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习与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习与探索
学习与探索

张磊

月刊

1002-462X

xxts@chinajournal.net.cn

0451-86211635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联发街62号

学习与探索/Journal Study & Explor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学习、探索、开拓、创新”作为刊物的灵魂,以从理论上回答历史进程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为目标。以原则性、学术性、探索性、时代性办办刊方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精准方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闫书华
    98-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准方略源于习近平精准扶贫方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着力解决时代特有问题而提出并完善形成的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科学有效的方法论体系,其科学性、有效性在全面小康社会的圆满建成中得到系统检验.精准对于新时代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曾多次出现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必须系统谋划、协同推进,这就需要在准确把握精准方略的内涵和突出优势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精准方略在这一过程中的思想引领和实践指导作用.

    精准方略治理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

    关于新时代反腐败重要论述的四个维度

    张志凌
    106-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纵深推进反腐倡廉,不仅取得了全面压倒性胜利,而且推动了党的理论创新与发展,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论述.当前,反腐形势依然复杂,反腐任务依然艰巨,只有从新的维度深入领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才能全面赢得反腐败攻坚战持久战的胜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反腐败党的自我革命

    我国国徽使用专有范围之探讨

    马岭
    112-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徽既是国家的标志,也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因此法律规定了国徽使用的严格程序.根据 2020年新修订的《国徽法》的相关规定,国徽使用的专有范围(即只悬挂或使用国徽、不升挂国旗的地方)包括四个方面,即相关国家权力场所、有关国家机关的印章上、有关国家机构网站首页上和有关国家机构的文书及出版物上.其中相关国家权力场所只包括人大开会时的会议厅、法院的审判庭以及天安门城楼和国家主权的标志物上(界桩、界碑等),不包括行政机关、军事机关、监察机关的开会场所以及法院的审判委员会会议室和检察院的检察委员会会议室;有关国家机关的印章上,如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工作委员会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各级地方机关的印章上是否应有国徽图案,值得进一步分析探讨;同时,对于有些国家机关证件和文书上是否应该有国徽图案,法律也应给予进一步的明确规定.

    国徽《国徽法》国家机关国家权力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国家荣誉制度的法治逻辑与价值意蕴

    李涛
    123-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荣誉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宪法制度,是宪法规定的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荣誉制度是在社会发展历程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制度安排,不仅是表达国家意志的重要手段,也是引导和激励社会成员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法,更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工具,因而国家荣誉制度具有政治性、权威性、规范性、引导性等重要特征.现代社会中的国家荣誉制度是一个多层次、宽领域的制度规范体系,其以法治为基础,通过特定的生成逻辑和所体现的价值意蕴实现了对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国家认同的建构.推进国家荣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使其更加符合国情和实践需要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围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的重要部署安排,国家荣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需要坚持宪法精神,以构建国家荣誉制度法律体系为重点,推进国家荣誉的评选、授予、管理的法治化,从而更好地发挥其精神引领和典型示范作用.

    宪法制度国家荣誉国家荣誉制度国家治理现代化

    数字化协同治理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分析——基于S市L区案例研究

    赵敬丹王欢
    13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乡村建设不仅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且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重要驱动力,但是,数字化协同治理与乡村产业振兴之间存在何种关联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检验分析.运用"环境—结构—过程"这一分析框架可以发现,各乡村治理主体通过数字化赋能和角色转变构建的相互协同治理关系,可以依托资源的高效整合、利益的主体共享以及持续的数字化监管,不断重塑和优化协同系统,并有效提升治理效能,从而为数字时代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优异的发展环境.

    数字化协同治理乡村产业振兴多元主体

    危机沟通中的信息合作:三次地震的数据分析

    陈力雄徐乃瑞
    141-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 2010 年新浪微博兴起以来,中国政府和公众在微博上参与危机沟通的行为发生了深刻变化.通过分析 2010 年玉树地震、2014 年鲁甸地震、2019 年宜宾地震的 5358 条相关微博和 41 份对微博用户访谈数据集,可以发现政府不仅是信息的发布者,而且日益成为危机沟通中平易近人的参与者;公众亦成为更加熟练、更有经验的参与者.在此背景下,政府和公众建立一种创新的"信息合作"机制,有利于促进双方在危机应急响应和风险管理中的合作,进一步提升政府应对危机能力,有效减少危机产生的负面影响.

    社交媒体时代危机沟通新浪微博信息合作

    "创伤性"文化记忆与"疗愈式"文学想象

    张晓红
    151-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美国犹太作家辛格的《冤家,一个爱情故事》和德国作家施林克的《生死朗读》为研究对象,探究创伤运作机制下关于纳粹大屠杀历史的文学想象性呈现.创伤理论建基于精神分析学和社会学,重点观照集体无意识下的历史访问模式或强迫症式个体记忆机制,可为我们理解历史与现实、记忆与遗忘、沉默与发声、创伤与创造等多重纠葛关系提供新视角、新方法和新洞见.两部作品书写个体在历史灾难中遭受的身体和精神创伤,揭示了大屠杀浩劫中犹太民族和德国民族经受的创伤效应.关于纳粹大屠杀的创伤书写既是个体表达,又是纷繁复杂的社会建构.两部作品从不同视角和维度检视和反思后大屠杀时代美德社会心理与文化思潮,尤其是美国犹太人的身份焦虑、美国社会进步式和悲剧式叙事、德国人的集体耻辱,以及欧美文化对传统宗教和道德哲学的普遍怀疑.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面对宗教、政治、文化仇恨和冲突造成的种种个体和集体创伤,不同文化群体之间进行谈判、对话、磋商和合作,这可能是最审慎、最可取、最富建设性的文化选择和文化参与.

    文化记忆创伤怀疑主义大屠杀文学《冤家,一个爱情故事》《生死朗读》

    米兰达情结下的女性身份——以《夏洛特:简·爱最后的旅程》为例

    张敏
    160-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诠释了西方学者劳拉·E.唐纳森、海伦·M.巴斯等人提出的"米兰达情结"理论,并以此为基础,探讨英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夏洛特:简·爱最后的旅程》中白人女性在维多利亚时期家庭中的"他者"身份以及后殖民时代的"间者"身份,指出小说主人公简·爱与米兰达呈现"米兰达情结"中有意识反抗与无意识归顺父权的精神矛盾,揭示了在历经脱离与反抗白人父权的人生之路后,白人女性最终回归家庭,再次成为家中天使的事实.

    《夏洛特:简·爱最后的旅程》米兰达情结他者间者女性身份

    伦理正义与人的本质——论维多利亚惊悚小说的职业精英伦理叙事

    胡贝克张玫玫
    166-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伦理正义为核心内容的维多利亚惊悚小说在职业精英的职业伦理叙事层面,既摒弃了传统的职业伦理叙事模式,又与英国当时的主流伦理意识相悖,体现的是以马基雅维里为代表的"趋利避害"的人性本质论观点和以边沁等人"以结果论善恶"的功利主义伦理学道德行为评价准则,通过法律精英和医学精英的职业道德操行描写,抨击了资产阶级崇尚法制和崇尚科学的虚伪性,揭示出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下伦理正义的非公正性以及人的内在本质真实性.

    维多利亚惊悚小说职业伦理叙事伦理正义人性

    Abstracts

    1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