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闻爱好者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闻爱好者
新闻爱好者

孔祥科

月刊

1003-1286

xwahz@sina.com

0371-65795932 65795931

450008

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段28号

新闻爱好者/Journal Journalism Lover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新闻爱好者的上半月大众版”,是河南省唯一公开出版的新闻学专业杂志。以探讨新闻理论、研究新闻业务、传播新闻知识、交通新闻工作和新闻事业发展和经验、培养新闻人才、宣传新闻工作职业道德和先进人物为己任,坚持面向读者,面向基层的方针,突出“权威性、思想性、针对性”。办刊宗旨“关注新闻、追踪热点、传递信息、普及知识”。栏目有本月评论、特稿、新闻记者、新闻故事、理论与思考、传媒观察、网络传播、封面人物、报海钩沉、采写编、语言文字、序与跋、办报经纬、大河上下、通讯员园地、广告探微、随笔、新闻与法制、新闻大学、声屏世界、国际新闻界、党政论坛、形象与风采等。读者对象为新闻工作者和新闻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融合转型数智驱动:中国报业数字化变革的实践与前瞻

    卜彦芳
    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报业的数字化变革始终与通信技术迭代和互联网发展密切相关.在媒体融合战略推进的背景下,报业在平台建设力、内容生产力、用户连接力、经营创新力和组织适应力方面的实践经验可以归纳为"五力"模型.未来,新质生产力将引领中国报业朝着智能化、生态型的方向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

    报业数字化变革媒体融合人工智能

    重思对话:智能传播背景下人机语言交互中的"对话"赋能

    高贵武刘亚龙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智能传播的时代,智能传播中的人机语言交互丧失了有关"人"的因素之对话本质的思考,学界亦存在对人机"对话"一词的误解和误用.基于此,应以语聊机器人的现状分析作为研究基础,站在人文主义的新起点上,重思人类对话的内涵特性,总结机器主体的"对话"桎梏.最终通过回望柏拉图、巴赫金、海德格尔等人的研究理路得出,只有重归人类对话本身,借助对话的力量赋能人机语言交互,才能让用户最大限度地体察到"交流感"与"对话感",促使人"感同身受"地接纳AI与技术合成语音.

    智能传播人机语言交互对话人机"对话""对话"桎梏

    作为新基础设施的AGI:以GPT-4O等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例

    郭全中苏刘润薇
    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GPT-4o与谷歌Project Astra的相继发布,展现出大模型交互能力的本质性提升和实用性的突破,预示着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AGI将如同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一样,成为支撑社会运行的新基础设施,并对传媒业的技术应用、业务实践以及产业融合带来全景式的影响.

    GPT-4oAGI基础设施生成式人工智能传媒业

    拟造的"真实":Sora的叙事逻辑及其伦理边界

    赵红勋王佳慧
    2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不仅印证了生成式AI在技术之维的突破,而且也在即时可得的视觉影像中映现出全新的叙事逻辑.文本、时空、主体等三重叙事逻辑昭示着Sora超越既往生成式AI"复刻"惯例的叙事构想;仿若现实的感官体验、人与机器的共鸣连接,镜中世界的自我演绎则阐明了Sora的叙事逻辑价值;但超真实的叙事逻辑或将深陷数字幻觉这一伦理困境,并导致个体认知偏态、记忆错位等,需通过提升算法可释力、动态读取道德因子等路径来重构叙事伦理边界.

    生成式AISora叙事逻辑伦理边界

    媒体数字内容AIGC版权实践的模仿伦理:争议、界限与原则

    刘海明陶鹏辉
    2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广泛采集媒体数字内容数据进行模型训练,并将模型用于生成可替代新闻内容的人工智能产品,造成媒体版权利益的严重受损和内容危机.生成式人工智能及生成作品的可版权性和著作权归属等关键问题仍处于探索阶段,迫切需要过渡性版权伦理框架,以规范媒体数字内容在生成式人工智能中的版权实践.跳出技术中心主义的传统视角,重返柏拉图和康德的模仿伦理传统,强调模仿行为本身的道德有效性和伦理规则,文章提出模仿的行为公开性、数据关联性和结果建设性三重伦理界限,以及非贬损性、非表达性、非消耗性使用三条伦理原则,为媒体数字内容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版权实践提供紧急情况下的伦理框架.

    生成式人工智能媒体数字内容模仿伦理媒体版权

    与新闻发布会的情缘与思考

    靖鸣
    3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闻发布会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平台,更是政府与公众沟通、增强政治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的重要渠道;在处理公共突发事件中,新闻发布工作的专业性和时效性对社会稳定和政府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有效的新闻发布策略能够促进信息的透明传播,增强公众信任,同时提升组织的沟通效率和危机应对能力;在全媒体时代,新闻发布工作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完善,以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制度组织策划全媒体时代

    问鼎融合: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类获奖作品分析(2018-2023)

    童昀曾兴
    3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8年中国新闻奖首次设立媒体融合类奖项,6年来评选出的266部获奖作品,反映了媒体融合的进展与效果.奖项类别的减少反映了融合的逐渐深入,时政为主的选题说明了主流媒体在融合大势中对使命的坚守,平台母媒向基层媒体和非媒机构的扩展显示了泛媒化的融合趋势,新技术赋能下日趋多样化的呈现方式令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坚持新闻本位思想,更重视交互性和更富有受众思维的报道思路和生产模式成为共识.在坚守意识形态领域阵地的前提下,在内容、形式、渠道、人才、组织机构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实现一体化、全局性的战略创新,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担负起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

    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守正创新

    新世纪以来中国摄影史研究回顾与思考

    邢江刘惜时
    4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摄影史研究对摄影专业发展和学术水准提升,构建中国特色摄影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现对新世纪以来中国摄影史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出六个主要研究议题,发现中国摄影史研究愈加丰富、红色摄影史研究深化了红色文化记忆、地方摄影史料整理和研究取得明显成效、"抢救式"人物访谈保存了众多鲜活史料;提出存在成果数量偏少、史料整理多于研究性解释和阐述、研究视野有待进一步扩大、缺少中国摄影史学史梳理等不足.建议未来研究要重视新史料的挖掘和对新史料的再阐释、引入新报刊史研究范式审视专业摄影报刊发展,同时要强化跨学科思维.

    新世纪中国摄影史研究议题

    场景传播视域下中文国际传播媒介使用路径探究

    王少帅
    4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当前中文国际传播的主旋律.场景传播赋能中文国际传播"内容—媒介—场景—传播"的运行机理,对作为信息传播载体的媒介使用提出了要求.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交互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媒介经历了从"话语认同"到"场景认同"的转变.结合中文国际传播的发展,尝试提出优化纸质媒介形式,继续发挥传统媒介优势;加强媒介融合使用,提高中文国际传播效率;重视中文学习产品的场景媒介研发,助力中文国际传播与国际中文教育相互促进;打造虚实结合的媒介体系,推动中文国际传播新发展等四大中文国际传播媒介使用的创新路径.

    场景传播中文国际传播媒介国际中文教育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话语体系建构与路径选择

    从云飞贾涛
    49-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话语"在人类文明交流与互鉴中发挥着标识性、基础性、前提性作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在国际传播中往往因话语体系的"错位"与形式、方法的"无味"而阻断或迟滞.打通传播堵点,提升传播效果,基于人类共性的理念、价值、精神与美的追求等话语体系建构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策略,国际化的叙事逻辑创意与现代数字技术赋能的方法创新是重要的路径选择.

    中华文明国际传播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