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医学
中山大学
新医学

中山大学

陈规划

月刊

0253-9802

xinyixuezazhi@163.com

020-87331647

510089

广州市中山二路74号

新医学/Journal New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新医学》介绍《新医学》创刊于1969年。办刊30多年来,其内容一直以内儿科为主、兼顾各科。读者对象为各级基层医疗单位的临床医师服务。《新医学》以办精品刊物为目标,脚踏实地,求实创新,与时俱进,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长期以来,《新医学》坚持“通过形式多样的栏目,帮助读者掌握医学新信息,提高诊疗水平”的办刊宗旨,将杂志办得独具特色。在众多医学专业期刊中,以突出医学专业知识的继续教育、可读性强而著称。近年来,为了保证《新医学》稿件的质量,编辑部已大幅增加原创论文的比重,如“查房选录”、“临床研究论文”、“临床常见诊疗错误汇编”、“中西医荟萃”、“误诊分析”、“实践荟萃”、“医生手记”等栏目刊登的均是原创论文,其中省级以上基金的稿件比重也在逐年增加。多年来,《新医学》一直被评为全国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2004年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评为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并被确定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同时还是“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新医学》在同行、读者中亦颇得好评,多年来屡次参评均获奖,获奖情况详见表1。表1 《新医学》近年获奖情况一览表获奖类型 获奖名称杂志获奖情况 1997年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1997年、2001年分别获广东省第二届、第三届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1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2005年在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第三届国家期刊奖评比活动入选“百种重点期刊”2007年荣获“广东省科技期刊优秀编辑部”称号作品获奖情况 2003年第三届广东省期刊优秀作品评奖,我刊获优秀作品一等奖2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3篇;获优秀栏目策划一等奖1篇,二等奖1篇,三等奖1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免疫监控指导治疗脐血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吴正宙詹丽萍阙丽萍吴晓君...
    208-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以皮疹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在免疫监控指导下的精准诊疗效果。方法 回顾 1 例因高危急性髓系白血病接受非血缘脐血移植、其后出现顽固性皮疹的患儿的临床资料及诊治过程,以"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重建"和"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中英文为检索词,对以下数据库的相关论文进行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收集检索到的病例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该例 1 岁 9 月龄女性患儿成功获得造血重建,移植后 22 d患儿头部、后颈部出现密集红色丘疹(面积约 19%)、瘙痒明显,口服他克莫司、外用激素类药物后皮疹无好转(面积>90%),此时监测CD3+细胞、CD8+细胞、CD3+CD69+细胞、CD3+HLA-DR+细胞比例明显升高,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下降。免疫指标支持T淋巴细胞活化,考虑Ⅱ度aGVHD(皮肤 3级),遂予加强免疫抑制治疗方案。期间患儿皮疹有消退,但仍反复,并伴皮肤明显脱屑,复查CD3+细胞、CD8+细胞、CD3+HLA-DR+细胞比例仍偏高,遂再次调整治疗方案、加强抗排斥,患儿皮肤aGVHD好转。定期监测原发病完全缓解、植入比例 100%、免疫重建稳定,随访至移植后 32 个月,患儿无病存活。检索到相关文献 9 篇,均论证了早期CD3+细胞、CD8+细胞、活化T淋巴细胞比例升高以及Treg下调与aGVHD发生相关。结论 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免疫状态进行动态监测,有利于评估其免疫重建情况及疾病状态(如aGVHD),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使患者获得良好预后。

    造血干细胞移植脐血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免疫监控免疫重建

    TRPM2离子通道在颞叶癫痫相关神经炎症中的作用研究

    王星辰刘瑞寒肖翔宇夏敏...
    214-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中的瞬时受体电位M2 型(TRPM2)离子通道在颞叶癫痫(TLE)相关神经炎症中的作用。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癫痫组,癫痫组采用氯化锂-毛果芸香碱(匹罗卡品)制作癫痫模型,对照组给予等剂量的生理盐水代替,根据造模后观察的时间将TLE大鼠随机分为 7 个亚组(n = 5):急性期(3 h组、6 h组、1 d组、2 d组)、潜伏期(14 d组)、慢性期(30 d组、90 d组)。检测TRPM2 在不同亚组TLE大鼠海马中的表达及TRPM2 在大鼠海马中的细胞定位情况。采用过氧化氢(H2O2)诱导小胶质细胞BV2 及星形胶质细胞C8 细胞系,检测细胞释放IL-1β、IL-6 和TNF-α的水平,检测H2O2 诱导的BV2 及C8 细胞中TRPM2、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ARP-1)、糖原合成酶激酶 3β(GSK-3β)、磷酸化核因子κB p65 蛋白(p-NF-κB p65)的表达变化,同时检测H2O2 诱导BV2 细胞中钙调神经磷酸酶(CaN)的活性变化。结果 急性期TLE大鼠海马中的TRPM2 表达升高(P<0。05)。H2O2 诱导的BV2 及C8 细胞中TRPM2 的表达升高、炎症因子释放增加(P均<0。05),H2O2 可促进BV2 细胞中PARP-1、p-NF-κB p65 的表达并提高CaN、GSK-3β的活性(P均<0。05)。结论 氧化应激可促进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TRPM2 及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癫痫反复发作引起的氧化应激可能在小胶质细胞中通过TRPM2/CaN/p-NF-κB p65 通路介导TLE相关神经炎症的发生。

