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医学
中山大学
新医学

中山大学

陈规划

月刊

0253-9802

xinyixuezazhi@163.com

020-87331647

510089

广州市中山二路74号

新医学/Journal New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新医学》介绍《新医学》创刊于1969年。办刊30多年来,其内容一直以内儿科为主、兼顾各科。读者对象为各级基层医疗单位的临床医师服务。《新医学》以办精品刊物为目标,脚踏实地,求实创新,与时俱进,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长期以来,《新医学》坚持“通过形式多样的栏目,帮助读者掌握医学新信息,提高诊疗水平”的办刊宗旨,将杂志办得独具特色。在众多医学专业期刊中,以突出医学专业知识的继续教育、可读性强而著称。近年来,为了保证《新医学》稿件的质量,编辑部已大幅增加原创论文的比重,如“查房选录”、“临床研究论文”、“临床常见诊疗错误汇编”、“中西医荟萃”、“误诊分析”、“实践荟萃”、“医生手记”等栏目刊登的均是原创论文,其中省级以上基金的稿件比重也在逐年增加。多年来,《新医学》一直被评为全国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2004年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评为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并被确定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同时还是“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新医学》在同行、读者中亦颇得好评,多年来屡次参评均获奖,获奖情况详见表1。表1 《新医学》近年获奖情况一览表获奖类型 获奖名称杂志获奖情况 1997年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1997年、2001年分别获广东省第二届、第三届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1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2005年在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第三届国家期刊奖评比活动入选“百种重点期刊”2007年荣获“广东省科技期刊优秀编辑部”称号作品获奖情况 2003年第三届广东省期刊优秀作品评奖,我刊获优秀作品一等奖2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3篇;获优秀栏目策划一等奖1篇,二等奖1篇,三等奖1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孤独症"特殊能力"新理论研究进展

    Laurent MottronJade DesrosiersDavid GagnonAlexia Ostrolenk...
    957-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增强知觉功能(Enhanced perceptual functioning)模型"理论和"真实映射(Veridical mapping)模型"理论被用于解释孤独症(autism)个体"特殊能力"的存在和性质。文章对 2 种模型进行了重要更新,将其与孤独症个体特有的语言发展相结合,认为孤独症个体"特殊能力"是通过将语言分析器重新引导到结构化、不带"社会偏向"的内容上来实现的,这也解释了为何这些特殊能力能够将语言处理扩展到语言之外的其他领域。日历推算现象是验证这一理论的实例,即将语言分析器重新定向到日历上,这可能是非社会性学习的结果。非社会性学习本身源于缺乏"社会偏向"的信息处理过程,使该过程发生了分化。日历推算的纵向性和操作性特性与神经发育典型个体的语言学习和处理特征相似。因此,通过"劫持"语言分析器并将其引导至非交流性、类语言的内容上,可为大多数孤独症"特殊能力"的共同特征提供简明解释,并在此基础上丰富了"真实映射模型"。

    孤独症学者综合征特殊能力增强知觉功能模型真实映射模型

    如何识别和利用低口语能力孤独症儿童的优势

    Laurent MottronClaudine Jacques于洛迪
    965-9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典型孤独症个体通常在学龄前阶段缺乏口语能力,但却时常表现出与自身显著功能障碍不符的独特优势,而传统的智力评估往往无法识别这些优势。在此,文章提出一种优势本位的取向,以理解低口语能力孤独症儿童及与其进行互动。该方法强调识别因社交沟通困难和对重复行为的传统理解而被掩盖的独特智能。通过观察这些儿童对结构化物体、模式和电子屏幕的兴趣,照顾者和临床工作者得以洞察他们的认知潜力。文章进一步提出利用孤独症优势以提升孤独症儿童生活幸福感的方法,包括使用"侧向辅导"——一种非侵入性的并肩互动方式,作为与孤独症儿童建立联系的途径,尊重他们内在的学习风格以实施更有效的干预。

