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吴永平

月刊

2096-3882

xzmcxb@xzmc.edu.cn

0516-85748483

221002

徐州市淮海西路84号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Journal Acta Academiae Medicinae Xuzhou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医药卫生类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医学基础研究、临床实验研究、预防医学和全科医学方面的论著、综述,也刊登临床方法学、经验介绍方面的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丹参酮ⅡA抑制内皮细胞焦亡减轻糖尿病大鼠肾损伤

    张珂嘉周子铉高坤孙斯凡...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Tan ⅡA)对大鼠糖尿病肾脏疾病(DKD)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注射液(STZ)复制大鼠DKD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对照组、模型组、Tan ⅡA组、缬沙坦组.实验过程中动态检测各组大鼠的体重、血糖变化,收集血、尿标本检测生化指标;收集肾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过碘酸雪夫染色(PAS)、透射电镜以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Tan ⅡA可增加DKD大鼠体重(P<0.01),降低血尿素氮(BUN)、24 h尿蛋白和血清肌酐(Scr)水平(P<0.05),而用药各组空腹血糖(FB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an ⅡA组肾组织HE染色后肾小管损伤分级、PAS阳性的肾小球系膜区统计均较DKD组减轻(P<0.05).Tan ⅡA改善DKD大鼠的氧化应激与细胞焦亡:透射电镜观察到Tan ⅡA组和缬沙坦组大鼠肾小球微血管内皮细胞(RGMEC)的细胞膜损伤明显减轻;Tan ⅡA组和缬沙坦组的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xnip)、含NLR家族Pyrin域蛋白3(Nlrp3)表达减少(P<0.01).结论 丹参酮 ⅡA可以通过调节Txnip/Nlrp3 炎症小体,抑制大鼠肾小球微血管内皮细胞焦亡,从而延缓DKD的进展.

    糖尿病肾脏疾病丹参酮ⅡANlrp3炎症小体氧化应激细胞焦亡

    内质网应激在缺氧诱导子痫前期胎盘滋养细胞模型中调控凋亡的作用及机制

    冒丽静诸静袁园刘海云...
    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内质网应激(ERS)在体外缺氧诱导子痫前期(PE)滋养细胞模型中调控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收集PE胎盘和健康胎盘,检测细胞凋亡率及ERS标志基因:葡萄糖调节蛋白 78(GRP78)、ERS凋亡基因C/EBP同源蛋白(CHOP)、磷酸化JNK(p-JNK)、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2(Cleaved caspase-12)的表达水平.培养胎盘滋养细胞HTR8/SVneo,采用低氧(1%O2)处理 24 h诱导PE细胞模型,采用ERS激动剂处理细胞,在PE细胞模型诱导过程中转染CHOP siRNA或给予JNK拮抗剂、Caspase-12 抑制剂,检测细胞增殖水平(D值)、凋亡率及GRP78、CHOP、p-JNK、Cleaved caspase-12 的表达水平.结果 PE胎盘细胞凋亡率及GRP78、CHOP、p-JNK、Cleaved caspase-12 的表达水平高于健康胎盘(P<0.05),且细胞凋亡率与 GRP78、CHOP、p-JNK、Cleaved caspase-12 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E组及ERS激动剂组细胞的D值低于对照组,凋亡率及GRP78、CHOP、p-JNK、Cleaved caspase-12 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缺氧诱导PE模型过程中转染CHOP siRNA降低CHOP表达,给予JNK拮抗剂降低p-JNK表达,给予Caspase-12 抑制剂降低Cleaved caspase-12 表达后,细胞D值升高,凋亡率及GRP78 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 缺氧诱导PE滋养细胞模型中ERS,通过CHOP、JNK和Caspase-12 介导细胞凋亡.

