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医学
中山大学
新医学

中山大学

陈规划

月刊

0253-9802

xinyixuezazhi@163.com

020-87331647

510089

广州市中山二路74号

新医学/Journal New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新医学》介绍《新医学》创刊于1969年。办刊30多年来,其内容一直以内儿科为主、兼顾各科。读者对象为各级基层医疗单位的临床医师服务。《新医学》以办精品刊物为目标,脚踏实地,求实创新,与时俱进,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长期以来,《新医学》坚持“通过形式多样的栏目,帮助读者掌握医学新信息,提高诊疗水平”的办刊宗旨,将杂志办得独具特色。在众多医学专业期刊中,以突出医学专业知识的继续教育、可读性强而著称。近年来,为了保证《新医学》稿件的质量,编辑部已大幅增加原创论文的比重,如“查房选录”、“临床研究论文”、“临床常见诊疗错误汇编”、“中西医荟萃”、“误诊分析”、“实践荟萃”、“医生手记”等栏目刊登的均是原创论文,其中省级以上基金的稿件比重也在逐年增加。多年来,《新医学》一直被评为全国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2004年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评为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并被确定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同时还是“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新医学》在同行、读者中亦颇得好评,多年来屡次参评均获奖,获奖情况详见表1。表1 《新医学》近年获奖情况一览表获奖类型 获奖名称杂志获奖情况 1997年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1997年、2001年分别获广东省第二届、第三届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1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2005年在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第三届国家期刊奖评比活动入选“百种重点期刊”2007年荣获“广东省科技期刊优秀编辑部”称号作品获奖情况 2003年第三届广东省期刊优秀作品评奖,我刊获优秀作品一等奖2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3篇;获优秀栏目策划一等奖1篇,二等奖1篇,三等奖1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Beclin-1与P62在骨质疏松症中的研究进展

    靳文君郑琳罗珊珊程余婷...
    8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全身性骨量丢失、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骨骼疾病,根本病因在于由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形成与骨吸收动态平衡失调,骨吸收大于骨形成。而自噬对OP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自噬水平的变化是影响骨平衡的关键因素。研究证实,自噬相关分子 Beclin-1、P62 通过不同层面直接调控自噬小体的形成,从而影响OP的发生与发展。该文对Beclin-1、P62 在OP中的表达机制、作用特点及靶向治疗作一概述,为今后OP的防治以及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自噬骨质疏松症P62Beclin-1靶向治疗

    视神经萎缩蛋白1与糖尿病心肌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李向庚高媛孙淑艳
    87-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糖尿病心肌病(DCM)是指单纯由高血糖引起的心肌细胞或心脏微血管损伤及代谢障碍。有研究表明,DCM与线粒体融合异常密切相关。视神经萎缩蛋白 1(Opa1)是线粒体融合的主要蛋白之一。在高血糖环境下,Opa1表达减少,造成线粒体融合障碍,进而引起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障碍、氧化应激、胰岛素抵抗与脂毒性增加、细胞凋亡等,最终导致DCM。上调Opa1 的表达则能使DCM的症状得到改善。该文就Opa1 与DCM的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DCM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视神经萎缩蛋白1线粒体融合糖尿病心肌病心肌细胞发病机制能量代谢障碍氧化应激胰岛素抵抗与脂毒性细胞凋亡

    黏蛋白在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齐梅周悦张梦圆方盛泉...
    9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治疗具有挑战性的反复发作性疾病。长期烧心和(或)反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研究表明,GERD与食管抗反流屏障受损密切相关,黏蛋白(MUC)即为该屏障主要组成成分。该文主要对MUC在GER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作一综述。

    黏蛋白胃食管反流发病机制影响因素

    胆管癌实验模型研究进展

    张雄贺慧华高绪照
    96-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胆管癌是肝脏第二大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典型、恶性程度高、病死率高是其特点,目前全球范围内胆管癌的总体发病率逐年递增,且多数胆管癌患者的预后较差,迫切需要有效的诊断、治疗策略来改变这一现状。肿瘤建模是癌症研究的一大热点,建立胆管癌实验模型有助于深入了解、研究胆管癌的发生、发展、药物治疗效应等,对胆管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胆管癌体外模型3D打印体内模型CRISPR/Cas9基因工程

