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闻记者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闻记者
新闻记者

吕怡然

月刊

1006-3277

xwjz@wxjt.com.cn

021-62791234

200040

上海延安中路839号

新闻记者/Journal Shanghai Journalism Review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新闻工作刊物。旨在推进新闻改革,促进新闻界同社会各界的沟通和联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闻能力"论纲

    杨保军
    3-1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能力是人类开展社会活动的素质、能量、本领或主体条件.简明说,新闻能力是指主体以新闻方式展开活动的本领,包括参与新闻活动本身与以新闻活动方式介入其他社会活动的本领.作为关于新闻能力议题的初步论纲,本文简要解释了提出"新闻能力"概念的必要性与基本意义所在,并对新闻能力的实质特征、新闻能力主体的构成及关系、新闻能力体系的构成及关系、新闻能力的运用以及新闻能力的进化升级等问题做出了"条分缕析"式的但又是相对比较系统全面的要点分析和考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一议题提供了一个大致的问题清单、思想脉络与理论框架.

    新闻能力实质特征能力主体能力体系能力进化能力运用

    媒介与媒介性:姿态理论与传播研究

    刘海龙
    1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姿态在传播研究中一般仅作为语言符号的一个附属物,很少被从传播或媒介本体论的角度进行探讨.本文通过对姿态研究的历史谱系的总结、弗卢塞尔与阿甘本姿态理论的对比,探讨了姿态理论在传播学和媒介研究中的应用与意义,从传播本体论和媒介本体论的角度揭示了身体姿态对传播研究的意义.本文认为姿态不仅是身体动作和意义表达,也是人类展示存在的媒介,对理解人际交流和社会构成具有重要作用.姿态理论为传播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强调了身体在传播中的重要性,并挑战了传统将媒介仅视为信息载体的观念.弗卢塞尔将姿态视为基于情动的意义与自由的传达,而阿甘本则将姿态视为无目的的手段和纯粹媒介性的展示,两者都为理解媒介概念和身体在传播中的意义提供了理论资源.

    姿态媒介媒介性弗卢塞尔阿甘本

    职业伦理、社会伦理、全球伦理与技术伦理——百年新闻伦理研究的不同视域及其超越

    李秀云李韩旭
    26-4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闻伦理研究已经百年,本文以学术史视角,呈现百年新闻伦理研究的四个视域,即职业伦理、社会伦理、全球伦理与技术伦理.通过挖掘不同研究视域的源起、对象、内容以及价值立场,揭示百年新闻伦理研究实现的理论超越.全球学者正在努力超越西方学术界对于新闻伦理研究的主导,未来的新闻伦理研究需要世界各地学者立足本土、平等对话,实现文明互鉴.

    新闻伦理学术史自由主义社群主义技术哲学中国特色新闻学

    当"小平台"遇见"大资本":对在地平台化、技术与劳动的再反思

    孙萍王从健关一诺
    4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对中国县域代驾平台的数字化跟踪和观察,本研究尝试在主流平台化和"另类平台化"的研究脉络之外,提出数字平台发展的第三条路径——"在地平台化".调查发现,地方小平台通过简化、创新既有的平台技术系统,关联起了地方社会中的生产要素,并在劳动组织与市场竞争中充分动员、征用、改造在地的社会与文化资源,实现了自身的竞争优势转化.这种发展模式既不强调与资本、技术和政府力量的紧密连接,也未复制西方语境下的技术自治和共享模式,而是依托地方性的社会关系生发出"第三条路".作为一项多方力量协商、杂糅的发展模式,"在地平台化"实现了对既有平台化研究模式的拓展与补充.

    代驾平台平台化技术资本主义在地性

    "饭圈盗猎者":粉丝"白嫖"的文化冲突与身份建构

    李诗彤
    57-70,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嫖"指"不为偶像付出时间和金钱的粉丝".现有研究局限于饭圈中具有话语权的粉丝,忽视了"白嫖"等边缘群体的声音.本文基于桑德沃斯的"普通粉丝"概念,分析《青春有你2》的饭圈冲突及"白嫖"群体如何在饭圈内外部的压力与期望中建构和维护自己的粉丝身份.通过网络民族志和深度访谈发现,"白嫖"被饭圈污名化为"懒惰的搭便车者"以维护饭圈团结,但其通过两种方式进行身份合理化,并不断调整粉丝-偶像的准社会关系:一是向外归因于偶像生产机制结构性的畸变,二是向内归因于自己理性计算的选择."白嫖"身份建构是文化政治与个人情感相互影响的结果,对其身份流动性与主体性的关系研究,有利于拓宽粉丝研究的多样性.

    "白嫖"饭圈冲突身份建构消费主义粉丝文化粉都跨粉群

    我们何以于媒介中游移?——空间理论视域下对网络社交迁徙的实证研究

    刘鸣筝王硕
    7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网络社交迁徙现象背后的深层归因及其反映的用户心理,本研究基于空间理论考察了社交空间对用户网络社交迁徙与社交媒介选择意愿的影响.研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1332份样本数据,并借助PPM(Push-Pull-Mooring)框架构建了社交空间-网络社交迁徙模型.研究发现:社交空间混同导致的其内部社会关系的结构性挤压是用户网络社交迁徙的重要原因.作为推力源,关系性压力带来的社交焦虑显著正向影响用户的网络社交迁徙意愿,社交疲劳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作为拉力源,用户的在线隐匿感知显著负向影响网络社交迁徙意愿,社交安全感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作为锚定源,社会网络调节了社交焦虑与网络社交迁徙意愿之间的关系.

    社交迁徙媒介空间社会网络PPM

    技术未来价值投射偏差?——新闻记者人工智能工具使用意愿影响机制研究

    蔡梦虹陈衍宁
    87-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AI)工具在新闻生产中的使用泛度处在不确定之中,这种不确定性部分源于新闻人与工具的互动与相互妥协.本研究从投射效应和投射偏差理论出发,探究新闻记者对于AI工具的认知与使用意愿关系的心理机制.基于对于454名中国新闻记者的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新闻记者的数字效能正向预测新闻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意愿,感知效用价值投射预测未来价值并在模型中发挥串联中介的作用,新闻AI工具的效用价值和未来价值越大,新闻记者就越可能在新闻生产中使用人工智能工具;而随着记者感知人工智能工具对个人不确定威胁程度提升,感知未来价值与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意愿的关系减弱.研究对于理解新闻人新闻生产实践与媒介科技的动态互文,以及新闻记者使用这些技术时的主体性维护提供了新的理论解释与实证依据.

    数字效能效用价值投射偏差理论未来价值使用意愿不确定威胁

    公园、空间与广播——以民国时期成都少城公园为中心的考察

    朱叶王咏梅
    102-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少城公园是成都市的第一个近代化公园,自创办初期就作为市民聚会、游乐、品茗和公共交往场所,形成了一种独有的公园文化和强大的地方声音集合.成都第一个民众教育馆也诞生于少城公园,从此公园的市民休闲文化逐渐被精英文化所影响.至抗日战争时期,少城公园成为成都各个进步团体演讲、演出、聚会和募捐的首选之地,也成为国民政府宣传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阵地.少城公园中地方声音逐渐被政治化,不仅让成都传统的公共休闲空间成为了公共教育与集会的场所,也体现了公园空间在激烈的政治转型过程中的结构性转变.

    公园公共空间广播声音抗日动员民众教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