    子痫前期内质网应激胎盘滋养细胞凋亡

    抗病毒联合抗结核治疗HBV-DNA阳性初治肺结核的疗效及肝功能、IFN-γ、SSS评分相关性分析

    顾冬梅张偲田贞
    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抗病毒联合抗结核治疗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阳性初治肺结核的疗效并分析患者干扰素-γ(IFN-γ)、半定量积分系统(SSS)评分与肝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 2022 年 3 月—2023 年3 月南通大学附属如皋医院收治的 120 例HBV-DNA阳性初治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2组,各 60 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抗结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抗病毒治疗.患者均治疗 6 个月,比较 2组临床疗效(病灶吸收、痰菌转阴、HBV-DNA转阴情况);治疗前、治疗后肝功能、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2 组不同时点(治疗前、治疗 1、3、6 个月)IFN-γ、HBV-DNA、SSS评分水平;采用双变量相关性Pearson分析肝功能、IFN-γ、S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病灶吸收、痰菌转阴、HBV-DNA转阴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高于治疗前,白细胞介素-2(IL-2)、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 1、3、6 个月时IFN-γ水平高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2 组时点、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1、3、6 个月时观察组HBV-DNA水平相较于治疗前逐步降低,而对照组HBV-DNA水平相较于治疗前升高,观察组低于对照组,2 组时点、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1、3、6 个月时SSS评分高于治疗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2 组时点、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变量相关性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IFN-γ水平与HBV-DNA阳性初治肺结核患者ALT、AST、TBiL、SSS评分呈正相关(r>0,P<0.05);2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DNA阳性初治肺结核经抗病毒联合抗结核治疗能够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机体炎症及HBV-DNA水平,避免肝脏损伤,稳定肝功能,且不会增加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

    肺结核乙肝病毒抗病毒抗结核肝功能干扰素-γ半定量积分系统评分

    24h pH-阻抗监测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治疗反应性的预测价值

    董培雯王琼孙恺蒂刘丽...
    1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 24 h pH-阻抗监测对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患者治疗反应性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 2020 年 12 月—2022 年 11 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 286 例具有典型反流症状的GER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治疗,2 个月后根据治疗效果,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对比 2 组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高分辨率测压结果、24 h pH-阻抗监测结果、症状及量表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治疗反应影响因素,构建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分析其预测价值.结果 治疗 2 个月后,有效组纳入 184 例,无效组纳入 102 例.有效组治疗前食管下括约肌(low e-sophageal sphincter,LES)长度以及LES静息压均低于无效组(P<0.10),远端潜伏期(distal latency,DL)及远端收缩积分(distal contractile integral,DCI)均高于无效组(P<0.10),有效组患者治疗前的酸暴露时间(acid exposure time,AET)≥6%、总反流发作次数、DeMeester评分均低于无效组(P<0.10);有效组反流后吞咽诱发的蠕动波(post-reflux swallow-induced peristaltic wave,PSPW)指数≥61%比例、平均夜间基线阻抗(mean nocturnal baseline impedance,MNBI)值≥2 292 Ω 比例高于无效组(P<0.10).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ES 静息压(OR= 0.738)、DL(OR=3.643)、DCI(OR=1.124)及 24 h pH-阻抗监测综合预测(OR=1.940)水平均可影响GERD治疗反应性(P<0.10).ROC曲线分析显示,24 h pH-阻抗监测的综合预测水平(AUC=0.969,特异度=90.2%,敏感度=91.3%)高于其他影响因素.结论 24 h pH-阻抗监测的相关参数可高度预测典型的GERD患者对采用PPI后的治疗反应.

    胃食管反流病质子泵抑制剂24hpH-阻抗监测预测价值治疗效果

    术前系统性炎症反应指数-预后营养指数评分对结肠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

    任莹蒋文婷刘苏雅高超...
    2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系统性炎症反应指数(SII)-预后营养指数(PNI)评分对结肠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 2015 年 1 月—2016 年 12 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 144 例结肠癌根治术后患者,收集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SII和PNI的最佳截断值,并根据截断值将SII-PIN评分赋值对患者进行分组,分析不同分组与结肠癌根治术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SII与PNI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695、0.754,最佳截断值分别为 658、48.95.根据最佳截断值,SII-PNI评分分组为:SII<658 且PNI>48.95 为 0 分(61 例);SII≥658 或PNI≤48.95 为 1 分(41 例);SII≥658 且 PNI≤48.95 为 2 分(42 例).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程度、TNM分期及SII-PNI评分是影响结肠癌患者无病生存期(D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肿瘤的分化程度、TNM分期及SII-PNI评分 2 分是影响结肠癌患者总生存期(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生存曲线显示,SII-PNI评分 0 分组的生存率显著高于1 分组和 2 分组(P<0.05).结论 术前SII-PNI评分是影响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用于结肠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评估,评分越高,预后越差.

