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吴永平

月刊

2096-3882

xzmcxb@xzmc.edu.cn

0516-85748483

221002

徐州市淮海西路84号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Journal Acta Academiae Medicinae Xuzhou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医药卫生类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医学基础研究、临床实验研究、预防医学和全科医学方面的论著、综述,也刊登临床方法学、经验介绍方面的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脊索瘤分子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王斌张亚中汤中建朱哲希...
    781-7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脊索瘤作为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原发恶性肿瘤,起源于胚胎残余脊索组织,复发率高,预后差.目前相关研究已经发现包括Brachyury基因等多个分子及信号通路参与脊索瘤的发生发展,但其病因仍不明确.由于脊索瘤转移率高且对周围组织侵袭性较强,其治疗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研究脊索瘤发生发展的关键分子及信号通路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脊索瘤的发病机制,也为改善脊索瘤治疗现状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从脊索瘤的分子信号学、临床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对脊索瘤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

    脊索瘤骨肿瘤分子生物学信号通路治疗手术

    围术期应用瑞马唑仑和丙泊酚对髋部骨折衰弱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

    周美艳张雨涵戚钰崔玉沛...
    787-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围术期应用瑞马唑仑和丙泊酚对髋部骨折衰弱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 年10 月—2024 年1 月拟在全麻下行髋部骨折手术患者210 例,年龄≥60 岁,性别不限,体重指数(BMI)18~25 kg/m2,简易衰弱问卷量表评分 3~5 分.采用网络随机化法分为丙泊酚组和瑞马唑仑组,各 105 例.麻醉诱导:瑞马唑仑组静脉注射瑞马唑仑0.15~0.35 mg/kg,丙泊酚组静脉注射丙泊酚1.0~2.5 mg/kg.麻醉维持:瑞马唑仑组静脉输注瑞马唑仑 0.3~1.0 mg·kg-1·h-1,丙泊酚组静脉输注丙泊酚 4~12 mg·kg-1·h-1.记录麻醉诱导意识消失时间、注射痛发生情况,术中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情况,术后呼吸抑制、恶心呕吐、谵妄发生情况及拔管时间.检测术前、手术结束即刻和术后 1 d外周血炎症因子水平.结果 与丙泊酚组比较,瑞马唑仑组患者术后3 d谵妄发生率降低(P<0.05),但2组术后谵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瑞马唑仑组术后1 d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显著降低,麻醉诱导期注射痛、术中低血压、心动过缓、术后谵妄发生率降低,麻醉诱导意识消失时间延长(P<0.05);2组术后拔管时间及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丙泊酚比较,围术期应用瑞马唑仑可降低髋部骨折衰弱老年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

    瑞马唑仑丙泊酚髋部骨折术后谵妄衰弱老年

    氯胺酮及其右旋异构体改善围术期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

    马育蕾范美含任奥林王敏...
    791-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围术期睡眠障碍可表现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睡眠总时间不足、夜间觉醒增加、昼夜节律紊乱等,对疾病的预后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亟需寻找更优化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氯胺酮及其右旋异构体(艾司氯胺酮)作为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在抗抑郁、镇静、镇痛方面的作用已被广泛熟知.近年来,其对睡眠周期及昼夜节律的调节作用也被证实,氯胺酮显著改善睡眠质量可能与抗抑郁、抗炎镇痛及对生物钟基因的调控等作用相关.

    氯胺酮艾司氯胺酮围术期睡眠障碍慢波睡眠昼夜节律

    肠道菌群代谢物DAT通过KLF4影响巨噬细胞IL-6产生

    孙紫杭鞠艺朵徐若昕陆诗雨...
    796-7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肠道菌群代谢产物脱氨基酪氨酸(DAT)对巨噬细胞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以及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 用脂多糖刺激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MDM),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DAT对BMDM IL-6、Krüppel样因子 4(KLF4)和P300/CBP相关因子(PCAF)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通过siRNA降低BMDM KLF4 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siRNA敲低KLF4 效率,通过q-PCR和ELISA检测IL-6、KLF4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DAT可明显降低脂多糖刺激的BMDM上清液中IL-6 的表达(P<0.05),促进细胞KLF4 和PCAF基因转录;在敲低KLF4 的BMDM中,DAT降低IL-6 的作用被逆转.结论 在脂多糖刺激的BMDM中,DAT通过上调KLF4 减少IL-6 的生成.

