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闻研究导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闻研究导刊
新闻研究导刊

耿晓东

月刊

1674-8883

Xwdk66@163.com

023-63907845

400012

重庆市渝中区解放西路66号

新闻研究导刊/Journal Journalism Research Herald
查看更多>>《新闻研究导刊》是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部刊物《新闻导刊》的基础上改版而成。该刊以传媒业界与学界的结合点,传媒理论与实践的引领点,传媒今天与明天的制高点为办刊理念,立足重庆,面向全国,集理论性、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是新闻工作者、新闻研究者、新闻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英语新闻对外传播的国际化实践探究

    秦智娟
    4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旨在深入探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英语新闻对外传播的国际化实践,着重分析其在文化差异、信息真实性、技术更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研究范围涵盖英语新闻对外传播的全过程,强调其在全球信息传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文章通过分析这些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为提升英语新闻的国际化水平提供有益的参考.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方法,结合理论和实践分析,探讨英语新闻在对外传播的国际化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提出英语新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应对挑战的策略,以及实现有效的对外传播的具体路径.研究结果表明,英语新闻在对外传播的国际化实践中需要采取本土化策略,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确保新闻来源的可靠性,制定严格的新闻采编流程,保障信息的真实性;紧跟技术发展,提升传播效率,加强英语新闻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人才的专业素养.

    英语新闻对外传播国际化实践传播效果文化差异

    新媒体视域下船政文化建设逻辑和路径优化研究

    陈艺
    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福建马尾船政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更孕育了激励后人的爱国精神、严谨求实的务实精神以及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这些精神跨越时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船政文化的传承不再受限于传统口口相传的单一模式,而是迎来了多元化、立体化传播的新纪元.新媒体以交互性强、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等优势,为船政文化的传播开辟了广阔空间.在此背景下,构建适应新媒体环境的船政文化建设逻辑框架与路径优化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文章深入剖析船政文化的精髓与特色,紧密结合新媒体独特的传播性质,旨在探索如何有效地将船政文化遗产通过现代媒介传播给更多的受众.文章提出以下几条优化路径:一是加强内容创新,提升船政文化在多个平台上的可见度;二是拓展传播方法,创新船政文化的传播方式;三是强化参与体验,加深公众对船政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四是精准定位,促进船政文化与现代传播手段深度融合.文章提出以上优化路径,旨在推动船政文化在新媒体时代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激发公众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兴趣,促进文化多样性,增强历史意识.

    新媒体船政文化建设逻辑文化传播路径优化

    汉阴沈氏家训文化视觉化传播策略研究

    穆一淼王教庆
    5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这为全社会弘扬传承传统家训文化指明了方向.陕西汉阴是我国第一个"中国家训文化之乡",《沈氏家训》已成为中国家风文明的典型代表,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但当前沈氏家训文化的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各种问题逐步凸现,包括地理位置偏远传播有限、受众面狭窄、文创产品缺乏创新、当地人员流失等.为更好地传播汉阴沈氏家训文化,文章在阐释传承沈氏家训文化积极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当前沈氏家训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并以视觉化传播为创新点,提出一系列可行的传播策略.具体来说,从媒体传播、学校教育普及、实物传播三个方面提出传播创新思路,旨在改变沈氏家训当代传播困境.首先,推进党建联合,拍摄宣传片,探索视觉化传播新渠道.其次,联合教育机构、高校、中小学,建立思政课程重要示范基地.最后,开拓旅游市场,开发视觉化文创产品,设计出蕴含沈氏家训文化精神的绘本.文章提出家训文化视觉化传播创新策略,旨在传承优秀的家训家风,进而助力沈氏家训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沈氏家训文化乡村振兴视觉化文创产品传播

