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闻与写作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闻与写作
新闻与写作

丁亚韬

月刊

1002-2295

bjxwyxz@126.com

010-85204148;85204036

100734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20号

新闻与写作/Journal News and Writing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新闻专业期刊,集理论性、知识性、实用性、可读性为一体,历来为新闻工作者、通讯员、写作爱好者和大中专师生所厚爱。《新闻与写作》发行量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名列前茅,刊登的文章多次在全国全市获奖,被评为全国核心期刊,被中国期刊协会列为向“全国百家期刊阅览室”赠送期刊,连续4届被评为全国中文优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人的关系研究:从线下到线上

    翟学伟
    1页

    交往在平台

    王珏
    4页

    交往在平台:社交媒体人际传播研究的三条线索

    董晨宇许莹琪林琦桁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1996年sixdegree.com问世以来,社交媒体/网站已经历经近30年的发展,同时也一直作为人际传播重要的研究对象而存在.近年来社交媒体人际传播研究显现出三条关键线索:从网站到媒体再到平台、从工具到生活再到生意、从西方到本土再到全球.当前研究者可以从以下三个关键问题入手扩展人际传播研究的可能性:平台化等一系列技术趋势如何与既有的人际传播议题相勾连?社交媒体平台提供的新型经济模式之下,人与人的连接如何被重塑?如何在具体的个案中处理本土与全球之间的关系?

    人际传播平台化基础设施化平台经济亲密关系本土化

    "家庭作为方法":县域平台化语境下的劳动、性别与社会关系

    孙萍刘姿君王从健
    1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庭是构筑中国基层社会的最小单元.面对平台的浸入,县域平台就业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劳动力灵活分配机制.不同于以往研究关照个体劳动者,文章将县域平台经济的参与单元从个体转移到"家庭"这一单位,提出了"县域平台化"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发现,县域平台的零工就业形式使得家庭内部权力关系得以松动,熟人社会与市场利益的摩擦和协商一直存在,而诸多参与其中的女性得以通过平台就业获得新的社会认可,家庭的时间运作模式也在县域平台化展开的过程中不断发生着改变.通过建立一种以"家庭"为视角的观察模式,考察平台化在向下延伸过程中对于中国社会关系的影响与解构.

    县域平台化家庭性别劳动

    微信里的陌生人:一项数字社会的人际关系研究

    刘战伟沙凡茹高昌婕
    2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国民级社交平台,微信深度渗透进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既有研究将微信界定为"强关系"社交平台,遮蔽了微信好友列表里的"陌生人".本研究聚焦微信好友中的"陌生人",研究发现,作为数字社会的社交礼仪,微信"加个好友"成为中国人交往的数字名片,导致微信里的陌生人占比不断增高,并催生功能性标签备注的受众标识和关系管理.面对微信里的陌生人,用户"亲而不信陌而信"的倒置心理催生"逆差序信任"关系格局;从陌生人、拟熟人到熟人,微信陌生人关系是动态流变的,并分化为社会资本型、社交型、功能型等不同类型.对微信陌生人进行显微观察,不仅可以修正既有研究对微信的刻板理解,也丰富了数字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研究.

    陌生人微信社交名片社会资本人际传播

    味道作为媒介:海外华人微信群上的乡味买卖与交往实践

    丁依然
    3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交媒体中的技术设置虽旨在为人际社交服务,但通过微信等社交媒体做生意的行为相当常见.文章以食物/味道的媒介属性为切口,试图考察海外华人微信群在达成家乡食品交易中提供的技术支撑及可能的社交机会.从需求端来看,促使人们追求"乡味"的因素既包括身体上的习惯,也隐含着那些随时可能被唤醒的个人、社群和文化的记忆和惯习.就供应端而言,微信群之所以能够成为食品买卖的中转地,除其自身的技术可供性外,卖方对既有平台自动化流程的主动模仿行为也强化了群的交易属性.此外,在不同微信群中,存在着各自的"交往套餐"——即与群功能匹配的交流语言、模式、交往行为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了中介化交往的丰富面貌.

