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乡医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乡医学院学报
新乡医学院学报

李东亮

月刊

1004-7239

xxyxyxb@163.com

0373-3029086

453003

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新乡医学院

新乡医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Xinxiang Medical Colleg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综合性医学期刊,省级刊物。设制栏目有研究性论著、研究报告、技术与方法、经验交流、综述等。我刊1992年在国内率先采用结构式摘要。1995年学报荣获全国高校优秀学报三等奖,河南省优秀学报一等奖,1996年获河南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1998年获河南省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1999年获河南省优秀学报一等奖。2000年荣获《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奖。本刊被美国《化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全国报刊索引》、《中国药学文摘》和《中国医学文摘》(7个分册)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心力衰竭危险因素分析

    于琪力葛雪刘丽
    560-5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并分析不同血压水平对心力衰竭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心血管科就诊的826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心力衰竭将患者分为心力衰竭组(n=27)和非心力衰竭组(n=799),收集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危险因素.根据是否有高血压病史将患者分为高血压病史组(n=522)和血压正常组(n=304),进一步根据血压分级水平将患者分为血压正常组(n=304)、高血压1级组(n=102)、高血压2级组(n=254)和高血压3级组(n=166);比较各组患者心力衰竭累积发病率,并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病史及血压分级水平对发生心力衰竭的影响.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心力衰竭组与非心力衰竭组患者高龄占比、高血压病史、吸烟史、冠状动脉病变情况、血红蛋白水平、左心房内径增大占比、左心室肥厚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性别、高脂血症病史、体质量指数、糖尿病病史、白蛋白水平、血肌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高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2支)、左心室肥厚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P<0.05).高血压病史组和血压正常组患者心力衰竭累积发病率分别为3.63%(19/522)、2.63%(8/304),高血压病史组患者心力衰竭累积发病率显著高于血压正常组(x2=6.792,P<0.05).血压正常组、高血压1级组、高血压2级组、高血压3级组患者心力衰竭累积发病率分别2.63%(8/304)、2.94%(3/102)、3.54%(9/254)、4.22%(7/166),血压正常组、高血压 1 级组、高血压 2 级组、高血压3级组患者心力衰竭累积发病率呈逐渐升高趋势,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中模型1(未校正混杂因素)、模型2(校正了年龄因素)、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上校正了高血压病史、吸烟史、冠状动脉病变情况、血红蛋白水平、左心房内径增大、左心室肥厚等混杂因素)结果均显示,高血压病史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影响因素,且血压水平越高,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度越高(P<0.05).结论 高血压病史、高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2支)、左心室肥厚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其中高血压病史的影响最大,且随着血压水平分级的升高,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增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血压危险因素

    胰岛素滴定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及其有效性和安全性验证

    孟祥雨白立炜刘北彦陈雪辉...
    566-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胰岛素滴定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DSS)的开发及其有效性和安全性验证.方法 选择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2021年1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80例在生活方式干预及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血糖难以控制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口服二甲双胍缓释片、睡前皮下注射德谷胰岛素、三餐前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控制血糖,观察组患者采用CDSS决策意见进行胰岛素滴定,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胰岛素滴定.采用回顾式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监测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R)、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平均血糖(MBG)、血糖标准差(SDBG)、血糖变异系数(CV);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住院时间、血糖控制达标所需时间、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TIR显著高于对照组,MAGE、MBG、SDBG、CV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分别为9.0(7.3,10.0)、11.0(8.3,12.0)d,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长于观察组(Z=-2.408,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血糖控制达标所需时间分别为6.5(5.0,8.8)d、7.5(6.0,10.0)d,对照组患者血糖控制达标所需时间显著长于观察组(Z=-2.019,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20.0%(8/40)、12.5%(5/40),2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27,P>0.05).结论 与常规胰岛素滴定相比,应用CDSS可以在基础-餐时胰岛素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提供决策支持,可以更加有效地控制血糖,提高葡萄糖TIR,减少血糖波动,缩短患者血糖控制达标所需时间,缩短住院时间,且不增加低血糖风险.

    2型糖尿病临床决策支持系统胰岛素滴定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直肠癌疗效比较

    师振
    571-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直肠癌的疗效及对患者炎症反应、应激反应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黄河三门峡医院收治的108例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开腹组(n=52)和腹腔镜组(n=56),开腹组患者给予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腹腔镜组患者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治疗.观察2组患者术后切口、腹腔、尿路及肺部感染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3 d采集2组患者外周静脉血3 mL,离心后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白细胞介素-6(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C-反应蛋白(CRP)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CD3+及CD4+/CD8+水平.结果 开腹组和腹腔镜组患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7.31%(9/52)、3.57(2/56),腹腔镜组患者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腹组(x2=5.561,P<0.05).术前2组患者血清中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3 d时血清中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3 d,腹腔镜组患者血清中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显著低于开腹组(P<0.05).术前2组患者血清IL-6、IL-8、TNF-α及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 2组患者术后3 d时血清IL-6、IL-8、TNF-α及CRP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3 d,腹腔镜组患者血清IL-6、IL-8、TNF-α及CRP水平显著低于开腹组(P<0.05).术前2组患者CD3+、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组患者术后3 d CD3+、CD4+/CD8+水平显著低于术前(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后3 d与术前CD3+、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学意义(P>0.05).术后3d,腹腔镜组患者CD3+、CD4+/CD8+水平显著高于开腹组(P<0.05).结论 腹腔镜术治疗直肠癌的效果优于开腹术,且患者炎症反应程度较轻,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也较小.