    民族地区文化传播对青少年价值观塑造的影响分析

    王威
    6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民族地区青少年面临多元文化的冲击,价值观塑造过程日益复杂.本研究旨在探讨民族地区文化传播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影响,从而为民族文化传承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研究剖析了传统节日、民间艺术、学校教育、现代传媒等文化传播形式,分析其在增强青少年文化认同、传承传统美德、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意识方面的积极作用.研究发现,民族地区文化传播过程中也存在诸多负面效应,如文化冲突、价值观混乱、过度传统束缚对个体发展的限制及现代媒介对文化传播的异化影响.这些问题使部分青少年在面对多元文化时出现了文化认同感削弱与价值观迷失的现象.此外,文化传播形式的单一性也降低青少年的参与感,不利于民族文化的高质量传播.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构建和谐共生的文化传播体系、加强文化传播中的教育引导、借助新媒体提升传播的创新性、建立政府与社会协同合作机制等优化策略,旨在强化文化传播的积极影响,减少负面效应,以此帮助青少年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自信,从而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

    民族地区青少年价值观文化传播文化认同文化自信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培育研究

    卢杉
    65-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机制及其实效性,以促进创业教育的深化和创业活动的有效开展.研究首先阐述了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及其在新媒体环境中的重要性,通过文献综述,确定了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多维度结构和关键影响因素.其次,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方法,收集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在校大学生的数据,分析新媒体新技术如何通过提供信息支持、资源共享和虚拟实践平台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发现新媒体使用频率、内容质量和互动性对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有显著正向影响.特别是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实际创业模拟和创业挑战活动,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创业意愿和自信心,从而促进其创业行为的发展.新媒体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还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显著提高了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然而,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创业教育中的作用,需要政府、高校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完善相关政策支持,优化网络教育资源,确保教育内容的质量和实用性.最后,研究针对不同学科背景学生的个性化创业教育提出了具体建议,旨在通过新媒体平台培养更多具有高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潜在创业者.

    数字媒体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教育社交媒体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价值取向及引导路径研究

    沙云玉姚晓媛
    7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交的重要平台.然而,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了深刻影响.新媒体时代,如何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行为价值取向,成为高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价值取向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行为价值取向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采用理论分析法,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价值取向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价值取向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如追求个性化表达、重视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等.然而,这些价值取向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虚拟社交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冲击、道德观念与法律意识的淡化等.此外,研究还发现,新媒体环境、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及大学生自身因素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价值取向.其中,新媒体环境作为外部因素,对大学生网络行为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而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及大学生自身因素则作为内部因素,对大学生网络行为价值取向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应加强新媒体的建设与管理;其次,应提升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再次,应充分发挥高校在价值观引导中的作用;最后,应促进家庭、社会与大学生共同努力,形成多方协同的育人机制.文章旨在通过综合施策,培养大学生健康、积极的网络行为习惯,促进其全面发展.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行为价值取向引导路径

    视觉语法视域下新闻漫画中教师形象的多模态隐喻建构研究

    万宇婷
    7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闻漫画凭借其丰富的隐喻意义成为建构特定人物形象的有效手段.文章从多模态隐喻和视觉语法的角度出发,对 70 幅以教师为主题的新闻漫画进行分析,就其映射类型、多模态隐喻主题以及隐喻建构展开讨论,揭示新闻媒体中教师形象的呈现表征.结果表明,70 幅教师新闻漫画中,跨模态映射所占比例最大,且在不同的映射方式中,作为源域的图像占比最大,以"图像—文字"的映射方式呈现为主."教师是为人师表者"作为占比最高的隐喻主题,反映了新闻漫画倾向于从师德师风的内在要求方面刻画教师形象;被刻画为负面形象的教师主题反映出部分教师没有从严于律己、举止得当、廉洁从教等方面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视觉语法通过其三大机制对教师形象进行多模态隐喻建构:再现意义中,叙事过程和概念过程主要通过对常规要素和非常规要素的判断来实现隐喻建构;互动意义中,通过"图像—读者关系是拍摄位置"的框架对隐喻进行建构;构图意义中,利用"信息价值/显著性/框架是空间位置"的框架对隐喻进行建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教师进行自我反思,有针对性地改善自身职业形象,另一方面能够净化媒介环境,对媒体塑造客观公正的教师形象具有一定启示.