    结肠癌系统性炎症反应指数-预后营养指数评分预后根治术危险因素

    血浆ET-1、D-D、sVCAM-1、ICAM-1水平预测突发性耳聋患者预后的价值

    谢书华杨竹梅刘慧茹董晶...
    3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浆内皮素-1(ET-1)、D-二聚体(D-D)、血浆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在预测突发性耳聋患者预后方面的价值.方法 选取 2020 年 6 月—2022 年 6 月上海市杨浦区控江医院收治的老年突发性耳聋患者 130 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检查的健康体检者 120 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量 2 组患者血浆ET-1、D-D、sVCAM-1、ICAM-1 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浆ET-1、D-D、sVCAM-1、ICAM-1 水平预测突发性耳聋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 观察组血浆ET-1、D-D、sVCAM-1、ICAM-1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频突发性耳聋相比,低频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浆ET-1、D-D、sVCAM-1、ICAM-1 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突发性耳聋患者听力损失的加重,血浆ET-1、D-D、sVCAM-1、ICAM-1 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有效组相比,治疗无效组血浆ET-1、D-D、sVCAM-1、ICAM-1 水平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ET-1、D-D、sVCAM-1 和ICAM-1 联合应用时预测治疗有效的灵敏度、特异度高于单一指标预测(P<0.05).结论 血浆ET-1、D-D、sVCAM-1、ICAM-1 水平升高与突发性耳聋的发生及预后有一定的关系.上述治疗联合检测将有助于临床更好地评价突发性耳聋患者的预后.

    内皮素-1D-二聚体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细胞间黏附因子-1突发性耳聋预后

    血清Nrf2、Keap1水平变化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间关系

    范存莉徐维诚陈玮翁月胜...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单核细胞核因子E2 相关因子(Nrf2)、Kelch样ECH关联蛋白 1(Keap1)水平变化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分期间关系.方法 选取 2020 年 4 月—2023 年 2 月如皋市中医院DR患者 147 例作为观察组,并根据DR分期分为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另选取同期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患者49 例作为对照Ⅰ组,健康体检者49 例作为对照Ⅱ组.对比3 组及观察组不同DR分期患者血清Nrf2、Keap1 水平,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血清Nrf2、Keap1 水平与DR分期间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Nrf2、Keap1 水平对DR分期的影响;限制性立方样条图分析血清Nrf2、Keap1 水平与DR分期的剂量-效应关系.结果 观察组血清Nrf2 水平低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Keap1 水平高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对照Ⅰ组血清Nrf2 水平低于对照Ⅱ组,Keap1 水平高于对照Ⅱ组(P<0.05);随DR分期增加,血清Nrf2 水平呈降低趋势,血清Keap1 水平呈升高趋势(P<0.05);血清Nrf2 水平与DR分期呈负相关(r=-0.806,P<0.001),血清Keap1 水平与DR分期呈正相关(r=0.854,P<0.00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糖尿病发病年龄、总胆固醇对DR分期无显著影响(P>0.05),血清Nrf2 水平是DR分期的独立保护因素,高脂血症、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Keap1 水平是DR分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限制性立方样条图分析显示,血清Nrf2(χ2= 11.800,P<0.001)、Keap1(χ2=8.401,P=0.015)水平与DR分期间存在非线性关系,控制其他病变为固定变量,血清Nrf2 水平<1.70 μg/L、血清Keap1 水平>3.00 μg/L时,PDR风险显著增加.结论 血清Nrf2、Keap1 水平变化与DR分期关系密切,血清Nrf2 水平<1.70 μg/L、血清Keap1 水平>3.00 μg/L时提示DR进展至PDR的风险显著增加.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单核细胞核因子E2相关因子Kelch样ECH关联蛋白1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限制性立方样条图

