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海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海
学海

胡传胜

双月刊

1001-9790

xue-hai@jlonline.com;xuehai1990@126.com

025-83391490

210013

江苏省南京市虎踞北路12号

学海/Journal Academia Bimestri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理论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类国际交流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经济现代化的历史考察

    廉昌双传学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经济现代化取得了举世罕见的成就,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开辟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1949-1978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资源,以工业化为重点大力推进经济现代化;1978-2012年,以改革开放为主动力,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迅速推进经济现代化;自2012年以来,在经济新常态下提出并践行新发展理念,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推进经济现代化.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经济现代化的历史向我们深刻昭示了如下基本经验:第一,必须加强党对经济现代化的领导;第二,必须遵循守正创新的基本原则;第三,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第四,必须将发展实体经济作为着力点.

    中国共产党经济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

    文艺创作与国家形象塑造

    吉爱明
    1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一部分,文艺创作承担着塑造国家形象的新使命.在新形势下,文艺创作应该在提炼中国文化标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现代化新道路等方面,塑造中国形象.艺术家应该通过创造优秀的作品,向中国人民主动宣讲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领导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阐释中华民族优秀的价值理想,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国人民爱好和平、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

    艺术创造国家形象文化标识中国故事

    差序格局的拓展性理解:从丧服制度看中国人社会行动的基本特征

    焦长权
    19-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差序格局在"推已及人"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某些圈层更加硬和实,另一些圈层则更加软和虚,体现在丧服制度中就是期服、大功服和缌麻服这几个"节级"的特殊性.同时,差序格局中的各圈层也不完全处于同一平面,某些圈层"悬浮"于己身所在圈层之上,某些圈层则下沉到这一平面之下.差序格局具有"尊尊"维度,是一种立体性的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亲亲尊尊丧服制度

    差序格局与一体本位——以丧服制度中的"厌"和"厌降"为中心的透视

    吴柳财
    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差序格局并非描述一种以个体为中心向外辐射而形成的个体本位的社会形态,而是以"己"为中心向外推展形成的一体本位的社会形态.差序格局作为对中国社会结构的描述,背后暗含着中国社会特定的道德体系.充分阐释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与社会规范内涵,需要追溯传统丧服制度等礼学根源.丧服制度中的厌、厌降等特殊服制过程,充分显示出"一体本位"的原则在差序格局中的作用机制."一体之义",特别是父子一体,是人们在扩展社会关系时最重要的原则.在差序格局的中国社会,人们"向外推"的过程也是不断"向内看"的过程.

    差序格局厌降一体本位父子

    回归"政治"的规范研究:政治哲学的学科定位与基本价值

    卫知唤
    4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战以来,西方传统政治哲学身处多元主义的现代社会又遭遇政治科学的冲击,面临严重的学科危机.西方哲学界在回应"伯林问题"时将政治哲学视为某种哲学体系的应用,这就难以就政治哲学的学科定位达成基本的共识.如果转化视角,将哲学看作一种对经验现象反思的思维方式而非独立的学科,那么政治哲学自然可以被定义为对"政治现实的规范研究",进而可以围绕政治哲学的三大功能,即政治规范的奠基、建构和应用在其内部划分为元政治哲学、规范政治哲学和应用政治哲学.政治哲学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对政治科学发现的政治事实与政治机制的反思之上,而非对现有哲学教条的简单移用,因而有着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

    政治哲学伯林问题政治政治规范

    社会政治现象的复杂意涵与比较方法的发展

    李路曲赫婧如
    5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实社会的发展不仅要求研究者通过量性方法和"单一性"理论对广泛的社会政治现象进行分析,还需要运用"综合性"的方法和理论研究社会政治现象内涵的复杂性即结构特质和多维度的多因多果关系.而"综合性"方法和理论必须以综合性变量即"集合变量"为研究单位.实际上,比较方法和理论的发展一直在回应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即在设计单一性的量性方法和建立理性主义、文化主义、结构主义这种单一理论的同时,也在不断探求多元综合性的比较方法和理论:"多元混合方法"及其多元研究路径将理性主义、文化主义、结构主义相互整合的趋势,尤其是新制度主义各种综合性理论模型的建立和发展,都是围绕着解决社会政治现象的复杂性和多重因果关系而发展的.与方法和理论的建构相呼应,研究者也在探索建立将不同层次的社会政治现象联系起来的"综合性的或集合型的变量",这是研究多因多果关系的基础.