    多模态隐喻视觉语法新闻漫画教师形象隐喻映射

    新质生产力赋能治愈式乡村旅游品牌传播的路径探析

    赖昕
    8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重要支撑力量,为乡村旅游业的振兴注入了新的动能.近年来,游客需求发生根本性转变,开始寻求一种身心平衡、陶冶性情和净化心灵的体验,治愈式乡村旅游模式应运而生.治愈式乡村旅游强调情感体验,为游客带来心灵上的抚慰,推动了乡村旅游质量和综合效益的全面提升.为实现进一步发展,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治愈式乡村旅游必须充分挖掘新质生产力的价值内涵和核心要素,加强乡村旅游品牌的建构与传播,提高游客对旅游品牌的认知力和认可度.文章对新质生产力赋能治愈式乡村旅游品牌传播的路径展开探讨,首先从政策逻辑、技术逻辑、市场逻辑三个方面切入,厘清新质生产力与治愈式乡村旅游的内在逻辑,阐明新质生产力对治愈式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接着立足新质生产力技术升级、创新引领的鲜明特征,就旅游品牌的建构和传播展开分析,提出从品牌定位、品牌塑造、品牌推广三个方面,探寻治愈式乡村旅游品牌传播的路径.文章旨在通过关注新质生产力和治愈式乡村旅游的内在机理,以及治愈式乡村旅游实际应用的外在效应,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新质生产力品牌传播传播路径乡村旅游治愈式

    生成、流通与循环:中国乡村体育音乐的多重认同构建逻辑研究——以贵州"村超"相关音乐为例

    陈研丁钊雯
    8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体育音乐作为表征、弘扬和诠释体育精神的音乐艺术,具有表达情感、烘托氛围和形成共识的媒介功能.相对职业化和专业性较强的重大体育赛事中的音乐传播,乡村大众体育赛事中的体育音乐呈现新的特点与规律.在地方与全球的新联结中,中国乡村体育音乐通过地方文化、国家意识以及全球通识的多重符号和隐喻修辞,建构出具有中国在地性特征、民族国家认同、地方与全球相通的认同逻辑.文章通过个案研究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发现乡村大众体育音乐具有连缀家国、联通中外的功能.这一生成逻辑在"趣缘认同—国家认同""地方认同—全球相通""国家认同—全球相通"维度,通过"趣缘""地缘""地方""国家""世界""情感"等因素连缀、联通和链接,实现了家园与国家、地方与全球、国家与世界的多重认同逻辑的建构.这一逻辑以认同为体、以三个维度为用同时展开,而非割裂或相互排斥的状态,且这一多重认同逻辑在生成和流通中同时完成并成为一个循环流动的系统.在逆全球化时代,这一多重认同机制为地方与全球的双向传播,尤其是地方以民族国家为中介向全球传播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启发和生动的实践经验.

    乡村体育音乐趣缘认同地方认同国家认同全球相通

    B站历史知识类视频的传播策略解析

    李昊南
    88-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的历史知识传播以书籍、学术论文、课堂教学等为主要形式,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历史爱好者化身历史知识博主,通过网络视频平台传播历史知识.以B站为代表的历史知识类视频博主,通过生动的视频形式,推动了历史科普和知识传播的发展.从研究的理论意义层面看,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具有独特的叙事性和解释性,通过探讨历史知识的自媒体传播路径,可以丰富和完善当今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学理论,特别是类型知识传播和受众行为方面的理论.从研究的实践意义层面看,大众对历史文化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是历史和传播学研究不可忽视的问题.研究历史知识类博主的传播策略及其对互联网用户的影响,可以为其他知识类内容创作者提供参考,优化其内容生产和传播策略,提升知识普及效果.更重要的是,历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自媒体形式传播历史知识,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传统历史文化,还可以创新历史叙事方式,增强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选取B站博主作为研究对象,从内容、形式、媒介三个方面分析其传播策略,旨在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B站自媒体视频制作历史知识传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