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乡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乡学院学报
新乡学院学报

郭爱先

双月刊

2095-7726

xxxyzr@sohu.com

0373-3682671

453000

河南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

新乡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Xinxiang Universit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

    钟彬张涵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基因.习近平文化思想中蕴含的民本思想、守正创新理念、和而不同观念等,体现了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新时代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开启文化强国建设之路,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筑牢文化主体性和文化自信之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本思想守正创新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视域下人民性的历史演进与内涵意蕴

    杨丽
    5-7,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民性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命题.对人民性的把握和阐释,始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历史演进之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人民性思想不仅坚持人民立场,表达对人民的同情、讴歌和赞扬,而且表现了人民的审美情趣和进步倾向,它把人民视为文艺的立场之本、内容之源、表现主体、服务主体和鉴赏主体,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价值立场.

    人民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文艺作品

    地域与全国之间:清代前中期中州夏峰北学流变

    王坚
    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初孙奇逢南下重振中州理学,以会通理学各派、着力道德践履为特色的中州夏峰北学由此兴起.在经历清初的发展高峰之后,清中期的中州夏峰北学因诸多现实情况以及不同的学术诉求而呈现出自己的流变轨迹.在省域层面,中州夏峰北学作为学术主流一直长盛不衰;在全国层面,中州夏峰北学经历了清初兴盛、乾嘉低谷、道咸回暖、同治朝再次复兴的发展历程.挖掘中州夏峰北学各派的个性,深入探讨其学术诉求、流变轨迹及其原因,有利于推动清学史研究模式的更新.

    中州夏峰北学理学清学史更新

    明清之际大儒孙奇逢迁居豫北交游述略

    申红星
    17-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朝建立之初推行圈地政策,大儒孙奇逢所居之地尽被圈占,他在六十六岁高龄之际被迫南迁.孙奇峰一路历尽艰辛,最后在豫北地区的辉县夏峰村定居.在夏峰村居住期间,孙奇逢一方面与当地士人交游论道,探讨义理,创立了苏门会等会社组织,另一方面频繁与地方民众交往互动,扶危济困.孙奇逢迁居豫北后的交游活动,是清朝初年豫北地区士绅、民众日常互动交流的生动写照.

    明清之际孙奇逢迁居豫北地区交游

    员工职业认同与工匠精神关系研究

    刘中艳周杏胡守辰
    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培育工匠气质,已逐渐成为企业开展品质革命的重要推进力量.以 2021-2023 年 296 位在职员工为调研样本,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框架,探究员工职业认同与工匠精神之间的关系,利用AMOS24 和SPSS27 软件工具实证分析工作投入和组织氛围在两者关系中发挥的中介效应及调节效应,揭示企业培育员工工匠精神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职业认同能够显著直接正向影响员工工匠精神的形成,也可以通过工作投入间接影响工匠精神的形成,工作投入作为中介变量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在职业认同通过工作投入对工匠精神的形成产生影响的路径中,组织氛围发挥着显著正向调节作用,而且随着组织氛围融洽程度的提升,职业认同对工作投入的影响效应也会提高.研究结果为更好地引领和规范员工行为,激发员工创新能力以及促进企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提供理论和实际借鉴.

    职业认同工匠精神工作投入组织氛围

    企业家创新精神与小微企业创新关系研究

    张海峰张福春董法尧
    28-3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微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促进就业、科技进步、增强经济活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中国小微企业调查数据(CMES)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企业家创新精神对小微企业创新的多维度影响,并进一步探究企业地区、品牌及创新程度异质性对小微企业创新促进效应的影响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家创新精神对小微企业的产品技术创新、其他类型创新、专利申请均有显著促进作用,但是从匹配估计结果看促进效应存在高估的情况;企业家创新精神对小微企业创新的促进影响并不存在显著地区差异,与有自有品牌的小微企业相比,无自有品牌小微企业企业家创新精神对产品技术创新、其他创新的促进效应更大,但对专利申请的促进效应并不显著;创新投入对不同程度的企业创新均产生正向影响,而且随着创新程度的提高,创新投入的积极促进效应也相应增大.研究结果为精准解决小微企业创新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提供证据,同时也为制定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政策,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提供理论依据.

    企业家创新精神小微企业企业创新

    歌功颂德与关注现实:唐代词臣应制诗的创作活动

    欧阳伟华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应制诗多为古代臣僚奉皇帝之命所作、所和之诗,因其题材和内容受到严格的规定,所以它们往往被贴上无甚真情实感和艺术价值的标签.应制诗创作目的的特殊性,导致唐代应制诗与唐诗发展不一样的轨迹.唐代应制诗的发展轨迹是先盛后衰.应制诗在初唐即达到顶峰.盛唐由于大量宫廷应制诗人被流放,从创作者数量的角度来看,盛唐应制诗人大量减少,直接导致盛唐的应制诗无论是总量还是年均创作数量都远少于初唐.中晚唐应制诗的发展急剧陷入低谷.唐诗的发展轨迹则经历准备、成熟和繁荣的阶段,且繁荣期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唐代重要词臣是皇帝的文学侍从之臣,陪同皇帝赋诗、唱和也是他们的职责之一.从题材和内容来看,唐代词臣创作的应制诗多是歌功颂德之作,但初盛唐仍然创作了数量不少的关注现实、风格清新的应制诗.

    唐代词臣应制诗歌功颂德

    拜厄特"新维多利亚小说"中的文化记忆

    徐力群
    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维多利亚小说"是对维多利亚文学的戏仿,它们对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文化进行了重构般的再现.拜厄特创作的"新维多利亚小说"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重构,对性别话语权与女性诉求的揭示,以"变形"的方式构建出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化记忆.

    拜厄特"新维多利亚小说"文化记忆

    李碧华小说中的边缘书写

    代苗雪
    4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果说香港处于中国的边缘,那么李碧华便处于边缘的边缘.基于此,李碧华的小说中常常流露出深刻的边缘意识.她的小说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人物游走于现实与想象之间.她笔下的人物多为处于社会边缘的畸零者,展现出浓烈的悲剧风格.在才子佳人的老调重弹中,李碧华借由边缘书写揭示了她对文化、身份认同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李碧华边缘书写边缘时空边缘族群

    运河大工:1931-1932年江北运河善后工程初探

    丁高杰
    54-57,62页
    查看更多>>摘要:1931年8月,江北运河决堤并引发水灾.灾情发生后,江苏省政府组织成立了江北运河工程善后委员会,负责实施江北运河善后工程.在江北运河工程善后委员会的领导下,运河大堤的堵口和修复工作先后完成.江北运河善后工程为两岸民众重建了安全屏障,为后续的运河治理打下了基础,更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工程的兴办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

    1931年1932年江北运河善后工程江北运河工程善后委员会韩国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