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闻春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闻春秋
新闻春秋

双月刊

新闻春秋/Journal Journalism EvolutionCSSC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代政治家办报思想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陆洪磊杨鹏成
    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将"政治家办报"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中阐释其历史演进过程,并基于新的时代形势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实践经验提炼出当下政治家办报思想的理论内涵,提出将培养"政治家记者"作为新时代践行政治家办报思想的实践路径.政治家办报思想经历了从强调新闻事业的政治性内涵到强调政治性和规律性相统一的发展历程.在新时代,政治家办报从办报理念上升为一种反映历史主动的主体意识,从实践经验抽象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理论,为当下新闻人才培养和新闻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

    政治家办报新闻舆论工作历史主动政治家记者

    "策略性顺从":社交媒体平台用户的潜隐剧本与逆转仪式

    赵瑜段家欣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政府—平台—用户"的链式监管体系下,社交媒体平台的治理责任被落实为一系列公开发布的平台规制,以在数字空间实现先验理性的延伸.与此同时,由用户的言说、姿态和实践构成的潜隐剧本也在后台交往中日益完善,促使平台治理的现实图景从同质化的支配性力量转变成动态关系的持续缔结.以新浪微博为例,用户的"策略性顺从"表现出三个不同的维度:在完成恭敬剧本表演的同时,发展出自我尊严维护的潜在脚本;在适应平台准入门槛的同时,揭露平台治理的隐藏策略;通过定期开展公开质询,逆转平台治理的仪式过程.这些持续进行的默契较量与相互适应,塑造了用户与平台之间,以及用户彼此间的动态交互,编织出一个多维度、去中心化的"数字共通"空间,彰显了复数公共性在社交媒体平台中的可能性.

    平台治理潜隐剧本公开剧本媒介仪式数字共通

    中介化触摸:一种传感器社会的媒介考古

    骆世查
    19-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媒介研究长久以来重视听、轻触觉,对触摸的理解也常见直觉式的生物性理解.本文指出,不存在纯粹无中介的感知,媒介研究需要对触摸历史及其文化形式做更丰富的经验性描述.据此,本文以触摸传感器为考古对象,探察触觉在被传感过程中的技术意涵与身体在触摸互动中的位置,及至此种触摸的社会效应.研究认为,电容触摸传感器在市场上胜过电阻、光学技术分支凸显了手与手指"影像"的崇高地位.相应的,执笔书写、鼠标操控、手指比划的姿态演化也为不同程度穿透屏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与不断强调各类"手指动作"的技术条件同步发生的还有"书写"姿势的回归,昭示出中介化触觉在当今的不确定性.而指纹作为触摸界面的"装置"转化,则进一步折射出数字世界的安全隐忧.

    中介化触摸传感器媒介考古

    移动互联网语境下的媒介化时空:一种突破表征的新视角

    束开荣
    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移动互联网语境下的时空秩序是一种媒介化的型构过程.这种型构依赖作为"物"的媒介与人的物质性联结.与时空媒介化的传统经验逻辑不同,各类媒介物(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与数码物(交互界面、算法等)所构筑的时空秩序不再表现为它们对人类时空体验的工具化计量以及个体感知时空的意识主体性.相较而言,移动互联网语境下的传播实践正在把我们对时空的感知、言说与实践互构式地置于人类与智能机器联结的耦合情境.由此所构筑的媒介化时空分布于我们同媒介物和数码物"打交道"的交互过程,而非结构功能意义上的媒介化时空表征.

    媒介化时间空间分布式系统

    大国崛起与国际传播中的中国叙事研究

    朱杰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既有论述大多集中于"怎样讲好",而对于"为何要讲"的研究尚不充分.本文的讨论对象,即是"我们为什么需要'中国故事'".研究发现,"大国崛起"不仅涉及诸多物质指标,还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大国叙事";当下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中的"权力/实力"之争,往往关乎"叙事实力"的强弱;大国政治的最新发展,又与"承认的政治"密切相关,而后者又常常转化为"讲故事"的能力.就此而言,中国的"和平发展"需要"中国故事"、中国对"国际话语权"的争夺需要"中国故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需要"中国故事".

    大国叙事叙事实力承认的政治中国故事

    文化类短视频"出海"的情感性话语生产及其建构策略

    宋航
    4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类短视频作为文化国际传播实践的典型方案,在国际传播场域内构建起文化奇观,但同样存在问题.对此,从文化的情感性表达出发创设更具共通性、多样性、系统性的内容传播空间,成为提升文化类短视频国际传播效能的现实选择.共情作为贯穿文化类短视频"出海"实践的核心线索日益受到重视,共情传播转向正值发生.研究采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方法,以YouTube平台内热门文化类短视频为案例,归纳出"出海"文化类短视频的主要情感性话语,并据此解析文化类短视频增进与国际受众情感连接的建构策略.

