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个人体验与社会认知:公众对人工智能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以对上海居民的实证研究为例

个人体验与社会认知:公众对人工智能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以对上海居民的实证研究为例

扫码查看
本研究发展了公众对人工智能态度的多维度概念框架,从个人体验(情感和行为倾向)和社会认知(收益认知和风险认知)两个层面作出区分,并以对上海居民的随机抽样调查为例,实证分析中国场景下公众对人工智能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上海居民对人工智能的态度在个人情感和行为倾向层面温和积极,在社会影响层面的收益认知总体高于风险认知;对人口学变量、人工智能知识水平、生成式人工智能接触以及媒体接触对人工智能态度的具体影响进行检验,结果显示高教育、高人工智能知识水平群体虽感知到社会风险,在个人层面仍持积极态度.生成式人工智能接触经历虽正向影响情感和行为倾向,却亦存在"去神秘化"效应,预测了更低的社会收益认知.研究还首次揭示出中国公众对待人工智能态度的四种类型:"矛盾型""谨慎型""乐观型"和"冷漠型",证实了从概念上区分个人体验与社会认知的重要性,提示公众的人工智能态度是多维度综合权衡的结果.

周葆华、赵鹿鸣

展开 >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复旦大学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

复旦大学国家发展与智能治理综合实验室

展开 >

人工智能 AI 人工智能态度 人工智能知识 智能传播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复旦大学文科先导和创新团队项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科研创新项目(2023-2024)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项目

22VRC18622JJD860004IDH3353070SIMIS-ID-2024-LZ

2024

新闻与写作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

新闻与写作

CSSCI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597
ISSN:1002-2295
年,卷(期):2024.(10)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