    TRPM2颞叶癫痫神经炎症小胶质细胞

    KRT23激活AKT信号通路促进肝癌细胞增殖

    梁杏花刘佛球颜蓉胡娟...
    222-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角蛋白 23(KRT23)高表达促进细胞增殖对肝癌的影响。方法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KRT23 在肝癌中的表达,过表达及抑制KRT23 后采用噻唑兰(MTT)、克隆形成实验分析KRT23 对肝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软件预测,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及蛋白免疫印迹法实验分析KRT23 与AKT 信号通路的调节关系。结果 肝癌中KRT23 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织。MTT、克隆形成实验显示KRT23 过表达后促进细胞增殖,而下调KRT23 后抑制细胞增殖;通过基因富集分析(GSEA),qPCR及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发现KRT23 可激活AKT信号通路进而促进细胞增殖,同时在过表达KRT23 细胞中抑制AKT信号通路后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下调。结论 KRT23 调控AKT信号通路影响肝癌细胞增殖,提示KRT23 在肝癌的恶性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肝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KRT23AKT信号通路肝癌增殖

    血栓弹力图对COPD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

    谭华侨宾冬梅周杰良邵超华...
    227-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血栓弹力图(TEG)参数对COPD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 35 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COPD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的 35 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COPD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入院后24 h内的TEG参数,包括凝血反应时间R值、血液凝固时间K值、凝固角α角及最大血块强度MA值、血常规、血气分析及基本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及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EG各项参数对COPD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结果 R值、K值、α角与COPD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关(P均<0。05),R值的曲线下面积(AUC)为 0。787(95%CI 0。679~0。895),K值的AUC为 0。758(95%CI 0。646~0。870),α角的AUC为 0。689(95%CI 0。565~0。812),MA值的AUC为 0。660(95%CI 0。533~0。787);4 组数值联合预测COPD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灵敏度及特异度更高(AUC=0。882,95%CI 0。796~0。969,P<0。001),截断值为 0。436,灵敏度为 94%,特异度为 80%。结论 TEG中R值、K值及α角是COPD患者下肢深静脉形成的预测因素,R值、K值及α角均能良好预测COPD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且R值、K值、α角和MA四者联合预测灵敏度及特异度更高。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下肢深静脉血栓血栓弹力图Logistic回归分析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

    耳硬化症患者镫骨底板开窗+人工镫骨植入术后耳鸣疗效及影响因素

    田家旺李永奇
    233-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耳硬化症患者镫骨底板开窗+人工镫骨植入术后耳鸣改变情况和术后耳鸣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行镫骨底板开窗+人工镫骨植入术的耳硬化症伴耳鸣症状的 54 例患者(65 耳)的术前及术后 1 个月、术后 6 个月听力检查结果,包括术前耳鸣残疾量表(THI)、术后 1 个月、术后 6 个月THI和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S)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低频(<1 kHz)耳鸣共 31 耳(47。7%),中频(1~4 kHz)14 耳(21。5%),高频(≥4 kHz)20 耳(30。8%)。术后 1 个月 48 耳(73。8%)耳鸣改善(耳鸣完全消失及耳鸣减轻),16 耳(24。6%)耳鸣无变化,1 耳(1。5%)耳鸣较术前加重;术后 6 个月 50 耳(76。9%)耳鸣改善,13 耳(20。0%)耳鸣无变化,1 耳(1。5%)耳鸣较术前加重。低频耳鸣、中频耳鸣组的术后耳鸣改善效果较高频耳鸣组更好(P<0。001 和P = 0。013)。术后 1 个月主观耳鸣变化情况如气导、骨导阈值变化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但气骨导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耳硬化症患者行镫骨底板开窗+人工镫骨植入术不仅可以明显改善听力水平,同时也能较好地改善大多数患者的耳鸣症状,术前低、中频耳鸣患者较高频耳鸣患者耳鸣改善更明显。

    耳硬化症耳鸣治疗效果镫骨开窗术

    艾滋病合并伤寒沙门菌硬膜下脓肿一例

    李翔杞敏付旭文李海雯...
    238-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硬膜下脓肿是指硬脑膜与蛛网膜下腔之间的脓肿,常由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伤寒沙门菌引起的硬膜下脓肿罕见。该文报道了一例艾滋病患者,表现为发热、头痛的硬膜下脓肿,血培养、脑脊液高通量测序(NGS)均提示伤寒沙门菌感染,予基于药物敏感试验的敏感抗生素治疗结合外科引流的方法而治愈,引流物培养出伤寒沙门菌。术后 4 个月随访,患者症状消失,影像学无异常。该文提示,伤寒沙门菌引起的颅内感染罕见,可见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血培养、脓液培养和NGS对于鉴别该病原体感染有重要的价值,确诊后选用敏感抗生素结合外科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伤寒沙门菌硬膜下脓肿影像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