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闻研究导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闻研究导刊
新闻研究导刊

耿晓东

月刊

1674-8883

Xwdk66@163.com

023-63907845

400012

重庆市渝中区解放西路66号

新闻研究导刊/Journal Journalism Research Herald
查看更多>>《新闻研究导刊》是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部刊物《新闻导刊》的基础上改版而成。该刊以传媒业界与学界的结合点,传媒理论与实践的引领点,传媒今天与明天的制高点为办刊理念,立足重庆,面向全国,集理论性、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是新闻工作者、新闻研究者、新闻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机遇或危机?算法时代ChatGPT对人机关系的重构研究

    张柏林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愈发成熟.2023 年 3 月,OpenAI发布可接受文本和图像输入的多模态模型——GPT-4,GPT-4 能更为准确地回答多种专业的学科问题,甚至通过美国医学执照考试和模拟律师考试;同年 7 月,OpenAI在美国申请了GPT-5 的商标.市场上也涌现出一批人工智能应用,如谷歌的Bard、百度的文心一言等.凭借强大的生成能力,生成式人工智能被应用于内容生产、数据分析、工业设计等众多场景.纵观人工智能和AI算法的发展历程,围绕人机关系这一议题,学界对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影响存在多种观点,可大致分为技术工具论和技术控制论两种流派.文章以ChatGPT为例,探讨算法对人机关系的重构.现代的人机关系,既有算法对人的异化威胁,也有人积极寻求应对方式,争取合作共生的协作关系.一方面,面对算法超越性的数据收集分析和内容产出能力,人的自主性面临史无前例的挑战;另一方面,算法展露的智能性进一步推动人机之间的交互对接,为平等的人机合作提供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如何在正确认识ChatGPT的基础上,认识新的人机关系,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ChatGPT算法人机关系生成式人工智能OpenAI

    个性化新闻推荐的算法把关研究

    范蕾蕾
    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闻媒体的传播方式和用户的阅读习惯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个性化新闻推荐指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根据用户的个人特征、兴趣偏好、浏览历史等数据,为不同用户推荐不同的新闻内容,使新闻信息服务精准化和个性化.相较于传统的人工推荐或统一推荐,个性化新闻推荐更加准确、主动、智能化.文章介绍个性化新闻推荐的算法基础,包括协同过滤算法、内容推荐算法和混合推荐算法,并分析各算法的工作原理,发现协同过滤依赖用户行为数据,内容推荐依赖新闻文本数据,但是两者都存在冷启动和稀疏性问题,因此混合推荐算法应运而生.文章指出个性化新闻推荐面临的三大挑战:用户隐私与数据安全问题、信息茧房效应、"黑箱"操作与透明度问题.大数据时代,用户信息高度易感,算法过滤容易导致信息同质化,"黑箱"操作也容易引发用户质疑.对此,文章提出优化策略:引入多样性指标,增强结果差异性;健全用户反馈机制,持续优化算法;提高算法透明度和可解释性,增强用户信任感.具体做法包括:调整相似度计算、设置反馈入口、采用可视化技术等.文章旨在为个性化新闻推荐提供借鉴和参考.

    个性化新闻推荐算法把关信息茧房"黑箱"操作优化策略

    虚拟主播"千人千面"的情感传播路径研究

    李文虎张艳
    8-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今,直播已成为重要的社交、信息传播媒介.智能技术加持的虚拟主播开始在直播中崭露头角,正逐渐替代真人成为直播主角.在虚拟主播控场的直播中,具备哪些情感化表达,是否存在触达用户的情感路径,这些路径的构成是什么.基于以上问题,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与深度访谈法,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与分析,并对虚拟主播服务商工作人员进行深度访谈后,发现基于用户画像数据、数字技术塑造的虚拟主播,其形象、声音、话语表达及场景融合,符合用户情感感知;直播过程中,虚拟主播克服了真人主播的某些局限性,通过有吸引力的人物外形、灵动的话语表达、丰富的表情动作、天马行空的直播空间以及多模态的内容呈现,形成连接用户的情感路径并满足用户多样化的内容与情感需求.另外,AIGC、算法等技术日益成熟,使虚拟主播的情感化表达路径得以扩展.结合强大的算力,激发用户共情与互动,再利用AI大脑进行自我进化,极大地促进情感三层次的升华,深度激活与用户的双向情感连接.文章仅对国内多家虚拟主播服务商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后期相关研究可增加用户侧研究,进一步为虚拟主播情感传播提供借鉴和指引.