    文化类短视频情感性话语生产共情传播出海多模态话语分析

    价值哲学视域下的舆论价值研究:研究依据与主要论域

    许鸿艳
    5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公共性为底色的舆论,是社会耗散结构中的重要反馈渠道,在反映民心民意的过程中释放出巨大的社会能量.当下舆论生态环境所依托的公共空间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此情境下有必要深入研究舆论的价值问题,追问舆论的"应然状态",探究如何以舆论推动社会公共利益.舆论价值研究以舆论活动中的价值现象、价值活动为直接研究对象,以舆论的价值理论体系为学理研究对象,基于价值哲学视角,对舆论的价值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从本体论角度分析了舆论的价值内涵、本质、要素与类型;从认识论角度展开了舆论的价值评价研究;并落地于实践,从方法论的角度总结了舆论的价值实现问题.

    舆论价值研究舆论的价值研究依据研究论域

    生产性与关系性新闻创新:时政Vlog的用户参与研究

    汪惠怡林聪
    60-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硬—软新闻"理论,本研究从新闻用户参与的视角分析主流媒体以软化的方式报道时政新闻的可行性.基于"@央视新闻"微博中三条"大国外交最前线"时政Vlog新闻,本研究利用主题模型、社会网络分析对用户评论和转发进行分析,并探究了用户互动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用户对不同类型新闻事实的关注程度存在差异,且形式创新与用户体验受到更高重视.明星偶像粉丝与娱乐类博主在转发网络中发挥枢纽作用,与用户体验、主播有关的评论促进了用户参与.时政Vlog是主流媒体为了获得新闻用户的关注而进行的生产性新闻创新,也发挥了动态聚拢用户的作用,改善了用户体验并促进用户与媒体、用户之间情感与信任的传递,产生了关系性创新的效果.

    新闻创新用户参与软新闻社会网络分析Vlog

    留守儿童的童年逆境与校园欺凌:媒介化亲子沟通的保护作用

    王可欣余昉曹湘陈绚...
    7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校园欺凌是备受社会关注的议题,而留守儿童在家庭与社会系统中的特殊处境使得该群体的欺凌现象中更应予以关照.本研究以544名8-18岁且父母均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探讨性别、年龄、童年逆境经历与遭受校园欺凌的关联,并验证童年逆境对遭受校园欺凌及其五种亚型的影响与媒介化亲子沟通在其中的保护作用.研究发现,留守男童遭受校园欺凌的可能性较之留守女童更大;童年逆境经历较多的留守儿童更易遭受校园欺凌,具体而言,童年逆境经历越多,遭受校园欺凌及间接欺凌、性欺凌与网络欺凌三种亚型的频率越高;媒介化亲子沟通在童年逆境对遭受校园欺凌及其亚型影响的保护性作用上存在差异,与母亲的媒介化沟通能够缓解童年逆境对遭受校园欺凌及间接欺凌、网络欺凌、性欺凌的影响,而与父亲的媒介化沟通能够缓解童年逆境对遭受网络欺凌的影响.基于现有结论,研究将媒介化亲子沟通方式作为关键环节,试图对缓解留守儿童遭受校园欺凌的干预实践提出可行建议.

    留守儿童童年逆境校园欺凌媒介化亲子沟通

    "浪漫化"修辞:社交媒体中"抑郁症"的概念建构及其社会后果

    彭华新丁香
    86-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抑郁症"是近年来社交媒体中的公共阐释现象,这一概念已从医学范畴延伸至大众文化圈层,并逐渐在社会各层面扩散.聚焦于"抑郁症"概念在社会范围内的流行,对社交媒体中"抑郁症"的媒介呈现与话语生产模式进行研究,可发现"抑郁症"的话语场呈现出独特图景,围绕"抑郁症"议题的话语生产模式也显得复杂多元.新媒体的赋权,打破了制药业、医学会、专家学者等对疾病话语权的垄断,具有切身体验的患者或潜在患者也能参与到医学知识的建构中,获得部分的疾病阐释权.在此过程中,"抑郁症"概念扩散将难以避免地产生消极引导,这需要在研究中系统观察和梳理.

    "抑郁症"概念修辞社会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