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闻研究导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闻研究导刊
新闻研究导刊

耿晓东

月刊

1674-8883

Xwdk66@163.com

023-63907845

400012

重庆市渝中区解放西路66号

新闻研究导刊/Journal Journalism Research Herald
查看更多>>《新闻研究导刊》是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部刊物《新闻导刊》的基础上改版而成。该刊以传媒业界与学界的结合点,传媒理论与实践的引领点,传媒今天与明天的制高点为办刊理念,立足重庆,面向全国,集理论性、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是新闻工作者、新闻研究者、新闻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智媒时代广电媒体记者型主持人传播能力建构研究

    李丹阳
    106-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记者型主持人作为集记者、主持人于一体的综合性内容生产者,通过全程参与新闻报道的各个环节,集采、编、播于一体,把握新闻事件的发展脉络.他们是内容生产的主力军,也是广电行业的中坚力量.记者型主持人的传播能力建构有利于广电媒体智能化转型发展以及智媒时代的传播力建设.目前,关于记者型主持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优势分析、角色定位、发展趋势等方面,基于智媒时代总结记者型主持人传播能力建构相关经验的研究有待深化.文章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以广电智能化发展趋势为背景,梳理当下广电媒体面临的新闻真假难辨、内容同质化、交互水平与传授新模式难匹配的挑战,剖析了记者型主持人在新闻信息把控,个性化内容生产、人机交互等方面的优势.为助力记者型主持人在智媒时代内容创新,拓展记者型主持人职业发展空间,文章提出了记者型主持人传播能力建构路径:在传播认知上适应人机协同,强化现场把关;在传播形象上以用户体验为本,打造社交属性;在传播语言上提升交互能力,重构视听话语.

    智媒时代广电媒体记者型主持人传播能力人机协同社交属性交互能力

    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与发展策略研究

    赖文丽
    109-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媒体时代正式拉开帷幕,深刻改变着信息传播格局,给传统电视新闻编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打破了新闻传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电视新闻不再受限于传统的单一传播平台,而是能够通过互联网、移动应用等多样渠道实现更广泛的传播.这一变革拓展了电视新闻的传播空间,使电视新闻编辑能够更灵活地适应观众多元化的需求.基于此,文章聚焦传统电视新闻编辑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与发展,着重探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电视新闻编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创新策略.首先,文章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机遇,包括更广阔的传播平台、更多元化的内容形式以及更高效的互动机制.然后,针对新媒体环境下存在的问题,包括忽视观众诉求、编辑视角单一、内容呈现方式陈旧以及编辑内容与新媒体传播需求不符等进行了深入剖析.接着,文章提出了传统电视新闻编辑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策略,包括综合考虑观众诉求、从不同视角切入编辑新闻、创新新闻呈现方式以及与新媒体进行融合传播等方面的建议.最后,文章强调了传统电视新闻编辑的多元化发展,包括转变编辑思维、扩大创作范围、创新工作内容等的重要性.深入研究这些方面,旨在为传统电视新闻编辑在新媒体时代的创新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电视新闻新闻编辑新媒体创新发展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融"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徐枫
    113-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阶段,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传统广播电视在信息传播方面受到时空限制,难以满足人们碎片化的信息获取要求.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的生产形式、受众需求等发生了重大变化,这要求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及时转变思想观念,进一步提升适应融媒体时代的能力,以更好地满足广播电视新闻行业发展要求.文章先分析融媒体时代传播速度加快、传播方式改变和受众体验提升等情况,揭示广播电视新闻行业具备的特点,再深入研究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受众审美的变化等对新闻编辑提出的新的能力要求,包括新的工具和平台的适应能力,对多元审美趋势的理解能力,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新闻创新和实践的能力等.文章最后提出树立融合创新意识、及时转换角色以及提升新闻编辑的"融"能力等策略,强调了树立融合创新意识、及时转换角色和提升编辑的"融"能力的重要性.通过案例分析和具体实践,阐释了如何在融媒体时代及时完成角色转换,深入挖掘融媒体时代新闻编辑方式的变革策略,提供了关于技术创新、团队建设、创新文化等方面的实际案例,以期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融"能力的提升提供有益参考.

    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传播速度传播方式受众体验

    "5W"理论视角下洛阳海神乐的传播策略研究

    王思阳
    117-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洛阳海神乐源于周,作为宫廷乐相传,五代后传入洛阳民间.洛阳海神乐作为洛阳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在社会不断变革的当下具有极高的传承价值和时代意义,要使其价值得以体现,须从传播入手,提升其传播力度和效果.根据拉斯韦尔"5W"传播理论,其双向性和交互性的传播过程优势能为洛阳海神乐的传承发展提供更多思路.文章从传播学视角出发,基于"5W"传播理论,采用文献研究、内容分析、实地调研等方法,分析洛阳海神乐在传者、信息、媒介、受众和效果五个方面的传播现状,发现其存在传播主体单一、不够活跃,传播内容缺乏创新,传播渠道匮乏,传播受众积极性低,传播效果不理想等发展困境,从而提出传播主体共同发力,丰富优化传播内容、构建独特的内容体系,采用协同传播、拓展传播渠道,分众传播、满足传播受众的情感需求,重视传播效果分析、构建受众反馈机制,加强高校阵地的吸纳与传播等传播发展策略.文章旨在为洛阳海神乐在当下融媒体背景下的传播和发展积累经验,以提高洛阳海神乐的传播发展水平,使河洛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的活力,增强洛阳文化自信,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5W"传播理论融媒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洛阳海神乐传播发展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与红色文化融合的路径探析

