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习与实践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习与实践
学习与实践
学习与实践/Journal Study and Practi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国家文化公园:空间结构叙事与文化认同塑造

    傅才武
    109-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中国首创的新概念,国家文化公园是一种与美国国家公园和欧洲文化线路既有理念联系又有内涵区别的"大结构叙事";作为一种新体制创制,它既要超越中央—省—市—县的层级壁垒,又要跨越文物与非遗、文化艺术行业和实体产业部类的类型区隔.其特有的"大结构-大功能"架构,旨在推动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和长江等文化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结构和网络关系的重建,既助力文旅融合的深化,又助推国家形象传播方式从语言叙事向空间叙事转变,体现出新时代文化认同型国家对于国家文化构造的新要求.国家文化公园旨在通过大型文化场景的建构,推进全球化大背景下文化生产空间和文化消费空间的重建,并构建新时代塑造民族国家文化认同的新路径.作为民族国家应对全球化竞争压力的总体性策略,国家文化公园既是国家文化和旅游行业融合发展目标的总体性表达,又是构成21世纪国民精神家园"神圣空间"的路径创新.

    国家公园国家文化公园文化叙事文化认同国家形象传播

    主体、正当性与话语权:近代"舆论之母"的历史考察与话语分析

    贾梦梦周光明
    123-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舆论之母"最早见于梁启超《舆论之母与舆论之仆》一文,指称代表、引导或制造舆论的政治家."舆论之母"的提出根植于一定的历史语境,并与梁启超自身的舆论思想和话语习惯密不可分.近代知识精英从理性、情感和价值三个层面论证了"舆论之母"的正当性."舆论之母"是传统士大夫向近代政论家转型之后,实现其"成名的想象"和争取话语权的道具,也体现了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知识精英的复杂心态和现代性启蒙的矛盾性.

    舆论之母知识精英舆论主体话语权

    文化比较视域下中国古典意象的书写与传播——以中日诗歌中的班婕妤故事为例

    章剑胡炼
    135-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在于故事的"融入性".以中日诗歌中的班婕妤故事为例,考察中国古典意象在跨文化语境中的书写与传播,发现中国诗歌多侧重于塑造班婕妤的贤妃形象,背后隐含着儒家思想;日本汉诗则聚焦于放大其"哀怨"形象,折射出日本文学"脱政治性"的传统.中日诗歌中呈现的差异,既基于两国文化传统的差异,也是中国古典意象融入异国文化语境的结果.中国故事要"走出去",关键在于立足海外受众的文化关注点,通过双向影响和融合实现与海外文化的交流互鉴,提升中国故事的海外传播力和影响力.

    中国故事海外传播古典意象班婕妤

    "数字社会"专栏稿约

    《学习与实践》编辑部
    封3页

    人物介绍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