    巨噬细胞靶向的纳米载药平台治疗RA滑膜炎研究新进展

    胡皖华胥义周白正林王泽宇...
    101-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慢性侵蚀性多关节炎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核心病理改变是关节滑膜的持续炎症和血管翳形成,进而引起关节软骨和骨的破坏。RA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明确且复杂,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已经积累了大量关于RA的治疗证据和经验,但目前尚没有明确的方法可以逆转RA关节组织损伤。纳米载药平台作为一种基于纳米材料的药物递送系统,旨在改善药物分布、增强疗效及减少药物不良反应。该文重点分析RA滑膜炎的发病机制,并探讨巨噬细胞靶向的纳米载药平台在RA的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和潜力。

    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炎巨噬细胞纳米粒子靶向治疗

    美式整脊联合核心肌力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疗效观察

    龙一飞刘阳林阁
    106-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美式整脊联合核心肌力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表法将120 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分为整脊组(40 例)、联合组(39 例)和常规组(41 例)。每组患者均采用短波及超声波的常规治疗,整脊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美式整脊治疗,联合组则增加美式整脊及核心肌力训练。比较 3 组患者治疗前后数字评定量表(NRS)、Oswestry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腰痛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评分及棘突双侧温差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结束后,联合组患者的NRS、ODI和RMDQ评分及温差结果均较治疗前改善,分别为(2。06±0。63)分、(13。00±3。53)分、(6。25±1。20)分,且效果优于整脊组的(2。44±0。84)分、(17。11±4。41)分、(9。42±2。49)分与常规组的(4。03±0。82)分、(21。31±5。68)分、(11。09±2。78)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美式整脊联合核心肌力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进行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美式整脊核心肌力训练疼痛

    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前驱感染与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的关系

    王子豪宋进胡铭张国荣...
    112-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前驱感染阳性的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以及蛋白水平差异,探讨前驱感染与GBS患者脑脊液蛋白升高的关系。方法 收集 198 例GBS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脑脊液分析结果,使用ELISA对患者血清进行 14 种感染性病原体血清学检测,分析不同前驱感染的GBS患者中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的比例及蛋白水平的差异。结果 55。1%(109/198)的GBS患者感染性病原体血清学阳性,主要为空肠弯曲菌23。7%(47/198)、甲型流感病毒 20。7%(41/198)、乙型流感病毒 15。2%(30/198),其中 18。7%(37/198)的患者 2 种或以上病原体血清学阳性。73。7%(146/198)的患者存在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在单一病原体血清学阳性患者中,空肠弯曲菌感染阳性患者的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为83。3%(25/30),甲型流感病毒感染阳性患者为100%(18/18),乙型流感病毒感染阳性患者为 6/7,甲型肝炎病毒感染阳性患者为 4/5,登革热病毒感染阳性患者为 4/5,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患者为 4/4;EB病毒感染阳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阳性、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阳性患者各 1 例,均出现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2 种或以上病原体感染的患者中 62。2%(23/37)出现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无前驱感染者中 66。3%(59/89)出现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在无前驱感染以及有不同类型前驱感染患者中的总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7),但脑脊液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BS患者中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与前驱感染的类型有关,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感染患者发生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的比例最高。