    孤独症低口语早期干预优势本位教育孤独症兴趣学者综合征

    基于神经多样性范式的孤独症谱系障碍领域研究者与孤独症社群合作框架探讨

    披垒青衫
    971-9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孤独症研究正从医学范式向更具包容性的神经多样性范式演进。医学范式着重于孤独症的缺陷和损害,研究目的局限于"修正"孤独症的表现。此外,过往的研究孤立于孤独症社群,致使研究与孤独症社群脱节,不能支持孤独症个体的需求。神经多样性范式则强调孤独症是人类多样性的一部分,呼吁研究者以更全面的视角进行研究,并使用参与式研究方法以鼓励研究者与孤独症个体共同生产知识。这一转变有助于提高研究质量和与孤独症社群的相关性,以促进社会支持系统的完善。然而,实现研究者与孤独症社群的有效合作仍需破除权力失衡等壁垒。文章介绍了神经多样性范式和参与式方法在孤独症研究中的实践及意义,并提出了研究者与孤独症社群合作的潜在框架。

    孤独症孤独症谱系障碍神经多样性参与式研究合作生产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合并紧张症症状的临床特征

    李咏梅贺洁琼邢艺沛刘兴华...
    979-9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减弱行为问卷(ABQ)及与之相关的功能和情绪行为问卷,调查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合并紧张症症状的表现和相关临床特征。方法 选择 2021 年 11 月至 2023 年 12 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或其他三甲医院已明确诊断ASD的儿童,招募其家长或长期照顾者进行问卷调查。根据ABQ问卷结果将ASD儿童分为ABQ筛查阳性组与阴性组,并采用席汉失能量表、重复行为量表(修订版)、儿童简化情绪量表和斯宾塞儿童焦虑量表评估儿童的功能损害及相关的情绪行为表现。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 441 份。ABQ问卷筛查阳性组ASD儿童共 166 名,其ABQ问卷的前 6 个核心症状条目、运动症状、情感改变、行为改变总得分均高于阴性组(P<0。001)。ABQ筛查阳性组ASD儿童中 6 种核心症状均普遍出现,其中"需要提示来完成动作"的出现者比例最高,其次是"不动、卡住、动作缓慢、一旦开始就不能停止动作",有 50%以上的儿童出现这些症状。ABQ筛查阳性组ASD儿童在学习/工作、社交生活、家庭生活/家庭责任等方面功能损失时间、效率低下时间、失能程度"中度"及以上者比例均高于阴性组(P均<0。001);ABQ筛查阳性组ASD儿童的刻板行为、自我伤害行为、强迫行为、单调/仪式行为的得分(P均<0。001)和儿童简化情绪量表得分(P<0。001)及焦虑量表得分(P均<0。01)高于阴性组。结论 紧张症症状在ASD儿童中并不少见。合并有紧张症症状的ASD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更多,功能损害更严重,需要早期识别、早期干预。

    减弱行为孤独症谱系障碍紧张症儿童

    手势在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疗效预测中的作用

    叶倩莹刘霖如徐燕婷朱绘霖...
    989-9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从手势的数量、手势的沟通功能和手势的整合能力三个维度,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手势在早期行为干预疗效预测中的作用。方法 2018 年 3 月至 2019 年 3 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招募 24 名ASD儿童,给予其持续 3 个月的早期行为干预,干预前后分别采用半结构化游戏互动范式评估ASD儿童的手势,以及使用适应性行为评定量表第 2 版(ABAS-Ⅱ)和汉语沟通发展量表(CDI)评估ASD儿童的社交能力、适应性行为和言语表达水平。应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手势对ASD儿童疗效的预测作用。结果 与干预前相比,ASD儿童在干预后的ABAS-Ⅱ社会技能(t=-5。850,P<0。001)、概念技能(t=-5。548,P<0。001)、实用技能(Z=-4。045,P<0。001)领域及其总分(t=-6。771,P<0。001)和CDI的总分(Z=-3。263,P=0。001)均升高。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干预前整合眼神手势频率可预测干预前后ABAS-Ⅱ社会技能领域分值的变化值(B=1。565,P<0。001)以及ABAS-Ⅱ总分的变化值(B=7。331,P=0。002);干预前手势总频率可预测干预前后CDI总分的变化值(B=17。089,P=0。003)。结论 ASD儿童手势整合眼神的能力对干预后社交能力的提升和适应性行为的改善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ASD儿童手势数量是干预后表达性言语进步的重要预测指标之一。

