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闻研究导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闻研究导刊
新闻研究导刊

耿晓东

月刊

1674-8883

Xwdk66@163.com

023-63907845

400012

重庆市渝中区解放西路66号

新闻研究导刊/Journal Journalism Research Herald
查看更多>>《新闻研究导刊》是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部刊物《新闻导刊》的基础上改版而成。该刊以传媒业界与学界的结合点,传媒理论与实践的引领点,传媒今天与明天的制高点为办刊理念,立足重庆,面向全国,集理论性、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是新闻工作者、新闻研究者、新闻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受众需求的媒体服务优化路径探索

    王斌孙磊
    96-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媒体是信息传播、社会互动与公众舆论形成的主要平台,承担着满足受众需求和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受众的媒体消费习惯与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和即时化.在这一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发挥媒体的价值和优势,媒体服务需结合新的技术手段深入分析社会发展变化,深刻把握受众的特点与诉求,不断探索基于受众需求的服务路径.基于此,文章深入分析基于受众需求的媒体服务优化路径:首先,分析媒体服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然后,从多维度、多视角对受众需求进行分析;最后,结合相关案例和现实情况,全面探索系统化、高效化的媒体服务优化策略,包括精准定位目标受众、创新内容生产与传播方式、构建多元化服务平台以及加强反馈机制建设.实施上述优化策略,可以帮助媒体实现与受众的紧密连接,促进媒体服务深度与广度的拓展,为媒体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媒体服务受众需求新媒体优势挑战优化

    县级融媒体中心新闻实践创新策略探究

    袁林
    100-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体融合日趋成熟和完善.信息载体由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逐步发展为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信息输送平台和传播方式日益多元.在此背景下,受众接收信息的习惯发生了显著变化,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获取所需信息,从而对新闻内容的时效性和多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满足受众的需求,县级融媒体中心需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努力探索新的实践路径,以便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基于此,文章结合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实际,对新闻实践展开讨论.在研究过程中,文章采用比较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明确新闻的概念,并从知识维度创新、价值维度创新、规则维度创新等方面,探讨新媒体时代新闻的创新维度,为新闻实践指明方向、提供思路.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县级融媒体中心要想实现更好的发展,需要加强新闻实践:包括创新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形式、准确把握角色定位、重视新闻报道对受众的影响、加强合作与交流等.文章旨在为新闻媒体行业提供有益的参考,使其能够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自身的新闻实践.

    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创新角色定位新闻实践

    社交媒体时代网络谣言滋生原因、影响及治理策略研究

    范紫琪
    104-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交媒体时代,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信息传播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滋生了网络谣言,引发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当下,深入研究网络谣言滋生的原因,并做出有效、及时的应对,成为亟需认真思考和研究的议题.研究发现,网络谣言滋生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社交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生产及传播成本低,导致大量网络谣言肆意传播;二是部分自媒体为追逐流量和热度,不顾职业操守,肆意夸大甚至编造信息;三是对网络谣言缺乏完善的惩处机制,未能形成有效震慑.文章深入探究社交媒体时代网络谣言滋生的原因以及给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为有效治理网络谣言提供策略建议.文章认为,社交媒体时代,网络信息纷繁复杂,社会各界应高度重视网络谣言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不良影响.主流媒体应确保所传递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客观性;自媒体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提升媒介素养,强化职业道德;政府相关部门则应全面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以及对网络谣言的治理,着力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营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

    社交媒体时代网络谣言原因影响治理策略

    党媒如何发挥舆论监督正向作用探究——以《资观监督》《资观帮忙》为例

    胡佳音
    108-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舆论监督作为社会监督的重要力量,对维护公众利益具有关键作用.在以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时代背景下,舆论监督是否违和?在媒体发展进入全媒体时代的今天,是否还需要舆论监督?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舆论监督也是正面报道,它和正面宣传同属媒体功能的一体两面,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激浊扬清、针砭时弊、改进工作、解决问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其中,涉及新闻舆论工作的任务清晰而厚重——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和舆情应对协同机制.如何推进舆论监督制度建设,更好地规范舆论监督行为和秩序,如何增强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更好地履行舆论监督职责,广大新闻工作者如何以人民之心为心,第一时间发出理性之声,这些问题值得每一个媒体人求索、实践,同时也是文章探讨的主题.文章以A市党媒《资观监督》《资观帮忙》为例,探讨党媒如何发挥舆论监督正向作用.这两档栏目以人民为中心,以"民呼我应、民唤我为"的态度和行动,深入开展舆论监督报道,很好地展现了舆论监督的正面效应,持续增强了所在地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文章提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地方党媒应坚定人民立场,发挥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既要确保监督的权威性,又要传递正能量,传递社会的温暖与关爱.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保持长期稳定,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党媒舆论监督正向作用新闻舆论报道

    新闻专题制作的社会责任与深度报道分析——以《2020我们的"大考"——我与我的驻村队员父亲》为例

    许伯殷
    113-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闻专题作为一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新闻表现形式,其核心在于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深度剖析,真实反映社会现象与人物命运,进而传递公共价值.社会责任作为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要求新闻工作者不仅要看到表象,更要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揭示个体与集体、局部与整体之间的紧密关系,从而引发受众对议题的深思与社会的共鸣.在此过程中,新闻专题不仅是社会事件的叙述,更是引导社会思考、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工具.新闻专题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通过聚焦细节、展现人性和情感,打破传统新闻报道的表面性,从而提供更为全面且富有深度的社会解读.因此,新闻报道的真正价值不仅体现为展示事件的表面内容,更在于通过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深层问题,揭示人们生活中的复杂情感和矛盾,从而唤起受众对更深层次议题的关注.基于此,文章以曾获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电视新闻专题《2020 我们的"大考"——我与我的驻村队员父亲》为例,通过深度阐述该专题制作中的社会责任与深度报道及其启示,提出新闻工作者新闻专题报道质量提升路径,旨在帮助新闻工作者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从而拓展新闻报道的深度与广度.