    新生儿序贯器官衰竭评分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晚发败血症死亡的预测价值

    崔铭玲冯宗太杨祖铭张霞...
    4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新生儿序贯器官衰竭评分(nSOFA)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晚发败血症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病例对照性研究.收集 2018-2021 年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苏州市立医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住院的首次患有晚发败血症的 95 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确诊感染时及感染 6 h后的nSOFA评分,上述患者以持续使用抗生素后发生的临床结局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nSOFA评分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晚发败血症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 感染后 6 h晚发败血症死亡组nSOFA与存活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确诊感染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后 6 h nSOFA评分预测模型ROC的AUC=0.873(95%CI 0.729~1.00,P=0.000),而确诊感染时AUC=0.541(95%CI 0.32~0.77,P=0.69).感染后6 h nSOFA评分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687,最佳截断值为6.5 分.结论 确诊败血症后6 h nSOFA能较好地预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死亡风险.监测nSOFA对改善新生儿脓毒症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极低出生体重儿序贯器官衰竭评分晚发败血症死亡预测价值

    EASIX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预后价值评估:一项淮海淋巴瘤协作组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李大珊邓玲葛洪峰朱俊峰...
    4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内皮活化和应激指数(EASIX)对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取 2008 年 8 月—2022 年 3 月在淮海淋巴瘤协作组中 6 家医疗中心诊断为DLBCL的 580 例患者,收集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基于MaxStat统计量确定EASIX的最佳截断值.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影响DLBCL患者生存结局的变量.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580 例患者中男性 294 例(50.7%),中位年龄(60.32±13.36)岁,总体 5 年OS率为 56.4%.基于MaxStat统计量计算出EASIX的最佳截断值为 1.17.多因素分析显示EASIX、年龄、血红蛋白、中枢累及、Ann Arbor分期是DLBCL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亚组分析结果表明,EASIX可以对BCL-2-和BCL-2+组、BCL-6-和BCL-6+组、GCB和非GCB组、ECOG PS评分<2 分和≥2 分组、Ann Arbor Ⅰ/Ⅱ期和Ⅲ/Ⅳ期、IPI评分LR/LIR和HIR/HR组以及NCCN-IPI评分LR/LIR和HIR/HR组的患者进行预后再分层.结论 高EASIX(>1.17)与初诊DLBCL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且EASIX能对不同亚组的患者进行准确的预后分层.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EASIX预后初诊多中心回顾性

    血红蛋白水平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预后评估价值

    陈玺丞葛洪峰王玲史玉叶...
    5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红蛋白(HGB)水平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预后判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 2013 年 3 月—2022 年 7 月淮海淋巴瘤协作组中 6 家医疗中心总计 848 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基于最大选择秩统计量(Maxstat)确定血红蛋白的最佳截断值,根据截断值将患者分为 2 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将 2 组患者进行 1 ∶ 1 最邻近匹配;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Kaplan-Meier用于绘制生存曲线,组间比较采用 Log-rank 检验.结果 患者的中位年龄为 61 岁(15~91 岁),男性患者占比50.8%,5 年生存率为 64.8%.血红蛋白的最佳截断值为 110 g/L,据此截断值将患者分为 2 组(HGB<110 g/L组和HGB≥110 g/L组).经PSM分析后,2 组间除了白蛋白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变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血红蛋白水平、年龄、中枢受累和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表达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此外,在 BCL-2+组、BCL-6-组、CD5+组、非生发中心B细胞起源(Non-GCB)组、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力状况(ECOG PS)评分<2 组和国际综合癌症网络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中高危组中,低血红蛋白水平的患者预后较差.结论 低血红蛋白水平是DLBCL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血红蛋白预后多中心研究倾向性评分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