    虚拟主播虚拟数字人情感传播情感路径传播模式

    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提升路径探析——以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论类作品为例

    张穆楠孟雷
    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社会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去中心化—再中心化"成为传媒行业重要趋势,舆论环境也变得更加复杂多变.一方面,参与信息发布传播的主体更为广泛,信息流通的速度和交互实现了质的提升;另一方面,信息的严谨性、真实性、科学性等价值出现了动摇.面对过剩的信息,受众对于一些事件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还是最期待第一时间从主流媒体处获得权威信息.在这一背景下,更加需要主流媒体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做好"压舱石""定盘星",主动占领网络舆论阵地,为公众化解疑惑,引导公众明辨是非、凝聚共识.文章从网络传播的"去中心化—再中心化"特征出发,以第 33 届中国新闻奖评论类获奖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主流媒体的新闻评论在巩固壮大主流舆论中的重要作用和实践路径,旨在为新闻工作者提供相关参考和借鉴.研究发现,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的发声渠道趋于多元化,已不仅限定于报纸和广播电视台等传统媒体,而是借助新技术新手段,通过融媒体传播矩阵扩大声量,更大范围地占领舆论高地.研究结果表明,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主流媒体要及时在鱼龙混杂的舆论场中巧发声、善发声、敢发声、早发声、纠偏声,一锤定音,更好发挥舆论引导力.

    "去中心化—再中心化"主流媒体中国新闻奖舆论引导力新闻评论

    智媒时代河南全媒体科普模式创新研究

    马权威
    1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实地调查、大数据分析,系统梳理河南全媒体科普模式创作的现状与问题.目前,河南已经突破实践瓶颈,在全省建立了多个全媒体科普传播基地、全媒体科普创作基地,以高校相对集中的专业学科优势,以传媒类专业为创作抓手,以其他专业内容为来源渠道,形成了全媒体时代科普创作、传播机制建设的"河南模式".文章结合智媒体的技术和观念,从内容、受众、技术等方面,探讨河南全媒体科普创作、传播机制建设面临的模式创新与机遇.立足全媒体科普载体的建设规律和新形势,把握全媒体科普载体的新特点,系统探索基于智媒技术、全媒体产品、智能传播多元一体的全媒体工作模式,创新思路,探寻优化河南全媒体科普模式的创新发展路径,促进"河南模式"的体系化、科学化发展,为智媒时代全媒体科普工作提供可行性建议.文章认为,要优化河南全媒体科普模式,首先要充分依托大数据优势,明确"内容为王"的核心地位,确立全媒体科普内容的优化升级;其次,要依靠智媒体技术,关注受众主体的场景性变化与结构性变化;最后,要紧跟技术创新的潮流,整合传播链条,实现传播内容的综合创新,以丰富智媒时代河南全媒体科普模式的时代内涵,实现河南全媒体科普模式的持续创新.

    智媒时代全媒体科普科普生产模式创新"内容为王"

    短视频使用对农村老年人人际交往的影响——基于对安徽省X村Y庄的考察

    王丹妮
    19-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型媒介,正在改变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这一媒介也深刻影响了人们的人际交往方式,帮助建立起"陪伴式"社交.不仅是年轻人,短视频在农村地区的老年人中也迅速流行了起来,农村空间壁垒被短视频这一媒介所打破.与城镇老年人相比,农村地区的老年人的人际交往渠道相对单一.对于原本因为年龄增长而愈发孤独、落寞的农村老年人来说,短视频的普及对其日常生活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影响,尤其是人际交往方面.基于此,文章以安徽省X村Y庄老年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的研究方法,分析短视频使用与农村老年人群人际交往之间的关系,研究短视频对于其日常人际关系的影响.文章认为,短视频拓展了Y庄老年人的人际交往互动空间,为他们补充了新的线上交往方式,突破了地理的限制,延伸了其交往范围.短视频进入农村老年群体的速度很快,这是过往的新媒介所不具有的特点.这一新媒介的巨大意义还在于,帮助农村地区的老年人群确定了个人价值.研究旨在发现农村老年群体的短视频使用特点,从而更全面地理解短视频对于农村老年人群的作用,帮助农村地区的老年群体利用好短视频这一新型媒介,助力他们摆脱孤独情绪、适应社会生活.

