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的视角

    王丛虎门理想
    142-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公共资源交易的变革在彷徨、摸索中前行,经历了分散、集中、集成与整合的渐进改革过程.作为中国特有的话语体系,公共资源交易的理论逻辑完全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理论逻辑,其创新与变革无不渗透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国实践.具体来看,作为一项制度变革,公共资源交易的创新过程遵循"概念构建—价值认同—自我学习—技术助推"的中国逻辑,而这一创新逻辑的运转有赖于内在"组织学习"和外在"互联网+"技术助推的双重驱动.

    公共资源交易创新逻辑实现路径

    数字营商环境:从世界银行评价标准到中国方案

    孙源章昌平商容轩米加宁...
    151-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席卷而来,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人类快速全面进入数字时代,"物理空间—社会空间—数字空间"交互影响、不断融合发展构成"三元空间"世界的背景下,传统营商环境正在向数字营商环境转变.世界银行的评价体系提供了一个传统工商业社会中营商环境评价的一般体系和方法,随着三元空间形成和数字治理的发展,其逻辑和标准逐渐显现出系列弊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首次提出了数字营商环境的概念,但目前国内对营商环境评价的实践和研究大多还是沿用世界银行的框架体系.学术界对营商环境的数字化转型更多地集中在如何应对数字经济的发展和赋能传统营商环境上,尚未从"三元空间"治理和"数字空间"政府形态的视角对数字营商环境进行系统性、理论性的探讨.本文从我国数字营商环境的实践历程和出场语境出发,在分析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弊端的基础上,认为数字营商环境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实现精准治理、增强公平公正性和提高用户体验、提升办事效率、利于构建商事活动全球统一标准等优势;探讨了数字营商环境从市场要素维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从治理要素维度赋能传统营商环境和从发展愿景维度向"三元空间"治理全面转型的三重逻辑;同时提出我国应加强数字营商环境的研究与实践,通过构建数字营商环境评价体系、面向"发展"增强商事主体获得感、建立数字营商环境评价数据采集方法和"以评促建"加强一流数字营商环境建设等对策,超越世界银行评价体系,构建数字营商环境建设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标杆.

    数字营商环境中国方案三元空间数字政府治理

    辱虐管理对新生代员工离职倾向的影响研究——基于情绪管理的调节作用

    孙怀平
    160-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探索在员工情绪管理作为调节变量下,辱虐管理对新生代员工离职倾向的影响.研究发现:(1)辱虐管理与新生代员工的离职倾向具有正向相关关系;(2)情绪管理负向影响新生代员工的离职倾向;(3)情绪管理对辱虐管理和新生代员工的离职倾向关系具有调节效应.

    新生代员工辱虐管理离职倾向情绪管理

    霍布斯的法律合法性思想研究——以法律拟制为中心

    唐学亮
    166-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霍布斯不仅为现代法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哲学基础,而且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整套逻辑严密、概念精巧,既包括形式合法性又包括道德合法性的法律合法性思想,该思想的精髓在于,借助"衡平"的概念,既拟制出一种对主权进行制衡的法律解释方法,又拟制出一种作为主权统一机制的衡平法院,这两者之间的张力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霍布斯的法理学定位.霍布斯既不是一个现代法律实证主义者,也不是一个传统的自然法思想家,并且也不同于以富勒为代表的当代程序自然法学派,其法律思想介于自然法与法律实证主义、普通法法学与罗马法法学之间,因之走出了现代法治发展的第三条道路.

    霍布斯形式合法性道德合法性衡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