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纤维复合材料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纤维复合材料
纤维复合材料

陈辉

季刊

1003-6423

hrbfrp@yahoo.com.cn

0451-55651476

150036

哈尔滨香坊红旗大街100号

纤维复合材料/Journal Fiber Composites
查看更多>>本刊面向全国玻璃钢与复合材料行业,同时兼顾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乙烯基酯等热固性树脂领域及玻璃纤维、碳纤维、芳纶纤维、助剂与填料等上游原辅材料;较早关注近年来发展较快的热塑性复合材料等先进复合材料。重点交流本行业中新材料及新产品的工艺研究、设计、测试与分析、成型设备、助剂与填料、生产与发展等。同时,报导国内外的科研进展及新产品、新技术信息、积极促进我国玻璃钢行业技术交流与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两种国产T800级碳纤维界面状态及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

    王涵周洪飞张路李是卓...
    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了两种国产T800级碳纤维界面状态及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与B类纤维相比,A类纤维表面形貌粗糙度高约23%、O/C含量高约7.4%、活性C含量高约20%,微观剪切强度高约10%,A类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冲击后压缩强度比B类纤维高约8%.A类纤维与树脂形成更好的化学与物理结合,界面结合作用较好.

    T800级碳纤维界面表面活性力学性能

    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尼龙混杂板材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张藕生张云峰杜浩强郭瑞...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具有重复成型、高韧性、高耐久性、可设计、环境友好及可回收利用等优势.为解决由聚丙烯树脂粘度高与尼龙树脂吸水率高引起的复合材料成型工艺与耐久性问题,本项目采用模压工艺研发并制备了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尼龙混杂复合材料板材,研究了混杂模式对于板材力学性能与热性能的影响规律与机理,比较分析了水分子在混杂复合材料内的扩散行为.研究发现,单层层间交替混杂模式板材具有最高的力学性能,拉伸、弯曲和剪切强度最大提升率为132.8%、127.4%和110.4%,归因于混杂板材中两种预浸带在层间粘结-挤压作用下协同受力,材料性能充分发挥;相比之下,五层预浸带层间交替混杂模式板材存在明显薄弱界面层,削弱了板材整体协同受力作用.此外,混杂板材由于聚丙烯树脂憎水性以及逐层交替混杂模式,延缓或阻止了水分子在尼龙树脂内部的吸收和扩散行为,导致混杂板材吸水率大幅下降,这对于提升尼龙树脂基复合材料的耐久性具有重要意义.

    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尼龙混杂板材力学性能混杂机理吸水性能

    静电纺丝增韧碳纤维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何良玉黄宇哲张宝艳彭公秋...
    1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纤维复合材料因性能优异而被广泛应用于许多尖端领域,以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为主要代表.然而,树脂基体自身的脆性,以及复合材料较差的层间断裂抗性仍然是阻碍碳纤维复合材料发展的瓶颈.静电纺丝是一种高效且灵活的纳米纤维制备方法,所制备的纳米纤维具有高孔隙率、低密度、高比表面积等优点,可以通过改善碳纤维表面、增强树脂基体以及两者之间的界面黏结作用,实现多种机理的层间增韧.本文从树脂基体切入,分为层间颗粒增韧、层间纤维膜增韧及复合纳米增韧三部分讨论了近三年的研究成果,并指出了层间增韧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静电纺丝层间颗粒增韧层间纤维膜增韧复合纳米增韧增韧机理

    T800H级环氧基复合材料热力学性能测试

    乔巍贾佳乐路明坤
    2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展了 T800H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热力学性能测量.采用热膨胀分析仪测量了 0℃~170 ℃温度范围内复合材料热膨胀系数;对E1806树脂进行了恒温和动态DSC扫描,基于自催化模型,建立了 E1806树脂的固化动力学方程;利用旋转流变仪测量出E1806树脂的凝胶固化度为0.62;采用TMA法测量出凝胶后单向层合板厚度方向上的收缩应变为0.88%.

    热力学性能固化动力学方程收缩应变试验

    弯曲疲劳下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剩余模量研究

    谢俊于洪浩冷利张罡...
    3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在航空航天及地面交通运输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应用在车辆上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车辆长时间的行驶过程中,会受到交变载荷的作用,导致其性能下降从而影响复合材料的使用寿命.本文选用692-3K型环氧树脂为基体,24K-T300碳纤维为增强体,采用VARTM的方法制备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板,对三种不同铺层层数的复合材料板进行静态弯曲试验,得到在6层铺层下的极限弯曲应力为572.9 MPa.采用20Hz频率和50%载荷水平对复合材料进行三点弯曲疲劳试验,探究了复合材料在循环周次逐渐增加的过程中的剩余模量变化.随着循环周次的增加,弹性模量呈现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然而循环周次进一步的增加并没有导致弹性模量升高,反而导致下降.这表明循环周次对弹性模量存在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复合材料内部存在部分尚未完全固化的树脂,推测这部分未固化树脂在疲劳循环过程中吸收热量开始固化从而修复了疲劳循环过程中产生的微裂纹,这是导致弹性模量出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的原因.