    短视频使用农村老年人人际关系互动交往

    微博城市符号传播建构:以皖南三城为例

    沈孟湄刘昭忠甘星月
    2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媒体时代,微博已成为城市的主要传播渠道.城市微博通过符号表征,将被表述的城市"推出在场",线上展示城市形象和传播城市文化,借以缔造城市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文章从符号传播视域探讨皖南三个地级市池州、黄山与宣城的城市微博符号化表现,以文字探勘工具爬取城市微博关键词数据,并进行符号文本分析,提取皖南三城微博热词的城市符号特征,以及所传达的城市形象.研究显示,池州市、黄山市均拥有热门的个别城市符号,能够凸显城市形象,宣城市则缺乏具有传播力的城市符号;微博三城"旅游"类的帖文受关注度很高,并且对于"文化名城""文明城市"也有一定的关注度,显示皖南三城可以强化文旅符号,采用"城市+文化名城""城市+文明城市"作为城市符号,进行城市传播.研究还发现,地级市政府作为城市传播的主导者,应优化城市符号传播的顶层设计,对符号传播进行引导,依据个别城市的符号特征,辨识、指认与筛选城市符号,罗列出城市符号内容,提供官方和民间话语体系参照使用,形成地方政府、城市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用户符号共同体,聚焦城市特征,发挥符号片面化与放大化作用.城市微博符号依托传统地域文化,通过符号化过程加以独创重组,可赋予城市创新的符号价值.

    符号传播皖南微博城市符号传播力

    基于传播模式理论探析金寨县特色红色旅游品牌塑造策略

    庞茹心戚庆燕
    2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寨县是安徽省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红色旅游地之一,加强金寨县特色红色旅游品牌建设能为打造"美好安徽"品牌提供重要助力.然而,当下红色旅游呈现同质化趋势,金寨县特色红色旅游品牌存在支撑不足的问题,仍需探索进一步塑造其品牌形象的策略.文章以传播模式理论为研究基础,以媒体融合为研究背景,基于金寨县旅游形象建构现状,从传播语境、传播者、受众、媒介选择、传播文本等五个层面入手,分析金寨县旅游形象建构的主体传播过程,发现在不同传播层面出现的五个偏差问题:在传播语境方面缺乏叙事语境,忽略现实语境;在传播者方面呈主体自塑地位,缺乏用户思维;在受众层面呈单向传播,反馈体系落后;在媒介层面呈新媒介运营不足,有待加强建设的情况;在传播文本层面内容较为单一,欠缺创新元素.文章通过实例分析得出相应的建构创新策略:在传播语境中营造叙事语境,重视现实语境;在传播者层面加强市场调研,提升用户思维;在受众层面升级反馈系统,畅通交流渠道;在媒介使用上加强新媒体运营,扩大传播范围;在传播文本上注重创新,契合当下传播特点.探寻塑造金寨县特色红色旅游品牌的有效路径,不仅能为老牌红色旅游地开创文旅融合新模式提供参考,更能为建设"美好安徽"提供不同于传统旅游学视角的品牌建设策略.

    金寨县旅游红色旅游形象建构传播策略品牌建设

    拥抱元宇宙:红色文化数字传播的内在机理与风险防控探究

    李婷
    2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旨在解析元宇宙环境下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的动力、策略以及潜在风险,重点探讨如何在新兴的虚拟空间准确、高效地传播红色文化,同时有效识别并防控相关风险.通过深入分析,文章提出切实可行的红色文化传播新模式,以加强风险管理,确保红色文化传播能适应数字时代的变革.文章在系统梳理元宇宙技术发展和红色文化特性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元宇宙中红色文化的互动传播模式和用户参与形式,聚焦交互设计、内容生产、社群网络构建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传播策略.同时,借助风险评估工具,识别并分析可能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风险因素,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研究发现,技术革新使红色文化的传播模式发生了质的演变,而用户参与度的提升和跨媒介叙事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通过策略创新,不仅增强了红色文化在元宇宙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而且增强了用户的文化认同感.然而,技术风险、数据安全问题、文化扭曲等风险随之浮现,需要通过综合性风险管理框架和实时干预机制加以应对.此外,专业人才培养和公众媒介素养的提升是预防风险的关键.但由于元宇宙技术和市场的快速变化,红色文化的数字传播和风险防控需要结合时代发展不断更新和调整.

    元宇宙红色文化数字传播互动性风险防控

    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困境与路径探析

    理阳阳
    3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多种价值观念在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这给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带来了深刻影响.红色文化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传播和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阐述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特征,概括红色文化的历史价值维度,提出红色文化教育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指出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普遍存在认知不足的情况.同时,文章在分析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三观"培育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红色文化新媒体传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指出理想信念教育同样存在形式主义等困境,必须从根本上更新理念,创新手段,推进红色文化教育与新媒体的有效结合.文章主要从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一是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创新红色文化传播形式和载体,提升传播效果;二是强化对大学生的新媒体运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其信息辨别和处理能力,引导其在新媒体环境中进行正面价值选择;三是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探索适应新环境的教育模式;四是建立校园文化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形成常态化教育氛围.文章旨在为进一步推进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提供参考.

    新媒体红色文化理想信念教育高校大学生传播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