    微信群社交媒体味道媒介中介化交往

    情感与身份的"退场":明星粉丝的脱粉实践研究

    吴鼎铭罗烨
    5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媒介生命历程的视角出发,考察明星粉丝的脱粉实践与平台断连过程.研究发现,脱粉是一个"反意义"的实践过程,包含着情感、物与平台的多重博弈:在情感层面,粉丝的情感戒断与调适过程是一个"情感标本"的生成过程,包含了情绪杂糅的"坍塌瞬间"与粉丝身份的剥离过程;在物的层面,周边的"贬值"、流通与销毁使之成为一个"空符号",粉丝在处理与周边关系的过程中重新编织起了新的自我认同叙事;在平台层面,粉丝通过管理"数字遗骸"来"制造遗忘",并在与算法的互动博弈之中逐渐修复自己的情感.对这一过程的展现与剖析,体现了身份剥离、交叠、转换的复杂性与流动性,从断裂的另类视角阐释人与人、人与媒介的交互与纠缠,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厚重、浓稠的情感与生命的复杂肌理.

    脱粉平台断连媒介生命

    "昨日重现":青年群体胶片摄影实践的媒介社会学考察

    吴炜华黄珩
    6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时代,胶片摄影以特殊的视觉特征在青年群体中复兴,紧密勾连起媒介使用的逆向回溯与媒介社会学维度的文化意义形塑.通过在线观察与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深入剖析了青年群体"玩胶片"的媒介实践及其意义生产过程.研究发现,青年群体对胶片摄影技术进行了主体驱动下的媒介考古,不断开掘了胶片摄影在颗粒度、影调和画幅等方面具有异质性的风格化表达.在此媒介考古的过程中,胶片摄影更为繁琐复杂的流程形成了基于摄影创作的深度游戏,极大地增加了摄影玩家的参与感和仪式感.最终,青年玩家以胶片摄影编织出了后亚文化色彩的意义网络,使胶片摄影与数字平台的拼贴深度嵌入了青年群体的数字生活.历史维度上属于旧媒介的胶片机,反而在青年主体性的媒介实践中成为了文化维度上的新媒介,超越了媒介演进的线性迭代叙事与媒介怀旧的分析框架.

    胶片摄影媒介演进青年文化媒介社会学

    游戏重度使用对社交能力的影响机制研究

    田丽彭炳辉
    77-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从发展情境论角度,分析青少年游戏使用与社交能力变化的相互作用过程.通过田野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搜集游戏重度使用者的具体历程,用混合主题分析挖掘内在关联.研究发现,游戏在接触期和发展期通过亲子关系、沟通质量间接影响社交能力;成熟期,社交转向和游戏行为加深形成虚拟依赖,进一步弱化现实社交能力.本研究为游戏与社交能力研究提供新视角,填补过程与机制研究空白,为游戏属性与价值、青少年引导与教育、社交能力促进与培养提供基础.

    青少年游戏重度使用社交能力抵抗性氛围发展情境论

    "悬空"的记忆:"无主"社交账号集体管理机制的历史比附

    李欢
    8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社交媒体在现代人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上升,如何处理逝者社交账号成为了争议的焦点.由于数字账号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遗产",在逝者事先未做出安排的情况下无法按照财产继承的思路进行处理,进而产生了大量权属不明的"无主"账号.为了解决争议,实践中大致形成了近亲属控制与平台企业控制两类做法,但这两种方案更多是一次性的利益分配,在延续账号信息方面存在不足.事实上,已故用户的社交账号并非仅仅是留给继承人的"遗产",其不仅涉及到各方参与者的利益,也在某种程度上与社会公共记忆相关.出于延续账号价值以及协调多方利益的考量,可尝试在利益分离的基.础上探索第三方集体管理机制,利益相关者则在信托义务框架下获得保护.这也为建立以逝者利益为中心的动态保护机制提供了新的视野.

    社交账号数字遗产信息权利数字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