    脱氨基酪氨酸Krüppel样因子4白细胞介素-6骨髓来源巨噬细胞肠道菌群炎症反应

    LINC01614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功能

    邹昌文周恒毅朱思超宋虎...
    800-8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LINC01614 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功能.方法 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进行结直肠癌中LINC01614 的表达水平分析,并探究其与患者生存预后以及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通过基因本体(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GSEA)探究LINC01614 的在结直肠癌中的功能和参与的调控通路.通过CCK-8 增殖实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进一步探究LINC01614 下调后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实验和qRT-PCR实验研究结直肠癌中LINC01614 与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MT)的关系.结果 相比于癌旁组织,LINC01614 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并且 LINC01614 高表达患者生存率显著低于低表达患者(P<0.05).LINC01614 与结直肠癌患者TNM分期、T分期、N分期相关(P<0.05).LINC01614 可能通过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MT)和Kirsten大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KRAS)信号通路来促进癌症的恶性进展.下调LINC01614 后,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都明显降低.下调 LINC01614 的表达后,E-cadherin 的表达上调,N-cadherin、Vimentin和Snail的表达均下调.结论 LINC01614 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且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LINC01614 可以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这可能是通过影响转录因子Snail的活性来调节EMT导致的.

    结直肠癌LINC01614增殖迁移侵袭

    术前血清学联合影像学检查对孤立性小肝癌微血管侵犯的预测价值

    朱吉航金宇曹宽张斌...
    808-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术前血清学指标及影像学检查分析孤立性小肝癌微血管侵犯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 2020 年6 月—2023 年12 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行根治性肝切除术的孤立性小肝癌患者 205 例,收集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按 7:3 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143 例)与验证组(62 例).通过LASSO回归与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发生微血管侵犯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有效性,并在验证组进行模型效能验证.结果 LASSO回归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最大直径>2.65 cm、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40 AU/L、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1.92、纤维蛋白原与血清白蛋白比值(FAR)>0.056、包膜不完整是孤立性小肝癌患者发生微血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指标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训练组和验证组预测孤立性小肝癌发生微血管侵犯的ROC曲线结果显示,训练组和验证组联合模型的预测价值均高于单一变量模型,训练组的曲线下面积(AUC)为 0.866(95%CI 0.799~0.932),验证组的AUC为 0.854(95%CI 0.748~0.960).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训练集χ2=4.57,P=0.802,验证集χ2=11.4,P=0.122,提示训练组与验证组预测概率与术后病理结果之间拟合度较高,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决策曲线分析显示,训练集阈值概率为 0.05~0.75,验证组阈值概率为 0.05~0.65,提示该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可有效预测微血管侵犯的发生.结论 基于肿瘤最大直径>2.65 cm、PIVKA-Ⅱ>40 AU/L、NLR>1.92、FAR>0.056 和包膜不完整所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术前预测孤立性小肝癌患者发生微血管侵犯具有较高的价值,可指导临床决策.

    小肝癌微血管侵犯血清标志物影像学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列线图

    小肠CT造影联合粪便钙卫蛋白评估克罗恩病活动性的应用价值

    成维艳孙其安肖炜明薛贞龙...
    815-8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小肠CT造影(CTE)、粪便钙卫蛋白(FC)评估克罗恩病活动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8 年 4 月—2024 年 1 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确诊的克罗恩病患者 76 例,收集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克罗恩病简化内镜评分(SES-CD),将上述患者分为 3 组:缓解期 20 例、轻度活动期 23 例、中重度活动期 33 例.测量患者CTE 定量参数.使用鞘流阻抗法测定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数量,计算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采用荧光免疫层析法测定粪便钙卫蛋白(FC)含量.结果 SES-CD与肠壁厚度、静脉期CT值呈高度正相关(r>0.7,P均<0.001);与静脉期ΔCT、动脉期CT值和动脉期ΔCT呈中度正相关(r>0.5,P均<0.001);与FC呈高度正相关(r=0.883,P<0.001).肠壁厚度、动脉期CT值、静脉期CT值与静脉期ΔCT在缓解期与轻度活动期之间、轻度活动期与中重度活动期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C在缓解期与轻度活动期之间比较,动脉期ΔCT和FC在轻度活动期与中重度活动期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壁厚度、静脉期 CT 值联合 FC 评估克罗恩病活动性的 AUC 最高(AUC=0.993,95%CI 0.903~1.000).结论 CTE定量参数联合FC可有效评估克罗恩病的活动性.

