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闻与写作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闻与写作
新闻与写作

丁亚韬

月刊

1002-2295

bjxwyxz@126.com

010-85204148;85204036

100734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20号

新闻与写作/Journal News and Writing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新闻专业期刊,集理论性、知识性、实用性、可读性为一体,历来为新闻工作者、通讯员、写作爱好者和大中专师生所厚爱。《新闻与写作》发行量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名列前茅,刊登的文章多次在全国全市获奖,被评为全国核心期刊,被中国期刊协会列为向“全国百家期刊阅览室”赠送期刊,连续4届被评为全国中文优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工智能如何影响人类

    吴国盛
    1页

    人工智能之思

    李蕾
    4页

    视觉优势?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于传播的模态偏向问题

    陈昌凤张舒媛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信息传播呈现出明显的视觉优势效应,而正在兴起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使得视觉信息的生成和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带来复杂的模态偏向问题和认知上的挑战.视觉信息为何成为一种传播偏好?生成式人工智能对视觉偏好有何影响?视觉优势效应会否引发受众的认知偏向、给传播带来了怎样的难题?本研究借鉴传播学、认知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对模态偏向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对比分析视觉信息和文本信息传播特质的前提下,对优化信息传播效果、提升受众认知提出了策略性思考.

    生成式人工智能视觉传播模态偏向大模型

    生成式AI对人类认知带宽的延展与认知框架的重构——基于分布式认知技术的分析

    喻国明滕文强李钒
    1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的认知过程并非仅仅局限于大脑的黑箱,它不仅依赖大脑与社会之间的耦合,还发生在异质性的动态系统中.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究竟如何拓展人们的生活实践空间,如何延展和增强人们的认知带宽,成为了重要问题.站在分布式认知的视角下,认知带宽与认知框架在媒介技术的加持下发生变革与重构,自然交互范式成为生成式AI对认知延伸的中介,要充分挖掘生成式AI的最大认知能力,工程哲学和工程思维能力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同时,个体的认知过程可以延展到有机体所处的环境之中,在生成式AI技术发展的催化下,认知的延展与拓宽呈现出阶段性路径.

    生成式AI分布式认识技术认知带宽认知框架

    人工智能有文化吗?论人机交流中的文化之困及其化解

    邓建国韩志瑞
    2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机传播中,机器这一交流对象的技术属性得到许多关注,但关于其在交流中对文化因素的感知和应对能力的相关研究还不多.人工智能的三种主导范式在处理文化问题时均存在局限,文化被外在地通过符号形式的表征和基于算法规则的计算赋予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缺乏对交流中具体文化背景和语境的认知,主要进行的是信息的加工和传递,而不是创造一个与人类共享文化意义的"交流过程",使人机交流模式偏向了詹姆斯·凯瑞所说的"传播的传递观".鉴于文化与传播的同构关系,"让人工智能有文化"的重点或许不在于文化本身,而在于其交流能力的增强,"具身"对人工智能在交流中感知文化因素和习得文化经验来说也非常关键.当人工智能可以通过与人的"交流"实现文化意义的创造和共享时,它才能更加充分地成为人机传播中的交流主体.

    人机传播人工智能交流文化具身智能

    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行动者:人机比较与未来生态

    常江
    3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工智能崛起的背景下,基于比较的视角发现人类的新闻行动具有不同于自动化新闻的独异性,数字新闻生态中技术与人类行动者扮演着不同角色.研究发现,人工智能瓦解了传统的新闻样态、标准和规范,导致后人类状况的蔓延,创造了一种持续熵增的自动化新闻生态;而人类行动者依其生物属性和社会化机制形成了三种无法为机器逻辑所量化的独特机能,即新闻直觉、新闻道德和新闻文化.在人机共生的未来,人类行动者可以通过不断激发自身创造力、保持对异化的反思和自我约束,以及持续为新闻实践赋予价值意涵的方式,构建人类新闻亚生态,以对抗人工智能对人类主体性的侵蚀.因此,新闻学理论的发展应当以直面后人类状况,为技术与人赋予同等行动者地位作为认识论前提.