    比较研究多维现象集合变量混合方法混合理论

    重访和超越迪韦尔热:选举制度、社会裂隙与政党数量

    刘颜俊王晶晶
    6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迪韦尔热以来,比较政治学对政党数量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不断演进."迪韦尔热定律"强调选举制度对政党数量的影响,揭示选民和政党精英的策略性行动为重要机制.后续研究聚焦于机制发生的条件性因素,修正并深化了该定律."社会裂隙"概念的引入及对裂隙政治化的研究,挑战了制度主义解释带来政治社会学解释的勃兴.晚近交互模型的持续推进表明,社会裂隙是政党分化的根本动力,选举制度等因素调节其影响.未来研究可挖掘影响选民和精英策略性行为、社会裂隙政治化及其互动的因素,重视不同国家政党政治的情境性,改善社会裂隙的概念化和测量等,以推动和拓展这一研究议程.

    迪韦尔热定律政党数量选举制度社会裂隙政党政治

    化解邻避效应的中国经验:基于复合治理的田野考察与理论建构

    王琼吴佳
    7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场景下的邻避事件处置,呈现出典型的复合治理经验.文章通过对G区反垃圾焚烧事件完整历程的田野考察,尝试对复合治理的基本要素和运行机制进行探讨.G区综治领导小组协调联动各部门,吸纳了多方社会力量构成复合治理结构."单位+社区"的联结机制覆盖了焚烧项目的多元利益主体,党政部门依据其行为诉求进行分类,制定多重策略并根据情境变化进行动态调适,打破了"一闹就停"的治理困境.研究发现,邻避事件的复合治理在要素上包含了多主体的治理结构、多层次的治理资源以及复杂的互动策略.运行机制方面,党领导下的基层治理体系具有刚性集中和柔性适应相融合的制度优势,并通过整合多层次治理资源及动态组合差异化治理策略,实现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化.本文的田野研究在治理体系的有机性、治理过程的动态适应与治理效能的本土经验三个方面为复合治理的理论建构拓展了讨论空间.

    邻避效应中国经验复合治理治理要素治理机制

    理解科层组织中的副职:一项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的新命题

    文宏李风山
    8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副职是官僚体制运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公共政策的议程设置、制定和执行等全过程.然而,中西方科层组织构建逻辑与运作方式存在的本质差别,决定了副职研究议题的显著性程度.西方国家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区分,其科层体系中的副职多处于从属地位,承担辅助性的角色,重要性相对而言并不明显.相比之下,中国科层体系中的副职在组织运作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需要从多重维度理解科层组织中的副职.首先,副职的配置是行政事务适配与政治晋升激励双重驱动作用的结果;其次,结合中国治理情境,本文提出副职具有参谋辅助、制约监督、领导执行、凝聚共识、问题纠偏等五项功能,初步厘清了副职的功能边界;最后,进一步建构出影响中国副职运作过程的整体性框架,包括体制结构的刚性规制(组织类型、层级架构、管理幅度)、组织环境的柔性调适(与正职领导、其他副职、分管部门领导的关系)和个体特质的偏好适配(自身性格、专业匹配)等因素.未来需要从中国制度情境和治理实践出发,持续跟进更多有关副职的实证研究,回应与副职相关联的复杂场景和问题,致力于探索此项极具中国特色的本土性命题.

    副职公共管理分管型副职辅佐型副职中国情境

    动态视域下的区域政策协同: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

    黄科
    90-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厘清区域政策协同的理论逻辑,进而探索提升区域政策协同效率的路径,对于推动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动态调适的视角,将区域政策协同视为区域政策要素相互配合的动态过程,从理论上梳理区域一体化政策的协同层次、协同过程和协同策略之间的逻辑关系,对比分析了不同政策协同模式的运行机理.同时,本文还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司法政策的协同情况进行了案例剖析,并在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未来加强区域政策协同、推进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政策协同区域一体化司法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