    孤独症谱系障碍手势社交能力适应性行为言语疗效预测

    低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家长亲职压力的影响因素

    尹培培邢艺沛季月曾舒婷...
    999-10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低龄孤独者谱系障碍(ASD)儿童家长亲职压力的影响因素,为家庭干预的家长关爱提供个性化指导和支持。方法 招募 2022 年 5 月至 2024 年 2 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住院干预的 302 个低龄ASD儿童家庭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自编社会经济地位量表(SES)、父母本人的亲职压力量表(PSI-SF)和儿童的社交反应量表第 2 版(SRS-2)、适应性行为评定量表第 2 版(ABAS-Ⅱ)幼儿版,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儿童性别、儿童年龄、养育方式、主干预家长的性别、家庭年收入、父亲学历和母亲职业对家长的亲职压力均无影响(P均>0。05);家庭不同儿童数量、母亲学历和父亲职业的家长亲职压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家长的PSI-SF得分与低龄ASD儿童的ABAS-Ⅱ综合得分呈负相关(P<0。01),与SRS-2 总分及各个维度得分呈正相关(P<0。01)。家庭儿童数量和ABAS-Ⅱ综合得分不能预测家长的亲职压力,母亲学历、父亲职业和SRS总分可预测家长的亲职压力,可解释家长亲职压力 26。8%的变异,其中SRS-2 总分效应量为 0。17,对回归方程的贡献最大;在SRS-2 中主要是刻板维度正向预测家长的亲职压力(B=0。709,β=0。213,P<0。05),可解释家长亲职压力21。8%的变异。结论 低龄ASD儿童的社交障碍程度越严重,主要是狭隘兴趣和重复刻板行为越明显,家长的亲职压力越大,提示在推进以父母介导的家庭干预时,不仅要关注儿童社交沟通核心障碍的改善,也要重视父母对儿童狭隘兴趣和重复刻板行为的理解和干预。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亲职压力严重程度行为

    孤独症儿童的干预困境与父母养育成长体验的质性研究

    戴雨珅张利峰冯永申刘劭菲...
    1009-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挖掘孤独症儿童的干预困境与父母的养育成长体验,旨在为制定家庭支持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描述性现象学研究,选取 2023 年 1 至 4 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就诊的 20 名孤独症儿童父母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Colaizzi 7 步法分析资料。结果 孤独症儿童的干预困境共提炼 2 个主题:知识与资源匮乏、家庭内部冲突与分歧。父母养育成长体验共提炼 3 个主题:包容与坚韧的心态、能力的多维提升、家庭成员重构自我与人生价值。结论 孤独症儿童父母经历了干预困境,收获了积极的养育成长体验。支持孤独症儿童,帮助父母积极应对挑战至关重要。