    新闻专题制作社会责任深度报道脱贫攻坚

    蹲点报道的多元化传播策略与实践探究——以瑞安北麂山灯塔蹲点报道为例

    张剑
    117-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蹲点报道作为深度报道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记者的深入实地采访和亲身体验,能够挖掘出更具深度和广度的新闻,增强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浙江瑞安市融媒体中心瑞安北麂山灯塔蹲点报道通过深入挖掘灯塔守护人杜忠良 34 年如一日的坚守故事,展现了灯塔人甘于寂寞、乐于奉献的精神风貌.报道组运用传播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准备,采用移动直播、短视频、新媒体访谈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多元化的报道体系.基于此,文章以瑞安北麂山灯塔蹲点报道为例,分析蹲点报道的背景、意义、实施过程及效果.文章总结蹲点报道增强媒体传播力的策略与方法,包括深入实地挖掘真实故事、创新形式丰富报道内容、强化互动提升受众参与度、注重传播效果提升媒体影响力等.同时,文章对蹲点报道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探讨蹲点报道对增强媒体传播力的作用机制与策略实践,旨在为新闻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蹲点报道媒体传播力瑞安北麂山灯塔深度报道传播策略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新闻宣传优化路径探索

    张羽洪
    121-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新闻宣传工作面临传播环境和受众需求的深刻变革.文章探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新闻宣传现状、问题及优化路径,旨在增强高校新闻宣传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力.文章采用文献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新媒体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精准性等特点出发,分析高校新闻宣传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内容同质化、舆情管理能力不足、传播渠道管理松散及宣传队伍素质与技术能力不足等.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内容形式、加强舆情管理、构建多平台联动机制以及强化宣传队伍建设等策略,旨在增强高校新闻宣传的吸引力、权威性和舆论引导能力.研究发现,新媒体为高校新闻宣传提供了丰富的传播手段和广泛的受众,但也带来了内容单一、传播深度不足等挑战.通过强化平台联动、优化内容创意和加强技术支持,高校可以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的传播特点,从而塑造积极的校园文化形象.文章提出,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对高校新闻宣传的支持作用,以及跨国比较研究的可能性.

    新媒体高校新闻宣传舆论引导传播队伍素质

    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文化类综艺节目传播策略探析——以《国家宝藏(第四季)》为例

    王天怡
    125-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央视大型文化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开播七年来,在媒体融合日益深化、传播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仍取得了不俗的收视成绩与深远正向的传播效果.除优质内容的延续与经典品牌的影响力外,以新型的传播策略应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也是其成功实践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文章从传播学视角切入,采用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国家宝藏(第四季)》的传播内容、传播介质和传播效果等进行探析.研究表明,该节目以体现中国文化传统价值观的优质内容为基石,为节目深度传播打下基础;以多元化的传播主体为着力点,为拓展其传播的广度铺平道路;以立体化的传播矩阵,将深度与广度两方面所积攒的"势能"转化为"动能",是节目传播策略成功的重要引擎.通过以上策略,节目不仅延续了经典品牌的影响力,还在传承文化基因的同时激发了用户二次创作的热情,取得了深度与广度并重的传播效果,展现了文化类综艺节目持久的生命力.尽管如此,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崛起,传统电视节目的传播仍面临严峻的挑战,文章旨在通过对《国家宝藏(第四季)》传播策略及其背后的关键因素探析,对未来文化类节目的传播提出建议,为同类型节目的传播提供可借鉴的参考.

    媒体深度融合文化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第四季)》新媒体传播策略

    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评论课程考核改革探索与实践——以浙江万里学院新闻评论课程为例

    余显仲
    129-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以浙江万里学院的新闻评论课程为具体研究对象,详细分析该课程在应对行业快速发展、适应新闻评论人才培养新要求等方面所进行的考核体系改革探索.通过细致考察该课程在考核内容、方式、标准等方面的创新实践,揭示地方院校新闻评论课程考核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文章指出,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传播行业发生了深刻变革,对新闻评论人才的能力要求也日益多元化.传统的考核方式已难以满足当前行业对新闻评论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积极调整新闻评论课程的考核体系,以培养具备融媒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新闻评论人才.通过优化考核内容,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改革考核方式,引入多元化评价机制;完善考核标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等措施,浙江万里学院新闻评论课程考核体系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文章旨在通过剖析浙江万里学院的实践探索,为同类院校的新闻实务类课程考核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推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评论课程考核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以适应融媒体时代对新闻评论人才的迫切需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评论课程考核新闻实务类课程评价体系

    新文科视域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王娟艳
    13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文科理念的引领下,教育体系正经历着深刻变革,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面对这一趋势,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正面临社会需求日益多元化、课程教学目标模糊、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师资力量与资源配置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为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文章从促进教育事业发展、顺应媒体融合潮流、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和满足社会供需协同发展等角度出发,阐述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立足新文科背景,分析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现状,并指出目前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模式亟待解决的问题,找准新文科背景下播音主持专业定位,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最终提出播音主持专业要优化课程体系、强化跨学科融合,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培养创新思维、鼓励个性发展,关注行业趋势、优化招生与就业,优化师资结构、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打造创新课堂等改革路径.文章旨在优化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模式,为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提高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满足社会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需求.

    新文科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媒体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