    黄艳芳
    120-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进入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但网络世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使高校思政教育面临新的挑战.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网络思政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有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然而,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与红色文化的融合存在红色文化受众关注度有限、新媒体平台建设不完善、红色文化交互沟通不足等问题.如何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与红色文化相结合,体现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文章围绕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与红色文化融合的重要性、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承现状展开探讨.并从依托新媒体丰富红色文化内容形式、整合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组织线上线下红色主题活动、提升教学评估结果利用率、加强与红色文化传承机构的合作等方面入手,分析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与红色文化融合的路径,从而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红色文化重要性融合路径

    新媒体背景下河南红色文化与高职思政课程融合策略研究

    郑娟
    123-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南地处中原,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形成了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涌现出众多英雄人物与感人事迹.河南红色文化以大别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伟大精神为核心,蕴含丰富内涵,为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河南的红色文化,以博物馆、纪念馆、遗址遗迹等为载体,类型多样、形式齐全.文章分析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河南地域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传播特点,总结其融入高职思政课程对于促进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高职学校德育教育效果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融入策略,以期增强青年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将他们培养成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青年.

    新媒体河南地域红色文化高职思政课程

    新媒体视域下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路径探究

    江荣娜
    126-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新媒体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蓬勃发展的新形势,高职院校各专业亟须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文章以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从新媒体视角出发,探讨该专业的教学改革路径.首先阐述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随后指出新媒体技术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习方式变革、教学互动加强两个方面:从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从简单的课堂互动发展为立体化的网络互动、移动互动.最后,文章提出专业教学改革路径: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翻转课堂、案例教学法、项目导向学习等创新模式;在实践环节上,搭建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在课程体系上,动态更新课程内容,增设新媒体技术课程;在教师队伍建设上,通过新媒体技能培训、产学研结合、知识共享等方式提升教师能力.

    新媒体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人工智能应用于英语新闻翻译的策略与展望

    张文娟
    129-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英语新闻翻译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给英语新闻翻译提供了全新的契机与挑战.文章论述人工智能应用于英语新闻翻译的优势.首先,人工智能应用于英语新闻翻译的高效性,表现为可以快速地加工海量文本.传统人工翻译流程通常时间密集,人工智能翻译则可以在数分钟之内完成同样大小的任务,显著提高信息的传递速度.其次,人工智能在准确性、成本效益等方面也有明显优势.文章分析人工智能应用于英语新闻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语言差异、文化差异、语境理解等被视为人工智能应用于英语新闻翻译所面临的重大难题.语言差异导致直译常常不可行,文化差异与语境理解影响了翻译的准确性与流畅性.另外,人工智能对新闻文本实时性、时效性的处理需求受到了挑战.文章最后探讨机器翻译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等在英语新闻翻译上的运用,预测今后发展趋势.机器翻译技术的进步以及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运用,为英语新闻翻译以及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跨语言翻译模型研究、翻译质量自动评估以及翻译模型可解释性等将是今后研究的热点方向,而这些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将给人工智能应用于英语新闻翻译带来新机遇.

    人工智能英语新闻翻译优势挑战应用展望

    新媒体提升高职英语教学互动性的实践策略探究

    周龙燕
    132-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媒体对激发高职学生学习兴趣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线互动平台、视听材料、实时交流互动等可以唤醒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新媒体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多样的学习途径,同时教学效果的提高也离不开新媒体的助力.新媒体可以帮助学生即时反馈,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基于此,文章对新媒体背景下提升高职英语教学互动性的实践展开研究,明晰在此背景下提升高职英语教学互动性的重要性,进而分析具体实践策略,以充分挖掘新媒体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的潜力,推动高职英语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高职学生的素质.第一,互动式教学环境的营造是基础,需要教师合理安排物理空间,同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营造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自由表达和交流.第二,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工作,其中包括但不限于运用社交媒体、教学管理系统和在线协作工具等,以有效支持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互.三是设计互动式教学活动,以有效增强学生参与感.

    新媒体高职英语教学互动性学习兴趣参与度

    新媒体时代高职音乐教育课程改革路径探析

    贾瑞娜
    135-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引发了高等教育领域的变革,高职音乐教育亦然.文章基于文献研究法,深入分析新媒体时代高职音乐教育课程改革路径,旨在进一步满足新的教育需求,提高音乐教学质量.首先,文章简要介绍了新媒体时代给高职音乐教育带来的机遇,包括多样性的信息获取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充沛的学习资源,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数字化工具和软件的普及为音乐教学模式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如虚拟演奏、音乐制作软件等创新性教学工具的应用,可以赋予学生更多的音乐赏析、演奏及创作空间,全面激发其音乐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为充分适应新媒体时代的需求,文章提出了高职音乐教育的具体改革路径,包括增加现代化资源投入、整合多媒体技术、灵活运用在线网络平台、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等.现代化资源投入是音乐教学改革的基石,配置数字设备、软硬件技术,可以有力推动音乐教学环境的数字化,为教师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改革工具;整合多媒体技术,以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形式融合的方式开展教学,进一步打通教学渠道,可以赋予学生全新的课堂体验;聚焦在线网络平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使学生更加灵活便捷地参与音乐赏析及创作;通过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使教师熟练运用数字化工具开展教学,可以为课程改革奠定人力基础.研究结果表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推动音乐教育的数字化创新提供了崭新的机遇,借助新媒体技术改革音乐教学课程,在丰富教学资源、延展教学阵地、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皆有显著裨益.然而,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并非一帆风顺,面临着技术投入、资源整合层面的挑战,因而要想推动课程全面变革,还需要学校给予足够的财政和技术支持.

    新媒体高职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