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闻研究导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闻研究导刊
新闻研究导刊

耿晓东

月刊

1674-8883

Xwdk66@163.com

023-63907845

400012

重庆市渝中区解放西路66号

新闻研究导刊/Journal Journalism Research Herald
查看更多>>《新闻研究导刊》是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部刊物《新闻导刊》的基础上改版而成。该刊以传媒业界与学界的结合点,传媒理论与实践的引领点,传媒今天与明天的制高点为办刊理念,立足重庆,面向全国,集理论性、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是新闻工作者、新闻研究者、新闻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实效性提升路径探索

    郭霄凤石慧成思思
    4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快速发展的新媒体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和机遇.如何在新媒体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任重道远.依托新媒体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清楚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立足新媒体时代背景探寻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的途径.为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与时俱进,能够顺应时代之需、满足学生之要,文章提出,应立足新媒体时代背景,更新教学理念,以促进思政教育改革;立足新媒体多资源性优势,整合教学资源,以丰富思政教学内容;立足新媒体互动性强优势,创新教学方法,以提高思政教学效率.这些路径旨在将新媒体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更智能、更具个性,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文章旨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创新改革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助力高校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改革创新

    新媒体在"大思政课"建设中的有效整合与应用研究——以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为例

    李敏刘洋
    4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新形势下,跨越思政课小课堂,迈向"大思政课"大课堂,应当扎实探索课程建设中的改革创新,聚焦00后学生群体.数字化促进思政课创新改革,扩大了新媒体工具的使用范围,不仅将教学信息和教学内容转化到线上,组成数字信息,而且结合实践教学需求,跨越时空界限,增强学生参与感.文章认为,建设"大思政课"可以通过以下路径:搭建数字化思政课教学平台,积极采用新媒体工具配合基础教学,将优质资源推送到更广泛的课堂当中;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将课本中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调整教学评价和反馈体系.新媒体工具可以凭借大数据算法及动态追踪技术,全方位、多角度地对教学情况进行描述,使教师能够更加精准、快速、客观地掌握教学和学生情况,推进新媒体与"大思政课"的有效整合.新媒体在"大思政课"理论与实践课堂中的价值体现,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学习新技术,开拓新思路,优化课程思政的学科建设结构,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丰富育人资源,真正做到将"大思政课"从课堂扩展到社会生活,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大思政课"新媒体整合应用实践教学

    媒介情境论视域下媒体融合赋能乡村文化传播的路径探析

    王艺妍
    4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媒体融合的进程不断加快,融合的程度也不断加深.媒体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对乡村文化的传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利用媒体融合助推乡村文化建设,能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此外,乡村形象的建设本就离不开媒介这个载体.在新媒体出现前,乡村形象的塑造主要依赖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如今,乡村形象的传播随着媒介的发展不断变化.新媒体时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发生了改变,从被动接收信息到主动生产信息,更多受众掌握了信息的传播权,返乡青年等群体的加入则扩大了乡村文化的传播范围.因此,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基于梅洛维茨的媒介情境论,分析乡村文化传播现状以及乡村文化得以传播的多种有利条件,探讨媒介场域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对乡村文化传播的价值与意义,通过借力不同传播平台的长处与特色,在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以及传播效果等方面,找到更加适合乡村文化传播的路径,实现乡村文化传播的创新性发展,更好地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媒介情境论媒体融合乡村文化文化传播县级融媒体

    元宇宙视域下云冈石窟文化传播路径与数字资源建设研究

    麻淑芳
    5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面临挑战.元宇宙作为一种新兴技术,为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通过身份映像技术、交互体验和价值共创的理念,元宇宙提升了传播效果和用户体验,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元宇宙的发展路线与文化传播的发展路线具有相似性,加强国内外学者的交流和合作,可推动元宇宙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的可持续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新动力.文章以云冈石窟为例,探讨将元宇宙技术应用于云冈石窟文化传播的多个方面,包括数字动画创作、数字交互系统开发和数字社交平台搭建.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生动有趣地展示石窟的艺术魅力,降低传统影视作品的取景成本.游戏引擎可以用于开发基于云冈石窟虚拟场景的漫游和交互系统,转化为元宇宙虚拟空间.数字IP产品和数字动画作品可以作为数字内容加载在云冈石窟元宇宙空间中,并以现实世界中的异构身份进行自主或NPC导览漫游和交互.搭建多人在线社交的云冈石窟元宇宙虚拟社交平台,可以实现虚拟仿真世界里的"云旅游"和"云服务".元宇宙的发展为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有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元宇宙云冈石窟文化传播数字动画数字交互系统

    三维数字技术在平城历史文化传承中的应用分析

    吝春妮
    5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三维数字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旅游景点、历史文化的宣传和传承中.文章分析北魏平城历史文化传承虚拟漫游系统所应用三维数字技术的特点,以及具体应用状况.使用Unity3D、3ds MAX、C#等工具,构建基于三维建模、三维交互以及三维动画等技术的北魏平城历史文化传承虚拟漫游系统.在三维建模部分,通过三维建模软件 3D Studio Max设计制作平城历史场景中的建筑、内部展馆,解决了材质纹理映射、贴图以及光照等问题,得到逼真、高质量的历史文化建筑三维模型.在充分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的同时,引起人们对北魏平城文化的兴趣.在虚拟交互设计部分,采用Unity3D引擎作为开发平台,C#作为开发语言,创建逼真的平城历史文化场景.该虚拟系统包含三维自动漫游子系统、三维交互自主漫游子系统,并借助文本、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技术手段,使用户通过计算机或手机深入、细致地感受、学习北魏平城的建筑风格、文物和文化.同时,此系统还为文物保护和传承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北魏平城3D建模虚拟交互三维动画技术增强现实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创新策略研究

