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习与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习与探索
学习与探索

张磊

月刊

1002-462X

xxts@chinajournal.net.cn

0451-86211635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联发街62号

学习与探索/Journal Study & Explor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学习、探索、开拓、创新”作为刊物的灵魂,以从理论上回答历史进程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为目标。以原则性、学术性、探索性、时代性办办刊方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李晓华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现代化的关键推动力量,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与三次工业革命密切相关.后发国家沿着成熟产业升级面临多重阻力,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给后发国家实现换道超车、加快推进现代化提供了历史机遇.我国具有显著增强的科技原创能力、超大规模市场与丰富应用场景、强大的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等内在能力,在基础设施、生产要素和产业发展政策方面形成良好支撑.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要坚持系统观念,在发展思路层面和具体推进层面处理好几组关系.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颠覆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禀赋

    涂成林
    8-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对"两个大局"背景下中国与世界文化发展"时代命题"的深刻洞察和科学解答,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及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问题,准确把握和科学回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时代命题与时代挑战,展现出科学的顶层设计和深刻的时代内涵,为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与明确的方向指引,彰显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文化思想时代命题时代内涵时代价值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之维

    孙建茵孙希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大历史观整体思维方法是从历史的整体性、系统性和人民性视角分析并把握历史趋势、历史脉动和历史走向的分析方法,是对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创新性发展.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时间、空间和主—客体间存在着普遍联系,即历史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空间上的关联性,以及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具体而言,首先从历时性上看,历史是持续的和发展的总过程,应从整体性视角认识历史趋势;其次从共时性上看,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并非孤立地存在于世界历史之外,而是作为世界历史的组成部分或环节,应从系统性视角把握历史脉动;最后从主—客观因素来看,历史的客观条件与人的主观创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应从人民性视角看待历史走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历史观整体思维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

    财产权的张力:洛克与马克思

    白刚程远航
    2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洛克作为近代政治哲学财产权思想的开创者,在《政府论》中从自然权利论说出发,提出"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所有权思想.马克思继承了洛克劳动所有权思想的核心,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发现剩余价值,揭露资本家对劳动者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开启了财产权的资本逻辑批判.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发现资本主义财产权是以劳动所有权为外在形式,背后隐匿着否定自我所有的资本所有权,揭示了财产权的现代分离.马克思将洛克的劳动所有权发展为劳动力所有权,在重建个人所有制中实现人的自我所有,完成了对财产权的正义建构.

    财产权劳动所有权劳动价值论资本所有权劳动力所有权

    《启蒙辩证法》技术理性与自我持存批判的三个维度

    李庆霞孟月伟
    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启蒙辩证法》从三个维度批判了技术理性与自我持存:自我持存在技术理性中走向异化;人为了实现自我持存的目标,通过技术去控制大自然,结果却遭到大自然的威胁与报复;技术浸染下的文化工业使自我持存变为丧失自我.研究技术理性与自我持存的悖论,分析在技术理性控制自然和文化工业中自我持存的后果,对我们今天重新审视现代社会人类生存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启蒙辩证法》技术理性自我持存

    从政治主体到绝对身体——巴迪欧主体理论对唯物辩证法的重构

    肖宛直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巴迪欧的主体理论是吸收了阿尔都塞政治主体中"力与位的辩证法"的事件性结构和萨特的"虚无"实存的绝对性观念的理论成果.巴迪欧通过将绝对的"空"之本体置入力与位的辩证结构中,揭示了事件主体的存在机制,呈现出身体主体的生成原则,阐明有限主体在真理的类性延展中呈现出绝对身体的实存样态.通过回到康德绝对主体的有限性,巴迪欧尝试解构阿尔都塞的非辩证的二元结构和萨特的非反思的否定虚无所内置的黑格尔的哲学逻辑,展现出有限主体的内在无限性意蕴.由此,他意在阐明异质于黑格尔同一性逻辑的断裂性逻辑,阐明无产阶级这一历史性"非在"的实在性何以可能的关键问题.这种对有限主体的内在无限性觉解,不仅是巴迪欧对阿尔都塞"政治主体"和萨特"历史主体"的双重改造,更凸显出他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进行主体性抉择后对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推进.