    小肠CT造影粪便钙卫蛋白克罗恩病缓解期活动性肠壁厚度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HMGA1和PRDX1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张冰纯闫洪超王璐瑶
    82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血清高迁移率组蛋白A1(HMGA1)及过氧化物氧化还原酶蛋白1(PRDX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3 年8 月—2024 年6 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164例PCOS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同一时间段内正常体检的 187 例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根据体重指数(BMI)将研究组进一步细分为肥胖组(BMI≥28 kg/m2,n=70)和非肥胖组(BMI<28 kg/m2,n=94).另选取研究组中BMI≥24 kg/m2 的 104 例患者作为减重组,减重组给予体重管理 2 个月后再次评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HMGA1 及PRDX1 水平,分析其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估血清HMGA1 及PRDX1 水平对PCOS的诊断价值.结果 研究组血清HMGA1 水平低于对照组,PRDX1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肥胖组血清HMGA1 水平低于非肥胖组,PRDX1 水平高于非肥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减重组减重 2 个月后HMGA1 表达水平高于减重前,PRDX1 表达水平低于减重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 相关性分析显示,研究组中 PRDX1 水平与 BMI、抗米勒管激素(AMH)、黄体生成素(LH)、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甘油三酯(TG)正相关(r>0,P<0.05),HMGA1 水平与 BMI、AMH、LH、HOMA-IR和睾酮(T)呈负相关(r<0,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HMGA1 和PRDX1单独检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0.78 和 0.79,联合检测的 AUC 为 0.82,联合检测高于单独检测(P<0.001).结论 PCOS患者血清中HMGA1 水平下降,PRDX1 水平升高,两者与糖脂代谢指标等相关.HMGA1及PRDX1 联合检测对PCOS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多囊卵巢综合征高迁移率组蛋白A1过氧化物氧化还原酶蛋白1胰岛素抵抗糖脂代谢肥胖

    PI-LL对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截骨矫形术后矢状面平衡的影响

    谭蓥滢曾雪梅
    826-8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之差(PI-LL)对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截骨矫形术后矢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19 年 8 月—2021 年 8 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 105 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收集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截骨矫形术.记录患者术前、术后 4 周及末次随访时(术后 24 个月)的脊柱和骨盆矢状面参数.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术后PI-LL与末次随访时脊柱和骨盆矢状面参数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确定术后PI-LL的最佳截断值.结果 患者术后 4 周和末次随访时的矢状面躯干位移(SVA)分别为(9.2±4.4)cm和(8.6±5.0)cm,腰椎前凸角(LL)分别为(-33.8±15.8)°和(-32.0±16.8)°,均显著优于术前水平(P<0.001).术后 4 周的骨盆倾斜角(PT)和骶骨倾斜角(SS)分别为(28.7±9.7)°和(20.7±11.0)°,末次随访时的 PT 和 SS 分别为(31.4±11.3)°和(15.7±11.4)°,均显著优于术前水平(P<0.001).术后 4 周末次随访时的PI-LL分别为(14.8±4.5)°和(15.9±5.2)°,均优于术前水平(P<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PI-LL与末次随访时的SVA(r=0.627,P=0.001)和PT(r=0.688,P<0.001)存在显著正相关.ROC 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最佳 PI-LL 为≤10.7°.结论 当PI-LL≤10.7°时可维持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在截骨矫形术后的矢状面平衡.

    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术矢状面平衡脊柱矢状面参数

    基于SEER数据库建立颅咽管瘤预后预测模型列线图

    张雅婕张啸虎张硫悦梁君...
    830-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SEER数据库分析颅咽管瘤患者预后风险因素.方法 基于SEER数据库收集 2000-2019 年所有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数据,用 Kaplan-Meier法绘制总生存曲线,用Log rank检验确定显著性.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潜在的预测因素.并利用该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颅咽管瘤患者 1、2、5 和 10 年的生存率.采用一致性指数(C指数)、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和校准曲线评估列线图的辨别能力.结果 根据训练集多因素分析筛选变量并建立列线图,训练集和验证集C指数分别为0.77 和0.75,训练集和验证集预测1、2、5、10 年生存率的AUC均大于0.75.根据校准曲线得出预测生存率和实际生存率之间有良好的一致性.外部验证组 1、2 年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942 和 0.830,建立的列线图有良好的预测作用.结论 是否放疗、肿瘤大小、年龄、种族、婚姻和家庭收入状况是颅咽管瘤患者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根据这些因素建立的列线图具有可靠的辨别能力和准确性,对预测颅咽管瘤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颅咽管瘤SEER数据库Cox回归列线图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