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习与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习与探索
学习与探索

张磊

月刊

1002-462X

xxts@chinajournal.net.cn

0451-86211635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联发街62号

学习与探索/Journal Study & Explor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学习、探索、开拓、创新”作为刊物的灵魂,以从理论上回答历史进程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为目标。以原则性、学术性、探索性、时代性办办刊方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理解与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核心要义:哲学解读

    任平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大历史观的哲学自觉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核心要义是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思维前提.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表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构建不仅赓续五千年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根脉,而且是世界现代文明发展的最新形态.正如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之新"源于"道路之新",即源于对西方式现代化、旧中国道路模式的超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同样需要溯源如何对于西方式现代文明的超越.我们的语义分析必须从"现代"与"现代性"的历史演化入手,由此进展到何谓"现代文明"的演化逻辑,阐明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结果形态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然表达和理论旨归.从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大历史观揭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阐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本质内涵、基本特征、根脉魂脉、主要功能和运行规律,谱写作为自主知识体系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话语体系是我们时代的使命.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核心要义哲学解读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唯物史观向度

    段虹
    10-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唯物史观的叙事结构具有三个方面的理论特质:理论范式方面坚持"主体间性"的关系论,实践原则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价值诉求则指向"世界历史".上述三个方面的理论特质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创造提供了重要参考.从理论向度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基于唯物史观的关系论视角,从主体间性的层面阐释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就实践向度来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现实的人"的需要为现实基础;就价值向度而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出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体现了极具包容性和开放性的价值指向.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学价值唯物史观人类文明新形态

    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指向

    马俊峰马小飞
    1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样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创造的文化生命体,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论域.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于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价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指向在于,以"两个结合"确保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正确方向,以"文化双创"厚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底蕴,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促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自立自强,以批判性地吸收其他文明优秀成果凸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开放包容,以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价值.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两个结合""文化双创"中华文化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制度的建立和演进论析

    许耀桐
    2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制度的建立和演进,经历了从民主制,到集中制与民主集中制的创建,再到民主集中制创新发展的三个时段.第一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建立了政党的民主制;第二时段,列宁先是在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以及布尔什维克党组织内择定了集中制,尔后把集中制和民主制相结合,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创建了民主集中制;第三时段,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传承、坚持并创新发展了民主集中制.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的民主制是一个首创,它包含"民主的权利"和"民主的集中"两大部分,奠定了民主集中制的理论基石.列宁择定和实行的集中制,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的无产阶级职业革命家行使的高度集权,具有适应斗争环境需要的积极作用.列宁创建的民主集中制形成了两种形态,其最终形态回归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民主制,但又极大地增添和丰富了"民主的权利"和"民主的集中"两大部分的内涵.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集中制的理论与实践作出重大的贡献,取得了七大创新成果.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制度的历史演进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最坚定、最持久、最彻底地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在中国得到了最广泛、最深入、最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制度民主制集中制民主集中制

    关于构建中国特色政党学学科体系的思考

    郝铁川张昊楠
    3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中国特色政党学,是构筑世界上独特的学科体系、知识体系、话语体系的理论探索,也是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供理论支撑的实践探索.基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与实践,中国特色政党学学科体系主要包括党的执政学、党的社会工作学、党的组织工作学、党的宣传工作学、党的统战工作学、党的纪检工作学等.建立建设中国特色政党学学科体系必须做好三项重点工作:一要建立一支熟悉党务工作实践的研究队伍;二要深入研究共产党执政规律,特别是大党独有的执政难题;三要加强对域外执政党,特别是执政时间较长的政党的经验和教训的研究.

    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政党学一级学科

    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历史基础

    熊金武
    4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当代中国经济学研究的时代使命.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离不开历史基础.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在历史上是客观存在的,具体体现为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经济学领域内的中国式现代化,是文化传承发展的使命,是构建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和路径方法.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坚持"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需要基于中国经济实践和传统经济思想开展理论创新,根本上是实现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赓续中国传统经济思想.

    中国经济学知识体系经济史"两个结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历史文化底蕴

    蒋传光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非常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阐释中运用了大量的历史典故.这些典故的运用,体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有机结合的典范.习近平法治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典故的运用,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和自信,从中国古代盛世探寻法制在治国中的重要性,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弘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既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鲜明特征,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原创性理论贡献的重要体现.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文化底蕴

    习近平法治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转化与发展——以"五对关系"为视角

    闫竑羽
    6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在法治领域坚持"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在立足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对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传统法文化智慧重新焕发蓬勃生命力.习近平法治思想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元素,可以通过政治和法治(政法)、人和法治(人法)、此法和彼法(法法)、道德和法律(德法)、自然和法治(道法)五对关系的视角进行理解和把握.

    习近平法治思想"第二个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五对关系"

    新质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术语革命

    乔榛
    7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首创的新质生产力,是对新科技革命转化的生产力的高度概括.它不仅具有实践上把握生产力发展方向的指导作用,而且还承担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 21 世纪创新的术语革命的使命.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创立到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术语革命,并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立过程中,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其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社会主义取得胜利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因新的社会主义实践需要,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因此使生产关系或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具有术语革命的性质.在进入 21 世纪的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需要创新,需要进行新的术语革命,新质生产力以其反映 21 世纪新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发展新特点,应成为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的新的术语革命.

    新质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术语革命

    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条件、方向及着力点

    张辉唐琦
    8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理论的产生顺应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为此,本文探讨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和含义,认为"新"表现为新的生产要素和新的要素结合方式,"质"体现为高质的产业基础和发展动能,二者引发生产方式的更新和发展效果的质变.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要具备正确认识其新质态、创造人才发展的有利环境、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必要条件.进一步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的发展方向,这不仅能有效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更能够实现全国范围内生产力的飞跃.由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在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符合新发展理念的生产优势.

    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生产要素科技创新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