    身体主体绝对唯物辩证法

    从生活型社会构建出发: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城市建设的内在逻辑

    王冬冬
    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是当代文明发展的集中呈现,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命题要求城市发展要以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为终极目标,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整体导向.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充分尊重个体的发展意愿,将城市建设的着眼点置于人的生活合目的性,充分考量区域人文地理条件和社会发展现状,从实际出发确立不同城市发展模式,使构建生活型社会这一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内在逻辑明晰起来.从构建生活型社会出发,城市建设实践要正视并重估人的生活资本,以人为中心、以生活为目的,确认幸福生活的多元化内容,进而以各美其美的价值判断,构建促进城市中人的发展的制度环境;以中国特色文化理念,构建促进城市中人的诗意栖居的生态文明;以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构建突出地方差异的城市发展机制.

    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生活型社会高质量发展

    数字下乡的技术偏向与基础再造——从"技术—社会"关系出发

    刘威梅晶哲
    5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论国家话语抑或地方实践,均把数字技术上升到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突出位置.基于数字下乡过程中的"技术—社会"互动关系,本文从动力机制、价值面向和实践逻辑三个维度系统剖析数字下乡的运行机理.数字下乡遵循技术由城入乡的单向转移、治理工具属性扩张与复杂社会事实简单化约的实践路径.一方面,数字技术被推崇至重要地位,衍生出数字下乡过程中的技术偏向;另一方面,在实现国家对乡村社会治理施加影响的同时,推动了以数字支配治理为实质的"总体性权力"的形成.乡村数字化是乡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更好实现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发展,必须找回并再造数字扎根乡土的社会基础,超越技术主体性扩张所带来的"总体性权力",通过外源驱动与内生发展之融合来回归主体本位,借助赋能治理与赋权主体的协同来把握价值方位,依托智慧治理与治理智慧的经验汇通来适配城乡功能定位.

    数字下乡技术治理数字乡村社会基础

    作为政治学研究范式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制度主义——以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为考察中心

    郝保权张佳翌
    6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制度主义作为两种独立的政治学研究范式,实则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通过考察斯考切波的著作《国家与社会革命》,可以发现这两种研究范式的联系与区别.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制度主义的对比凸显了国家理论、阶级分析法和比较历史分析法的学术价值.历史制度主义采用结构性的视角、多变量因果分析推进了革命研究.历史制度主义在继承历史唯物主义国家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组织现实主义"和"国家中心主义"等新观点,推动了国家自主性问题的研究.在动态维度,历史制度主义提出的路径依赖、比较历史分析方法有助于推进历史演变规律的总结;在价值维度,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制度主义都强调对制度变迁、革命爆发原因的阐述离不开观念.由此,中国政治学应当启发于历史制度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承袭和发展,站稳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立场,将研究着眼于以中国国家建构的实践、路径、特点为基本内容的本土国家建构理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政治学研究范式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制度主义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

    西方政治哲学视域下"国家概念"的历史型构及其反思性阐释——基于马克思主义"美好生活"的国家理论叙事

    亓光王悦
    8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概念"的哲学解说任务艰巨,其历史理解的思考逻辑与政治哲学的型构理路存有相通之处.这种共通性的逻辑构建展现了西方政治哲学范畴中将"美好生活"融入对国家的理解,即从西方政治哲学对美好生活的初始描绘与抽象写照中明确作为"美好生活"的政治哲学叙事的"国家概念".然而,此种叙事逻辑难以在实践中实现美好生活的现实表达.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西方伦理叙事主线不同,它从经济视角对"国家概念"进行继承反思与批判发展,提出对美好生活的国家理论叙事予以科学证成,深刻重勘"国家概念"的美好生活本质,在剖析国家本质的同时,同构社会主义中国与美好生活的内在联系,切实达成了美好生活的国家理论叙事.

    政治哲学"国家概念"美好生活理想政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