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信阳师范学院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信阳师范学院

刘彦明

双月刊

1003-0964

xyxb2006@163.com

0376-6390837-3

464000

河南省信阳市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信阳师范学院主管主办的学术理论刊物。刊物的宗旨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文化交流,繁荣学术研究,提高刊物质量,推动教学科研。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史记·樊郦滕灌列传》管窥司马迁的直书与曲笔

    罗必明曲景毅
    1-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刘邦形象的刻画,秉承"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文章结合"元史学"关于历史意识与历史存在的转义理论,通过对《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这篇关注不多的合传的文本分析,既揭露刘邦薄情寡义、诛杀患难之交的一面,又通过与《汉书》《资治通鉴》等相关篇 目的互相比照,重新探究刘邦杀樊哙之动机.同时,司马迁对"郦寄卖友"一事以叙为议、寓论断于叙事的笔法,也同样暗含了对刘邦的贬讽.

    刘邦《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元史学"理论郦寄卖友

    张骞功业的历史书写与形象接受研究

    王华宝
    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代张骞的人物形象既有早期正史文本的历史书写,如《史记》"持汉节不失"的"博望侯",《汉书》"博望杖节,收功大夏",主体为使臣形象;也有历代文学作品对其形象的塑造,其中不乏归功思维的附会之说;还有历史书写与文学传说、宗教传播、文化归因的交融再生等,形成物种引进者、仙家神人等众多糅合再造的形象.人们将各自独特的生命体验注入张骞形象之中,用不同的形式书写着自己心中的历史,生成了不同的新文本、新形象,有着极高的认知价值.对张骞功业的认知和形象接受,最核心的内容是"凿空"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张骞作为一名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楷模,文明互鉴的开拓者之一,必然成为一个永远说不完的中外文化交流的精彩故事.

    张骞历史贡献历史书写形象

    《史记》对《论语》的接受与再诠释探究

    张亦清王晓鹃
    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司马迁在撰写《史记》的过程中,表现出对《论语》的高度重视.由于西汉儒学复苏的影响以及司马迁本人对孔子尊崇,《史记》对《论语》的接受程度很高:《史记》不仅将《论语》作为可采信的史料,而且在政治主张与历史人物的评价上都以《论语》作为依据.以对《论语》的接受为基础,《史记》还对《论语》进行了再诠释:在内容方面,司马迁化《论语》的议论为叙事;在思想方面,《史记》体现出明显的政治哲学倾向.同时,《史记》对《论语》的再诠释,对于《论语》的经典化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史记》《论语》接受再诠释

    "用'灵境'是实事求是的":媒介批判视域下元宇宙的形上之思与实践反思

    吴梦晗
    1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元宇宙做形而下的器用考证并不符合概念本身的超越性意涵,必须回到实事求是的价值立场.在媒介批判的视域下对元宇宙本质澄清时发现,如果从已有对世界的认知展开对元宇宙的再度理解,那么元宇宙依旧逃脱不了在本体论上作为具身知觉延伸的游戏范畴.若要实现对技术革新的感知就必须通过人的生命实践,这种实践在作为认识论的艺术中被直观,而人的交往实践也在与数字化生存状态的互动中展示出媒介生存论的"此在"持存.而若要划清元宇宙实践过程中的内在界限,就不得不直面因媒介资本的极化而形成的数字化"大他者"和技术入侵现实生活所带来的主体性分裂,以及信息安全背后的价值剥削难题.

    元宇宙形上之思媒介批判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资本"历史界限"困境的突破与超越

    王聚芹宋赫天
    2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资本"历史界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结构性矛盾的体现.随着资本运动的展开,其内在的结构性矛盾日益走向全面对抗,使资本陷入无法自我超越的四大悖反困境,最终演变为资本共同体发展的"历史界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新科技革命浪潮、人类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当今世界共同体重建的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和时代依据.通过全球劳动、生产、交换、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正义重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不仅贯彻了马克思对资本共同体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精神,而且实现了对资本"历史界限"困境的理论突破与实践超越.

    人类命运共同体资本共同体资本的历史界限资本困境

    中国共产党形象传播研究综述——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2008-2023年)

    蓝锦斌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形象传播研究作为热点问题在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以"中国共产党形象传播"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中检索,结合CiteSpace软件对2008-2023年间的研究成果进行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后发现:2008年之前该领域研究鲜有人涉及,2008年中国知网收录第1篇相关研究成果,直至2021年以建党百年为新起点相关研究热度持续上升,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该领域研究仍将是热点.当前学界围绕中国共产党形象传播从理论逻辑、方法路径、价值效用等方面构建起研究范式,虽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但仍然存在研究视域有待拓展、研究内容亟须深化、研究理论体系有待加强等现实缺憾.今后应从拓展研究视域、深化研究内容、构建研究理论体系等方面入手不断深化中国共产党形象传播的研究.

    中国共产党形象传播中国共产党形象

    全国性法律在特别行政区的实施及其完善

    李卓
    3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国性法律在特别行政区的实施,是中央全面管治权和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在法律层面最直观的体现.自特别行政区设立以来,全国性法律在特别行政区相关的法律体系建构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其实施尚存在效力、落地、监督等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制定实施以后,对既有的全国性法律实施问题开辟了一种新的全国性法律实施路径,但由于其特殊性,并没有制度化地解决既有的全国性法律在特别行政区的实施问题.本研究认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一、附件二的修改为参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增设条款以对全国性法律在特别行政区的实施进行完善.

    《香港基本法》全国性法律《香港国安法》

    数字经济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李晓敏张策李东昆
    4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已经成为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我国实行创新驱动战略的背景下,数字经济是否能够切实推动实质性技术创新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本研究提供了来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证据.本文以2011-2019年的35个城市为样本,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显著提升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相比,数字经济对发明专利的促进效果更明显;(2)在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数字经济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在非试点城市具有负向影响;(3)数字经济对电池、电机、电控的技术创新均有正向影响,其中对电池技术正向影响最大,电机技术次之,电控技术创新最小.本文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视角检验了数字经济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对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技术创新数字经济新能源汽车实质性创新高质量发展

    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时空演化研究

    夏金梅吴紫莹彭荣胜
    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构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依据2010-2019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全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水平的时序变化和空间演进.研究发现:(1)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演进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递减趋势;(2)全国乡村振兴发展指数整体呈增长态势;(3)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水平呈"东部高,西北低"的分布特征.因此,东部地区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要更关注乡村发展,以防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具有良好的协同发展基础,需促进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西部地区要防止新型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省份陷入因城镇化增速放缓而拖慢乡村振兴节奏的低水平耦合陷阱;东北地区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需要政府助力,在农业规模经营基础上实现农村三产融合,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时空演化

    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碳排放绩效的影响研究

    李浩杨紫涵张敏
    5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升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碳排放绩效对于实现"数字中国"与"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测算2010-2020年中国285个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碳排放绩效水平的基础上,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与多重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中国城市碳排放绩效的影响效应与作用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有效提升了城市碳排放绩效,经替换变量、引入外生政策冲击与运用工具变量法进行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处理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东部与中部城市、非资源型发展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与大气质量重点监测城市碳排放绩效的提升作用更加显著;路径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主要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与基础设施建设等路径提升城市碳排放绩效.

    数字经济碳排放绩效路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