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闻研究导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闻研究导刊
新闻研究导刊

耿晓东

月刊

1674-8883

Xwdk66@163.com

023-63907845

400012

重庆市渝中区解放西路66号

新闻研究导刊/Journal Journalism Research Herald
查看更多>>《新闻研究导刊》是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部刊物《新闻导刊》的基础上改版而成。该刊以传媒业界与学界的结合点,传媒理论与实践的引领点,传媒今天与明天的制高点为办刊理念,立足重庆,面向全国,集理论性、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是新闻工作者、新闻研究者、新闻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职院校对外文化传播的路径研究

    邹燕韩高峰
    3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类型,是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实体,理应在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上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目前,高职院校对外文化传播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外文化传播意识不强、专业设置不合理、文化资源挖掘不深、新旧媒体应用范围狭窄等.文章采用文献梳理法、对比研究法等多种方法,在梳理分析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借鉴外国大学在对外文化传播上的经验,结合普通高校现有的文化传播具体做法,构建高职院校对外文化传播有效路径:构建高职院校对外文化传播理念体系,开发创新对外文化交流相关专业,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对外传播价值,拓展新旧媒体对外文化传播优势,加强师生对外文化传播交流等.文章旨在提升高职院校对外文化传播能力,为服务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提供重要参考.

    高职院校对外文化传播传播意识文化传播专业文化资源

    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视域下日本动漫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回嘉莹
    3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文化产业是促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此背景下,文章研究了文化产品的海外输出在国家利益与形象构建中积极的"文化力"问题.考察全球以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民族文化传播的成功案例发现,日本发达的动漫产业对于促进对外文化传播、改善国家形象有着积极作用.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分析日本动漫国际传播的成功经验与特有的文化传播策略;使用数据统计法,逐年查询中日动漫产业报告的具体数据;使用对比研究法,比较中日动漫国际传播策略的主要特点与二者的差异.经研究,文章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日本动漫通过动漫故事民族性与普遍性的统一,较好地解决了跨文化传播的问题;其次,日本在动漫产业建设中,做到了政策扶持与国际竞争的统一.基于此,文章提出建议:借鉴日本动漫文化传播策略,探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途径.要深入挖掘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中共同的元素,找到能引起共鸣或者普遍感兴趣的元素,在海外市场的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从而促进中国动漫产业发展,促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动漫文化传播民族性政策扶持国际竞争

    对外宣传报道中的"度"与"适度"探究

    孙亭文
    3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度"和"适度"是媒体对外宣传报道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度"是指对外宣传报道中应坚持的基本原则,"适度"是指对外宣传报道中应把握的意识形态.对"度"和"适度"的恰当把握对于展示我国的文化底蕴和意识形态尤为重要.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在对外宣传报道中应注重保护本国利益,展示我国良好的精神面貌,并遵循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准确性、全面性等基本原则,让外国受众对我国形象产生新的认知.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探讨"度"和"适度"的基本概念、基本内涵,结合案例,分析媒体对外宣传报道中坚持"度"和"适度"的基本方法,得出"度"是对外宣传的标尺、"适度"是对外宣传原则的基本结果.同时,通过研究对外宣传报道中"度"和"适度"缺失的现状,提出对外宣传报道中坚持"度"和"适度"的措施.研究最终得出结论,认为媒体在对外宣传报道中,应贯彻落实"适度"基本原则的同时,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注重对外宣传报道的舆论导向作用,展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对外宣传报道"度"与"适度"舆论导向正面报道价值宣传

    数字化时代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传播策略探究

    王晨昱
    4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旨在深入研究数字化时代共建"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的特点,并提出提升其舆论影响力的策略.文章全面分析了数字化时代国际传播特点对共建"一带一路"传播的影响,整合相关文献,探讨应对这些特点的有效策略.研究发现,数字化时代国际传播的特点导致传统媒体的主要受众范围逐渐缩小,而数字平台特别是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信息获取、生产和传播的关键场所.文章认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传播在取得积极效果的同时,也面临外部环境和传播能力挑战,包括来自反华势力的负面渲染和传播途径的僵化.为了强化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传播,本研究提出一系列策略:首先,加速数字化时代国际传播基础设施的建设;其次,丰富国际传播主体,构建更多元和具有代表性的传播力量;最后,丰富和完善数字传播话语体系,使其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

    数字化时代"一带一路"国际传播传播特点舆论影响力中国文化

    尼泊尔华文媒体发展分析

    张晨翼
    4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尼泊尔是中国的友好邻国,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尼泊尔工作、生活、旅游,尼泊尔华文媒体得到了初步发展.文章聚焦尼泊尔华文媒体的发展情况,着眼于受众覆盖面较广、新闻内容针对性强、自带互联网基因等特征,以及受众绝对数量不多、媒体运营环境复杂、采编经营人才队伍建设不够完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等挑战,提出可以从本土运营正规化、工作团队精英化、新闻内容专业化、运营范围多样化等方面着手实现进一步发展,并指出在此过程中,尤其要把握智库化发展方向,承接当地中资企业的传播业务,加强对接中国各类国际传播业务.研究认为,尼泊尔华文媒体在服务当地读者、为共建"一带一路"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促进不同族群间的对话与交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和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等方面,发挥着持久、有效的积极作用.而且,尼泊尔华文媒体的发展对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等南亚国家华文媒体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示范效应和协同效应.