    复合材料弯曲性能疲劳性能剩余模量

    中美欧通讯杆塔标准中风荷载设计的对比研究

    武海鹏孙云龙刘鑫燚张云峰...
    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5G建设对通讯杆塔的承载提出更高要求,风载荷是通讯杆塔承载力的重要设计组成,对不同标准下风荷载参数的研究分析有着重要的工程意义.本文通过对中、美、欧不同标准中风载荷的参数如地形地貌、荷载动态参数、风压高度变化系数等进行对比,为相关涉外通讯工程的风荷载计算提供参考.同时,探讨了复合材料在通讯杆塔领域中应用的优势.

    5G风载荷通讯杆塔标准复合材料

    "离位"增韧在风电叶片叶根止裂中的应用研究

    羊森林耿向明钟贤和王锋...
    4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离位"增韧技术,在沿用现有的风电叶根玻璃纤维轴向织物的原材料的基础上,研制附载聚芳醚酮-甲基吡咯烷酮(PEK-C/NMP)增韧织物试样件,选择PEK-C浓度、PEK-C的用量、附载织物打点面积为影响因素,以冲击后压缩强度为最重要指标,正交设计L9(34)进行工艺优化.结果显示,PEK-C浓度0.2g/mL、PEK-C的用量为25 g/m2、打点面积25%时为最佳增韧工艺参数;此方案能有效提高试验件冲击后压缩强度CAI性能45.20%,Ⅰ型层间断裂韧性GIC性能11.23%、Ⅱ型层间断裂韧性GⅡC性能46.37%.通过增韧剂的优化和工艺的不断改进,可以在不改变风电叶片的生产工艺的前提下,能够显著提高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结构的界面断裂韧性,可有效阻止裂纹扩展,最终提高风电叶片叶根部件疲劳性能.

    "离位"增韧风电叶片裂纹止裂压缩强度层间断裂韧性疲劳实验

    基于真空导入工艺的大尺度复合材料异型构件成型技术研究

    丁萍张作朝郑宏雪柴朋军...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了大尺寸复合材料水滴形截面异型构件的成型工艺.在达西定律的基础上采用实验法测得了玻璃纤维织物渗透率,建立了树脂浸润过程的仿真模型.采用仿真软件对典型构件一体成型充模过程进行仿真分析,分别对中心点注射、中心线注射、单边注射和多线程接力注射方案进行探讨,仿真结果表明,多线程接力注射方案可有效缩短充模时间,满足树脂适用期内完成充模的要求,并达到100%充模率.采用多线程接力注射方案制备了典型构件样机,实际充模时间与理论计算相差约10%,对生产实践具有指导性意义.

    复合材料大尺度异型构件SCRIMP仿真模拟

    针刺结构SiO2f/SiO2复合材料的等离子烧蚀性能及介电性能研究

    高文秋张福恒邵长涛蔡雨...
    5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针刺结构石英纤维增强石英(SiO2f/SiO2)复合材料,研究了其在1400 ℃~2000℃下的等离子烧蚀性能,并研究了其介电性能的变化.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扫描电镜(SEM)对材料进行了表征,采用短路波导法对材料Ku波段的介电性能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烧蚀温度由1400 ℃升高至2000℃,质量烧蚀率和线烧蚀率分别由0.001 g/s和0.003 mm/s增加到0.003 g/s和0.012mm/s,介电常数由2.95升高到3.05,介电常数变化≤0.1,损耗角正切无明显变化规律且均小于0.008.

    SiO2f/SiO2复合材料等离子烧蚀介电性能

    碳/碳复合材料的致密化工艺综述

    刘玉库周磊刘甲秋王维...
    5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碳(C/C)复合材料是新材料领域重点研究和开发的一类战略性高技术材料.随着C/C复合材料在多个应用领域的不断发展,与之相关的致密化工艺也在发展中逐步深化,多种致密化工艺的混合发展和应用也成为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 C/C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所采用的致密化工艺,详细分析了液相浸渍法和化学气相渗透的工艺原理,并对各种致密化工艺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最后分析了现有致密化工艺存在的不足,并对C/C复合材料今后的发展做了展望.

    碳/碳复合材料致密化工艺液相浸渍法化学气相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