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习与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习与探索
学习与探索

张磊

月刊

1002-462X

xxts@chinajournal.net.cn

0451-86211635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联发街62号

学习与探索/Journal Study & Explor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学习、探索、开拓、创新”作为刊物的灵魂,以从理论上回答历史进程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为目标。以原则性、学术性、探索性、时代性办办刊方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东北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优势、困境及路径

    姚毓春杨玉前
    90-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多次提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论断.农业现代化是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革,农业在供给保障、科技装备、经营体系、产业韧性和竞争能力五大方面不断向前、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历史过程,而"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则意味着一个地区在这五大方面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并发挥重要引领性作用.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发展潜力,但目前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优势与困境并存.在新一轮东北振兴背景下,东北地区必须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立足农业发展优势,着力解决现实困境,探索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之路,担负起建设农业强国的历史使命.

    农业现代化农业强国东北全面振兴战略定位

    平台经济中混业经营的经济学分析

    韩文龙俞佳琦刘璐
    98-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平台经济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现阶段我国平台经济存在跨领域、多行业混业经营现象,呈现出强烈的跨边界扩张特性.平台经济混业经营的本质是进一步将社会交互纳入价值增值的过程,强化价值实现的生态系统,分散经营风险,增强自身竞争力.混业经营能够实现供需双方的规模效应、双边市场的跨边网络效应、用户的锁定效应、资本积累的集聚效应等多重效应,扩大企业规模,增强市场势力,其混业经营模式包括横向式相邻融合、圈层式生态构建、纵向式差异定位、网络式并行发展四类,因跨边网络效应的不同也可归纳为外延式混业经营和内涵式混业经营.平台经济跨领域混业经营行为既有利于发挥规模效应,但是也可能会导致平台垄断、监管脱敏、创新抑制等问题.应建立科学高效的治理监管体系,通过平台开放度治理、平台包络边界管控、平台垄断行为监管等,构建覆盖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的监管体系,同时强化创新和治理的协同性,科学应对平台混业带来的挑战.

    平台经济混业经营平台竞争平台垄断

    推进共同富裕的中国电价体系:理论、问题及建议

    刘洪愧林宇锋郭文涛
    110-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电力的准公共产品和自然垄断属性,本文分析其作为重要生产生活能源和基本公共服务品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作用与贡献,进而考察电价体系通过提升效率与促进公平机制,在稳定与可持续的要求下推进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存在问题及相关政策建议.电价体系能够通过保障工商业的生产活动、促进发电企业的经济效率、减少人民的生活用电成本等机制提高"富裕";通过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服务、满足人民差异化的需求等体现普惠性的机制促进"共同";并能通过提升电力系统可靠性、推动电力系统向清洁低碳转型而实现稳定可持续的"共同富裕".本文同时论述了我国电力系统在地区层面的供需不平衡,在行业层面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艰巨任务,在用户层面存在的价格扭曲、交叉补贴、缺乏普惠性等问题,进而给出了相应的电价改革政策建议.

    共同富裕电价体系电力系统能源

    乡村振兴视域下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徐晓风刘海涛
    12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实现路径之一,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应使乡村在追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过程中,有效落实乡村绿色发展理念、有效解决乡村突出环境问题、有效监管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有效提升乡村生态系统稳定性.

    县域乡村振兴乡村生态振兴生态文明建设

    大食物观下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路径研究

    毛瑞男邢浩特
    127-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食物观蕴含的多元化食物消费需求对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提出了新要求.目前,消费结构升级与生产结构滞后矛盾、粮食进口依存度高且国际形势不乐观风险已对我国粮食安全形成挑战.远期来看,依据消费结构趋势匡算出的我国虚拟土地资源缺口越来越大,国内生产资源趋紧又将粮食安全带入深层困境.我国保障粮食安全应以加快供给结构调整,合理引导膳食需求结构,促进农产品进口的分散化、多样化,开发国内可利用资源与境外农业投资并行同步为主要方向.

    粮食安全大食物观结构安全粮食自给率

    文艺现代性反传统的面相——以西方现代文艺思潮为中心

    李世涛
    136-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西方文艺的现代转型中,反传统不但是文艺现代性的发展动力和基本倾向,而且还影响了现代文艺的方方面面.现代文艺思潮集中反映了文艺现代性反传统的基本倾向,也是其精神的具体展开、体现,主要体现在反对传统和文艺传统、传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传统眼光中的世界和事物、专断的创作者和被动的接受者等方面.文艺现代性的反传统,促进了文艺的现代转型、创新、发展,但也存在着绝对、极端等倾向,并导致了严重的破坏性恶果.我们应该正视这些困境,全面总结其经验、教训,科学评估其得失,促进我们对现代文艺思潮、文艺现代性及其与传统关系的认识,并为我国的学术研究和文艺实践提供有效的参考.

    文艺现代性反传统文艺传统可认知的世界创作者接受者

    意象政治:左翼诗歌的意象革命

    王雪松
    143-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左翼诗歌在表达政治主题的过程中,也同时受到政治的反向修辞,二者是相互成就的关系.左翼诗歌中的身体意象,从个人化走向公共化,身体转变为革命的武器,左翼诗歌笔下的伤亡意象超越了可怖和可悲,被革命意志改造为可敬;自然意象与时代情绪紧密相连,与社会人生密切相关,从而呈现出事象特征,同时自然意象也被赋予政治寓意;在左翼诗歌对苦难意象的集中书写中,营造出一种暗黑的意境体验,但左翼诗歌中的战斗意象更为突出,而且往往跟苦难意象组合在一起,左翼诗歌在时间线和逻辑链上将各种意象有序安置,从而营造出革命必胜的前景,带来不同于传统诗歌和早期新诗的光明意境体验.从左翼诗歌意象和政治之间的修辞关系着眼,可以成为观察新诗文体生成的一种视角.

    左翼诗歌五四新诗政治意象革命

    歌德对郭沫若五四时期的影响新论

    侯君伟
    153-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1919-1920 年,郭沫若译介《浮士德》《三叶集》的通信与《女神》创作爆发的内在关联说明歌德对郭沫若的影响并不晚于惠特曼.郭沫若此时主要接受的是青年歌德形象,吸纳的泛神论起初表现为倚重个人主情的写诗策略,创作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以剧曲诗歌为中心,郭沫若早期诗作显见《浮士德》混沌晦暗的宇宙和孤舟浮游的图景,塑造开辟天地、歌颂光明主题的同时反照了挣扎彷徨的内心场域,成为现代新诗史上独特的审美维度.对歌德理智一面的深入认知后,郭沫若将新斯宾诺莎主义的知识体系融入儒道传统思想,创造性地以歌德的行动主义观阐释个人、集体与宇宙的同一思想,实现了宇宙诗学向社会实践的嬗变.

    郭沫若《女神》歌德《浮士德》泛神论

    词臣久任:清中期中枢权力格局特点探析(1735-1861)

    刘文鹏杨菊丽
    166-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康雍乾时期,由于学习汉文化的需要,几代皇帝非常重视对具有文学艺术才能之词臣的选拔,由此形成一个人数众多的词臣群体.这些词臣和皇帝关系密切,跻身高层,并成为中枢决策机构中一种持续稳定的政治力量,甚至领衔中枢,对清朝军政要务的决策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清代中后期中枢政治格局的一大特点.

    清中期词臣中枢机构权力格局

    Abstracts

    1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