    直肠癌腹腔镜术应激反应炎症反应

    远隔缺血适应对静脉溶栓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脑损伤标志物及血管炎症介质的影响

    薛芳李岸徐国卫
    575-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远隔缺血适应(RIC)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脑损伤标志物及血管炎症介质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5月至2022年10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0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RIC组(n=29)、假RIC组(n=30)和对照组(n=31).3组患者均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溶栓24 h后,RIC组患者给予RIC治疗,假RIC组给予假性RIC治疗,对照组不做RIC治疗;3组患者均治疗14 d.收集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及卒中病史等基本资料;入院24 h内抽取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4~5 mL,离心取上层血清,检测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肌酐(Scr)水平;应用凝血分析仪检测纤维蛋白原(FIB)与D-二聚体水平.RIC治疗前、治疗7 d、治疗14 d时抽取3组患者外周静脉血4~5 mL,离心取上层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S100钙结合蛋白β(S100β)、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水平.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3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记录3组患者RIC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对照组、假RIC组和RIC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0.32%(28/31)、90.00%(27/30)和100.00%(29/29),3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059,P>0.05).对照组、假RIC组和RIC组患者治疗前TG、TC、HbA1c、Scr、FIB和D-二聚体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3组患者血清Lp-PLA2、IL-6、S100β、NSE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7、14 d时血清Lp-PLA2、IL-6、S100β、NSE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7、14 d时,RIC组患者的血清Lp-PLA2、IL-6、S100β、NSE水平显著低于假RIC组和对照组(P<0.05),对照组与假RIC组患者的血清Lp-PLA2、IL-6、S100β、NS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3组患者NIHSS、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7、14 d时的NIHSS评分及治疗14、90 d时的mR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RIC组患者治疗14 d时的NIHSS评分及治疗90 d时的mRS评分显著低于假RIC组和对照组(P<0.05);对照组与假RIC组各时间点NIHSS评分和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IC组在治疗过程中有2例患者出现上肢疼痛、麻木,暂停治疗后患者不适感觉消失;假RIC组和对照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静脉溶栓后给予RIC治疗能显著促进AIS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血管炎症介质和脑损伤标志物水平,减轻脑损伤.

    远隔缺血适应静脉溶栓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损伤标志物血管炎症介质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IgA肾病疗效观察

    孙晓莉辛卫丽郭永兵
    581-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IgA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安阳地区医院收治的125例IgA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62)和观察组(n=63),对照组患者给予ACEI或ARB类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气雾剂治疗,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2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肾功能指标血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GFR)和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GB)水平、血小板计数(PLT).记录2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54.84%(34/62)、84.13%(53/63),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12.669,P<0.05).治疗前2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Scr、GF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2组患者治疗后Scr显著低于治疗前,GFR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Scr、GF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WBC、HGB、P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糖耐量异常、类固醇性糖尿病、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结论 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气雾剂联合ACEI或ARB类药物治疗IgA肾病患者,可降低24 h尿蛋白定量,有助于肾功能的改善,疗效显著,且不会对患者造成血液系统损伤,安全性较高.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糖皮质激素IgA肾病

    白细胞介素-34的生物特性及其在特应性皮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李江徽闫小宁赵一丁胡镐源...
    585-5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细胞介素-34(IL-34)是白细胞介素家族中的一员,主要作为巨噬细胞生长因子发挥作用.它通过与特定受体结合激活多条信号通路,从而调节目标免疫细胞活动,在多种炎症型和免疫性疾病中发挥作用.研究显示,IL-34参与皮肤免疫调节,特别是特应性皮炎(AD)的发病过程.AD患者的病变皮肤中IL-34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其作为潜在的负调节因子可能通过调节炎症因子和皮肤屏障成分的水平而发挥作用,提高皮肤局部IL-34水平可能有助于抑制炎症反应的发展.为了更好地理解IL-34在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探索其作为治疗靶点的潜力,本文对IL-34的信号传导机制、生物特性及其在AD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白细胞介素-34生物特性特应性皮炎

    机器学习在骨科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预测模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刘瑞婷谢素丽冯微微宋力...
    590-595页
    查看更多>>摘要:静脉血栓栓塞症是骨科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近年来,机器学习广泛应用于骨科,机器学习其本质是运用算法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预测未知临床结局发生的风险.机器学习通过将高危风险因素整合,帮助医务人员精准识别和筛选出静脉血栓栓塞症高危人群,为临床医务人员及时给予个体化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概述了机器学习的概念和分类、机器学习提高模型预测性能方面的优势以及机器学习在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的应用现状.

    机器学习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模型

    多组学分析在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中的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

    史明月卢发强
    596-600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NONFH)是一种髋关节致残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NONFH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研究清楚,临床诊疗也存在一定局限性.近年来,多组学通过高通量检测和分析技术,在揭示NONFH疾病特征和辅助疾病诊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多组学研究在NONFH中的最新应用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探索NONFH的发病机制提供新思路.

    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多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