    尼泊尔华文媒体国际传播运营环境人才队伍建设智库化发展

    课程思政背景下国际传播能力培养融合外语教学路径探究——以西外大"西班牙语+新闻传播"专业基础西班牙语课程为例

    马佳君
    5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的时代背景下,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对我国外语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外语高校作为外语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知识传播、文化传承和为国家培养储备国际传播人才的重任,也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较强语言文化能力的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重要职责.对于拥有丰富科研教育资源的外语高校来说,要发挥本校的特色优势,优化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争取到更多的话语权,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现在的国际传播呈现出跨国界、跨语言以及跨文化的特征,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人才也是消除与其他文化之间沟通障碍的有效途径.顺应时代发展,西安外国语大学欧洲学院2019年成立了"西班牙语+新闻传播"专业.文章以该专业基础西班牙语课程为例,分析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外语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以目标为导向,从优化课程设计、创新课堂组织形式、利用网络学习实践平台三个方面探究外语课堂教学的有效路径,旨在促进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协同发展,最终达到让更多外语人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的目的.

    国际传播能力外语教学策略教学改革复合人才

    大学生网络亚文化视域下短视频现象的教育研究

    丁久萍汤伶杰
    5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互联网环境的变化,短视频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形式,凭借短平快的传播方式和碎片化的信息传递模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交的新工具.而随着短视频的发展,网络亚文化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对大学生产生了全新的影响.文章在大学生网络亚文化视域下对短视频文化的基本特征、主要样态、成因等进行深入研究,以问卷调研的形式调查和分析抖音、微视、小红书等平台上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个性需求相契合的短视频对大学生的影响.基于翔实的数据,通过分析不同的短视频、不同样态的视频文化对不同层次大学生的影响,探讨短视频映射的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研究发现,一是短视频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展示自我、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二是大学生网络亚文化视域下,短视频加剧了大学生价值观分化;三是泛娱乐化主导下,短视频传播存在价值短板,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影响;四是在网络亚文化视域下,短视频存在内容监管难等方面的问题.文章探索网络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影响,及其为网络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的新视角,以此更好地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大学生在数字时代的成长需求,并为未来教育提供有益启示,对新媒体时代教育的发展和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短视频网络亚文化大学生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机制研究

    王中立
    5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网络舆情能集中体现出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或敏感事件的态度、立场、看法和观点.高校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做好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是做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保障.面对网络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应进一步加强针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文章通过调查研究明确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对当前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利用科学的 4R危机管理模型,构建科学、有效的舆情管理与引导机制,对于各高校的安全稳定以及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舆情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内容范围广、周期演化明显.当前一些高校舆情管理在应对上较为被动消极,校内外管理主体未形成合力,制度修订落后,专业化智能化程度低.改变现状对策:治理制度法治化、降低危机风险,打造"问政"平台、推进校务公开,提前建立预案,共建校内外治理联盟,持续跟踪反馈,及时反思,对校园网络舆情进行管理与引导.文章通过探究分析管理与引导机制,以期为高校网络舆论管理与引导工作提供参考借鉴.把握当下校园网络舆情的最新特点,预判舆情可能带来的风险挑战,科学应对可能出现的舆情危机事件,做好舆情引导,能够推动高校管理有度、有序、有效进行.

    高校校园媒体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语境下网络低俗词语的演变、传播与综合治理探究

    韩羽晨
    6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媒体语境下,新的网络词语不断产生,深受网民的喜爱.网络语言反映网民社会心态及价值观念,影响着人们在现实中的言语表达与语言选择.网络低俗词语是网络词语的组成部分,是依托互联网新媒体语境产生的、随着互联网发展不断更新与演变的、具有低俗语言性质的词语.网络低俗词语的大规模使用,不仅破坏良好民意表达秩序,污染网络与现实空间,危害语言健康,破坏语言的纯洁性与规范性,还会对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产生不良影响.基于维护网络语言生态的纯洁与健康的研究目的,文章以整治网络低俗词语的使用乱象为着眼点,结合语言学与传播学内容,对网络词语的产生与演变及传播模式进行分析,提出治理措施.从产生与演变方式来看,依托网络产生的网络低俗词语分型特殊,演变方式多样,凸显出互联网语境下语言变体的规律.在传播模式上,网络低俗词语的传播符合拟态环境性质的群体传播特征,是受时效影响的多级传播.在综合治理的策略选择方面,净化网络语言可以从提升网民素质、媒体谨慎选择报道用语以及强化多级联动治理等角度入手,对网络低俗词语的使用乱象加以整治,使网络语言的使用符合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要求,推动网络语言朝着健康、纯净、有序的方向发展.

    低俗词语网络传播网络流行语网络语言变体

    "分流培养"与"梯度实践":体育类院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

    李冉冉陈兆怡
    6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媒体融合背景下,传媒生态发生剧烈变迁,体育新闻传播业界发展日趋智能化、网络化及互动化.这促使体育新闻教育面临新形势.现阶段,体育新闻传播类人才能力培养出现转向,人才能力由采、写、编、评、播能力,移动传播时代拍摄、剪辑、后期等能力,围绕活动策划和媒体运营的综合能力这三个方面构成.为弄清体育类院校新闻专业在应对媒介生态变革,具体在人才培养方面开展了何种改革创新实践,为体育新闻教育事业积累优秀案例样本,文章选取南京体育学院新闻专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法、案例分析法,系统考察相关实践.研究认为,南京体育学院新闻专业摸索出"分流培养"与"梯度实践"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应对了上述变迁."梯度实践"是指根据新闻专业学生本科成长的不同阶段,分批次、有针对性地设计和设置循序渐进式的实践环节;"分流培养"是指新闻专业学生在新媒体实务、体育影视制作、体育赛事解说三个方向自主选择一个发展方向,并有针对性地选修相应课程及实践环节.通过该改革举措,可以强化南京体育学院应用型本科建设发展定位,创新南京体育学院新闻专业人才能力构成与社会需求匹配度,为精准、高质量培养体育院校新闻传播人才提供一定的创新参考.

    "分流培养""梯度实践"体育新闻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南京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