    吉兰-巴雷综合征前驱感染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术前预后营养指数对大面积烧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刘延新陈华夏
    117-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术前预后营养指数(PNI)对大面积烧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 56 例大面积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依据临床结局将其分为存活组(n = 37)与死亡组(n = 19);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及术前 1 d的相关实验室指标,使用公式计算PNI。PNI=血清白蛋白(g/L)+5×淋巴细胞(×109/L)。比较 2组临床资料是否存在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术前PNI对大面积烧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以术前PNI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高PNI组和低PNI组,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预测 2 组患者术后 90 d的存活率。结果 纳入研究的 56 例大面积烧伤患者中,术后90 d内死亡的患者为 19 例(33。93%)。死亡组和存活组烧伤面积、淋巴细胞及术前PN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死亡组的烧伤面积较大,淋巴细胞及术前PNI较低;2 组年龄、性别、CRP、白细胞、肌酐、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白蛋白水平及有无呼吸道损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面积烧伤患者的烧伤面积、淋巴细胞及术前PNI是影响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大面积烧伤患者的烧伤面积及术前PNI是影响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PNI预测大面积烧伤患者死亡的最佳截断值为 34。45。PNI≤34。45 大面积烧伤患者的 90 d生存率明显低于PNI>34。45 患者。结论 术前PNI与大面积烧伤患者术后 90 d病死率相关。低PNI患者术后 90 d生存率低于高PNI患者。识别大面积烧伤患者术前PNI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可为选择最佳手术时机提供参考,以促进创面愈合、降低烧伤患者手术后的病死率。

    烧伤预后营养指数大面积烧伤病死率营养

    Hp感染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胃肠激素和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的关系

    王瑞雪张峰张强
    12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胃肠激素、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的关系。方法 将初诊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145 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行胃肠镜检查无异常人群 140 名作为对照组。2 组均采用 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检测Hp感染情况,并检测胃肠激素[P物质(SP)、内皮素(ET)、血管活性肠肽(VIP)]和单胺类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水平。比较研究组中活动期和缓解期患者血清胃肠激素、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另比较Hp阳性和阴性患者血清胃肠激素、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溃疡性结肠炎患者Hp感染与胃肠激素和单胺类神经递质相关指标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Hp感染率和VI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SP、ET、NE、5-H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活动期组患者Hp感染率和VIP水平低于缓解期组(P<0。05),SP、ET、NE、5-HT水平均高于缓解期组患者(P均<0。05)。研究组中Hp阳性患者SP、ET、NE、5-HT水平均低于Hp阴性患者(P均<0。05),VIP水平高于Hp阴性患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P、ET、NE、5-HT水平升高均是溃疡性结肠炎患者Hp感染的保护因素(P均<0。05),VIP水平升高则是危险因素(P<0。05)。结论 在溃疡性结肠炎中,Hp感染和未感染患者胃肠激素与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存在差异,Hp感染可能与患者胃肠激素和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变化具有相关性。

    幽门螺杆菌感染溃疡性结肠炎P物质内皮素血管活性肠肽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

    高血压、血糖及血脂代谢异常与痛风发作部位和发作次数的关系分析

    李淑伟朱永卢雪玲
    127-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高血压、血糖及脂代谢异常与痛风发作部位和发作次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 84 例痛风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BMI、合并疾病、发作部位、发作次数等,比较不同发作部位临床指标间的差异,以及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者在不同时间点间发作次数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年龄、BMI与发作次数间的关系。结果 84 例痛风患者中,男 82 例、女 2 例。年龄(37。95±10。16)岁,身高 170(165,175)cm,体质量 76(70,83)kg,BMI 26。5(24。6,29。3)kg/m2;合并糖尿病 7 例(8%)、高血压 18例(21%)、高脂血症 16 例(19%)。患者发病部位以下肢为主,其中跖趾关节(38。10%)与踝关节(35。71%)最为多见,合并高血压、血糖及脂代谢异常与痛风发作部位无关(P均>0。05)。合并高血压的痛风患者在 1 个月、6 个月、1 年内的发作次数均多于未合并高血压的痛风患者(P均<0。05),且合并高血压的痛风患者发作次数随时间增加而增多(任意两个相邻时间点间比较P均<0。05/6)。痛风患者的BMI与总体 1 年内累计的发作次数呈正相关(rs=0。28,P<0。05)。结论 合并高血压的痛风患者发作次数多于无合并高血压的痛风患者,且发作次数随时间增加而增多,应积极控制痛风患者的血压及BMI,进而减少其发作次数。

    痛风发作部位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