    孤独症成长困境干预父母质性研究

    接纳承诺疗法对7~10岁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社交的干预效果研究

    黄金袁滨赵姗胡茂荣...
    1017-10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接纳承诺疗法(ACT)对 7~10 岁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的心理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 2023年 1 月 1 日—2023 年 12 月 31 日抚州市第三医院收治的 60 名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CT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30 名儿童。对照组采用健康心理宣教,ACT组在健康心理宣教基础上加用ACT,2 组在干预前后使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儿童焦虑障碍自评量表(SCARED)、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接纳行动问卷第 2 版(AAQ-Ⅱ)、认知融合分问卷(CFQ-F)、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和现场评估。结果 干预后,ACT组儿童的ABC、DSRSC、SCARED、AAQ-Ⅱ、CFQ-F得分均低于组内干预前及对照组儿童干预后的得分,而ACT组GSES得分高于组内干预前和对照组的得分(P均<0。05)。对照组儿童的ABC、DSRSC、SCARED、GSES、AAQ-Ⅱ、CFQ-F得分在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CT评分中,ACT组儿童的交往能力得分、语言能力得分及总分均低于ACT干预前得分(P均<0。05)。ACT组儿童的自我效能GSES得分与DSRSC、SCARED得分呈负相关(P均<0。05),AAQ-Ⅱ的经验性回避、认知融合得分与ABC得分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ACT干预可以提高 7~10 岁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的心理韧性,增强处理生活中各种压力的能力,降低经验性回避和认知融合程度,提高社交能力,整体优于常规心理健康宣教。

    接纳承诺疗法阿斯伯格综合征自我效能经验性回避认知融合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症状对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执行功能不同维度的平行中介作用

    薛旖昀欧子欣洪丹萍党彩萍...
    1025-10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执行功能的两个维度——行为管理指数(BRI)和元认知指数(MI)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症状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选择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 5 版(DSM-5)诊断标准的 102 名 6~12 岁 ADHD儿童为研究对象,使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中文版斯诺佩评估量表第 4 版(SNAP-Ⅳ)-父母版、执行功能行为评定量表(BRIEF)-父母版、长处和困难问卷(SDQ)-父母版进行调查,并进行平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 注意缺陷、多动-冲动、BRI、MI及情绪行为问题相互间呈正相关(r=0。409~0。934,P<0。001)。注意缺陷症状正向预测BRI、MI及情绪行为问题(β=1。459、1。114、0。294,均P<0。01),BRI和MI正向预测情绪行为问题(β=0。224、0。080,均P<0。05),即BRI和MI在注意缺陷与情绪行为问题之间起平行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 58。73%。多动-冲动症状正向预测BRI、MI及情绪行为问题(β=1。071、2。057、0。223,均P<0。05),BRI正向预测情绪行为问题(β=0。333,P<0。001),MI对情绪行为问题的预测作用无统计学意义(β=0。026,P>0。05),即BRI在多动-冲动症状与情绪行为问题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 64。72%。结论 ADHD儿童BRI和MI在症状和情绪行为问题间起中介作用。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核心症状执行功能情绪行为问题中介作用

    注意力和情绪调节训练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

    杨乐天洪丹萍党彩萍朱智航...
    1035-1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注意力训练和情绪调节训练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注意力和情绪调节能力的干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双盲研究,招募 59 名ADHD儿童进行团体干预,团体中首尾 2 次为家长访谈,其间有 6 次儿童团体干预,分别设置以注意力训练和情绪调节训练为目标的干预组(分为注意组和情绪组)及积极干预对照组(对照组)。干预前后采用SNAP-Ⅳ量表测评ADHD症状,采用儿童情绪反应与调节问卷等量表测量情绪反应和情绪调节能力,采用马特森社会技能评价量表测量社会技能。结果 在ADHD症状上,3 组儿童的注意缺陷、多动冲动得分均降低(P均<0。05),但仅两干预组的对立违抗得分降低(P<0。05);在情绪反应和情绪调节能力上,3 组儿童的情绪反应得分均降低(P均<0。001),情绪消极/不稳定得分降低(P<0。05),但仅情绪组和对照组在情绪调节能力得分的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社会技能上,3 组儿童的自负得分降低(P均<0。05)。结论 注意力训练和情绪调节训练两种干预方案均可较好改善ADHD儿童症状,提高其情绪调节能力和社会技能;积极干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ADHD症状,但在对立违抗上改善不足;情绪调节训练和积极干预对ADHD儿童情绪失调的改善要优于注意力训练。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情绪调节训练注意力训练心理社会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