    人工智能数字新闻后人类自动化行动者网络

    个人体验与社会认知:公众对人工智能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以对上海居民的实证研究为例

    周葆华赵鹿鸣
    4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发展了公众对人工智能态度的多维度概念框架,从个人体验(情感和行为倾向)和社会认知(收益认知和风险认知)两个层面作出区分,并以对上海居民的随机抽样调查为例,实证分析中国场景下公众对人工智能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上海居民对人工智能的态度在个人情感和行为倾向层面温和积极,在社会影响层面的收益认知总体高于风险认知;对人口学变量、人工智能知识水平、生成式人工智能接触以及媒体接触对人工智能态度的具体影响进行检验,结果显示高教育、高人工智能知识水平群体虽感知到社会风险,在个人层面仍持积极态度.生成式人工智能接触经历虽正向影响情感和行为倾向,却亦存在"去神秘化"效应,预测了更低的社会收益认知.研究还首次揭示出中国公众对待人工智能态度的四种类型:"矛盾型""谨慎型""乐观型"和"冷漠型",证实了从概念上区分个人体验与社会认知的重要性,提示公众的人工智能态度是多维度综合权衡的结果.

    人工智能AI人工智能态度人工智能知识智能传播

    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中的智能媒体实践与伦理反思

    赵瑜
    5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重构媒介内容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机制,人机协同常态化成为推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信息拟态环境变迁、社会交往模式变更的重要因素,这不仅重塑了新闻传播业态,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文明的构建要素、建设主体和建设场域.站在技术发展与文明进步的自复杂性上,通过深描人工智能系统在传播行业的应用现状,探讨交往模式和社会形态的变化趋向.研究发现,智能媒体的实践不仅在符号生产、信息扩散和文化形态创新方面直接推动了人类文明形态建设,也在深度媒介化的过程中将相关机理嵌入社会组织形态,成为新型技术-社会复合体的黏合剂.但新型技术也带来诸如新闻真实性、舆论生态操控和人机交互中的自我认同等问题,需要系统性的伦理反思以期让社会对技术产生理性预期与合理应用.

    人类文明新形态智能媒体传播伦理

    生成式人工智能价值观的存在问题及伦理风险

    郭全中张金熠
    68-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阶段生成式人工智能并不具备自主价值观,但忽视其成长速度却是极为短视的行为.数据与算法是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力涌现的重要实践基础,生成式人工智能价值观的实践来源与实现路径也在其中.虽然现阶段生成式人工智能价值观尚未形成,但长期以来哲学界对于技术与伦理的探讨以及近年来技术哲学的伦理转向都为生成式人工智能逐渐形成价值观提供了关键性的理论支撑.此外,对于生成式人工智能而言,其价值观在伦理层面可能引发深层风险.

    人工智能价值观技术伦理学意识形态安全人工智能迷思

    非专业行动者何以推动健康传播实践——以扶贫安置社区楼栋长的卫生推广行动为例

    伍馨云闫岩
    77-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主流的健康传播研究往往关注专业健康传播者的大众传播实践,本研究引入"自然帮助人"的概念,聚焦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一个直过民族易地扶贫安置社区,考察社区楼栋长如何通过非专业健康传播实践,推动搬迁移民的卫生习惯转变.研究发现,移民对城镇卫生观念的抵触,不仅根植于乡土经验与现代科学的知识鸿沟,还源自被动城市化所导致的社区主体性丧失.移民难以将城镇住宅视为家屋,亦不认同自身作为社区主体的身份,因而抵触社区卫生活动.社区楼栋长作为半自然帮助人,通过喻之以亲、动之以情、晓以恩利,围绕生活诉求表达、生活安全感确认以及生活共同体归属,重建拟家化关系的人际网络,从而在与居民的日常互动中共同构建新社区中的健康叙事.不同于传统自然帮助人依赖既存的社会关系展开健康传播,过渡型社区中的半自然帮助人通过新社会关系的重塑,激发地方社会的内驱性动力,由此在行政理性之外建构基层健康传播的合情性.

    健康传播卫生观念安置社区自然帮助人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