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闻记者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闻记者
新闻记者

吕怡然

月刊

1006-3277

xwjz@wxjt.com.cn

021-62791234

200040

上海延安中路839号

新闻记者/Journal Shanghai Journalism Review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新闻工作刊物。旨在推进新闻改革,促进新闻界同社会各界的沟通和联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故事的另一副面孔:融合新闻叙事中的故事及其语义系统

    刘涛
    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典叙事学将叙事的本质概括为故事与话语的结合.话语是故事表达的形式与语言,而故事则是话语投射的认知形象.话语中一旦有了故事,便成为叙事.相较于传统新闻叙事,融合新闻的故事观念及语义系统拥有了新特征与新机制,具体体现在故事内涵、故事本体、故事语言、故事结构这四个维度.在故事内涵维度,新闻故事依照现实本身的内在规定性,通过推演与求解的方式,构筑了一个真实的新闻世界.在故事本体维度,新闻故事的两个基本构件——事件与实存,均呈现出新的故事性内涵,如事件超越了时间性和因果性的限制,实存也从人物故事延伸到数据故事.在故事语言维度,融合新闻将"形式的修辞"推向一个重要的叙事位置,话语具有激活、再造乃至创造故事的潜能,故事最终坍塌在话语之中,成为话语的一部分.在故事结构维度,融合新闻的互动性特征,动摇了经典叙事学所依赖的"结构"之本质,从而以程序修辞为基础,重构了新闻故事的叙事规则,并催生了互动故事的兴起.

    融合新闻新闻故事数字叙事形式的修辞互动故事

    县级融媒体参与基层治理的资源整合模式——基于四县的实证研究

    蔡雨婷罗昕
    2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县级融媒体参与基层治理需整合多方资源、打造治理平台,然而媒体资源整合的"黑箱"尚未被打开.本文借鉴组织管理学的资源整合理论,结合对国内四家县级融媒体的实证研究,尝试构建县级融媒体参与基层治理的资源整合模式.该模式以县级融媒体为连接点,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包涵四个循环的阶段:资源识别、资源聚集、资源配置、资源利用,每个阶段又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媒体的角色是资源网络居间者与资源整合平台.县级融媒体资源整合的关键问题在于,媒体如何在基层治理网络中连接、协调内外部资源以产生治理效能.县级融媒体资源整合面临一系列挑战,可采用定位、互惠、协调、开放等策略加以应对.

    县级融媒体资源整合媒体融合基层治理

    空间流动与关系重构:媒介化理论下聊天截图传播的社交实践

    吴鼎铭肖欢
    3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度媒介化时代下,以技术为基础的中介过程建构了现实的社会世界,这种中介化的力量通过"互型"结构得以渗透至社会行动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之中.在此背景之下,截屏技术与社交媒体平台的连接在数据、时间、空间三个维度中深刻影响了社会关系的建构.首先,聊天截图的生产使面对面交流在经历声音的文本化与文本的图像化过程后被中介化的沟通所取代;其次,聊天截图能够凝固流动的信息打造永恒的当下,同时容纳无限的时间节点为个体带来密集性的时间经验.最后,聊天截图的再现与迁移能力使作为中介的空间在流动过程中激活新的人际网络,重构社会关系.与此同时,人们在聊天截图的获取、持有与分享过程中也显现出主体的能动作用与抵抗秩序的潜力,主体与技术的互动重塑了社交秩序与"互型"结构,并进一步建构作为日常生活构件的社会世界.

    媒介化理论互型截屏技术流动空间

    典型报道与社会记忆:以"申纪兰争取同工同酬"为例的研究

    颜繁冰
    48-60,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申纪兰争取同工同酬"这一典型事例的媒体报道为研究对象,探究典型报道沉淀为社会记忆的复杂动态过程.典型报道作为一种特殊的新闻类型,并不完全是政治力量直接干预的结果,新闻媒体在其中具有重要的能动性.不同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推动媒体报道,影响媒体报道的基调,也与媒体报道进行协作性的互动.本世纪以来,在新技术重塑社会交往的语境下,普通公众也参与到与新闻媒体的"斗争"性互动中,从而重新塑造关于"典型"的叙事.典型报道在媒体、政治与大众等多重力量的作用下沉淀为社会记忆.

    社会记忆典型报道申纪兰同工同酬

    作为刻板印象"容器"的生成式智能:从"像化"框架到传播后效——基于文-图生成模型的混合研究

    黄阳坤苏思妮高远
    6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通过一组混合研究设计,从传播研究的两个重点面向——内容与效果层面联合探究了一个问题:生成式人工智能文-图模型如何在主、客观上传递刻板印象.针对2140张AI人像的算法审计结果表明,作为"容器"的文-图模型继承、亦"超越"了既有刻板印象的"像化"框架:AI稳定地强化了亚洲人小眼、扁鼻、长且宽的脸、皱纹与瑕疵突出的面部等特征,令亚洲人形象被显著刻板化;黑人形象也受到一定贬损,其中"性化"是突出问题.随后面向中国被试(N=242)的实验研究发现,AI人像在内容框架上较真实人像折射出更突出、夸张的刻板印象,这影响人们对群体刻板印象的认识和感知;女性用户还有将AI产出的丑化人像投射至自身,进而导致个体自尊受损、技术抵制意愿增强.人正从机器处承受更严重的刻板印象表达和更负面的心理后效,智能时代个体身心健康与人机、人技关系面临危机,这些直指智能社会的底层秩序挑战.

    生成式人工智能刻板印象视觉框架传播效果算法歧视传媒伦理

    制造爆款:平台化时代的内容生产与流量争夺

    张世超戴少凡
    8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着眼于中国的社交媒体娱乐行业,关注内容创作者的内容生产逻辑与流量争夺策略.研究发现,内容创作者及其背后的机构并不只是推崇度量逻辑,而是兼顾优质内容创作逻辑.除此之外,内容创作者还与平台运营建立联系,努力成为平台"自己人",并最大程度瓜分人工干预的流量.为了应对当下内卷化的内容生产,很多创作者还选择加入机构或者在某一环节与机构合作.机构的存在也使得平台上的娱乐内容生产更体系化,甚至是工业化,衍生出更为细致的分工,从内容创意、包装、传播、营销以及消费等环节进行全流程把控,在保证内容产品"合格率"的基础上追求更优质的内容.与此同时,为了更快、更多地获得流量,机构会在审核、流量试验、投流等方面下功夫,形成了体系化的内容生产常规.最后,本研究重思流量在平台化内容生产中的多重意义,即流量成为兼顾数据统计、文化象征与关系维度的集合体.内容创作者追逐的流量不仅能彰显其内容可见性,还是其文化影响力的表征.

    内容创作者流量社交媒体娱乐内容生产平台化

    版面:一种呈现"江南"的近代力量——以晚清《申报》为中心的讨论

    詹佳如
    98-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报纸的兴起使得江南以不同地域的新闻为载体,在版面上与其他地域空间以拼贴方式并置在一起,这成为江南得以呈现和传播的新方式.本文勾勒了晚清《申报》所使用的、随着历史环境变化而表达和呈现江南的多种版面编辑和呈现技术,它们设定和表达了江南与上海这座新兴的中心城市的关系,江南与其他地域(如沿海、长江中游等通航口岸以及世界)以上海为转接的关系.作为晚清新媒体的报纸所特有的媒介技术,版面通过令江南置于不同的空间关系之中来得以定义和显现,从而使江南的内涵更加丰富和复杂.

    江南《申报》版面地理

    投稿须知

    《新闻记者》编辑部
    封2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新媒体时代的模式创新——推荐《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

    柳丽萍李桂花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