    庞博李在洋韩秀萍
    5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化浪潮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文章探讨数字化传播在保护和推广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应用现状,分析其对文化传播、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数字化传播在记录、保存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为其创造新的体验方式上扮演了关键角色.通过数字平台,文化遗产得以跨越地理界限,进行更广泛的交流与融合.在文化传播领域,数字化传播具有显著的价值,其能够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与认知度,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助力.虽然数字化传播技术为赫哲族文化的传播和体验提供了新途径,但同时,也面临技术与设备不足、版权规制缺失和数据管理缺陷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从加强技术支持、完善法律法规和加强数据管理三个维度提出解决对策,以期有效推动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从而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赫哲族挑战与机遇创新策略

    智媒时代高校图书馆助力地域文化传播的机遇与策略探究

    李巍男
    6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支点,助力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也是高校图书馆的责任和使命.随着智能媒体时代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为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新动力.在智媒时代,高校图书馆如何参与地域文化的传播与建设,发挥自身优势,借力技术手段,开创地域文化传播新格局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文章首先分析高校图书馆与地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论证高校图书馆助力地域文化传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文章认为,借力高校图书馆传播地域文化,在理论上具有必要性,在实践上具备可行性,有助于二者交流互促、共同发展.随后,文章探讨智媒时代高校图书馆助力地域文化传播的机遇:智媒技术改进知识组织和服务方式,智媒技术丰富地域文化传播渠道,智媒技术营造人性化传播氛围.基于以上分析,文章指出,高校图书馆要运用新思维和新技术,构建助力地域文化传播的新策略:建设地域文化特色资源数据库,推动资源开放共享;融入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助力文旅融合发展;构建多元化多情境宣传推广体系,讲好城市文化故事;推进学术研究、知识挖掘和知识创新,开发地域文化资源.希望本研究能为智媒时代高校图书馆助力地域文化传播提供崭新视角,助推地域文化延续传承与创新发展.

    智媒时代高校图书馆地域文化传播策略

    大象无形: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优选探究

    刘勇周依霖
    6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是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2020 年,云南野象北迁事件引起全球关注.文章旨在通过这次国际传播的案例挖掘出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为以后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一种可借鉴的方式.文章利用python爬取CGTN2020 年 3 月至2021 年 11 月关于云南野象北迁的报道,排除不相关的报道后,共搜集到 123 篇报道.从叙事学的视角对搜集到的文本进行叙事分析,发现CGTN的报道生动地体现了老子"大象无形"的美学理念.具体来说,在事件发起层面,CGTN强调了事件的偶发性,能够实现价值观传播的有意化无意;在内容建构层面,CGTN采用顺序叙事和纯客观叙事的视角,能够还原事件原貌,具有自然、无雕琢的传播效果;在修辞层面,CGTN采用隐喻的手法,建构了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叙事."大象无形"哲学作为一种理论资源能为我们今天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不竭的动力.文章研究认为"大象无形"对于讲好中国故事而言可以超越个案进一步延伸开,其有意化无意,追求自然,无雕琢的价值理念和技巧能科学运用到未来的国际传播工作中.

    大象无形中国故事国际传播云南野象北迁传受矛盾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中国国家形象塑造路径探析

    龚志超
    69-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良好国家形象的塑造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深刻影响着国家的文明传播力与国际话语权.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含义与国家形象塑造的内在逻辑,得出以下结论:其一,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为国家形象构建提供了新内核及新话语;其二,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中国国家形象塑造面临话语体系相对缺失、传播能力亟须提高与"他塑"过程中形象遭到扭曲的挑战.基于此,文章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应以"自塑"完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推动共同体自身认同建构传播基础,打破西方话语体系中形成的认知偏见,客观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实践,深入阐明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发展的借鉴意义;其次,应以"他塑"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认同,强化传播意识,淡化宣传属性,拓展传播渠道;最后,应以对话交流实现双向塑造,通过"自塑"与"他塑"的双向合力,塑造出全面真实的中国形象,在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吸取西方式现代化的经验与教训,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文章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重要性,以期为中国国家形象传播与国际话语权提升提供可行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国家形象话语体系"自塑""他塑"

    网络空间的跨文化交际:中外社交媒体对比研究

    蔡畅
    7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21世纪是移动互联时代,互联网打破了地域的限制,通过网络交流,世界各国的人可以认识和了解到不同的、多样的文化.社交媒体在网络交往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跨国流动群体理解多元文化、建立新的社交关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全球化浪潮中,我国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深入,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人口的流动打破了国家界限,跨文化交际成为普遍现象.中国教育领域的迅猛发展,吸引了大量外国学生来华留学,也为国内学子赴海外深造提供了机遇.留学生群体只有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在跨国交际中快速适应.互联网已渗透人们的社会生活,社交媒体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重要影响.深入了解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的特点和作用,比较中外社交媒体中的网络语言、表情符号和价值观表达的差异,探究如何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更好地培养留学生群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十分重要.文章在搜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从分析网络跨文化交际的特点入手,探究中外社交媒体的体系、网络语言、emoji和价值观差异,探究如何利用其进行良性对话,以有效提高交往主体的网络空间跨文化交际能力.

    网络空间跨文化交际社交媒体网络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