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吴永平

月刊

2096-3882

xzmcxb@xzmc.edu.cn

0516-85748483

221002

徐州市淮海西路84号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Journal Acta Academiae Medicinae Xuzhou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医药卫生类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医学基础研究、临床实验研究、预防医学和全科医学方面的论著、综述,也刊登临床方法学、经验介绍方面的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转酮醇酶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及迁移侵袭的影响

    于韬褚来利白津
    235-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转酮醇酶(TKT)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及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利用定量PCR技术和基于基因表达水平值的交互式分析平台分析TKT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使用2种质粒(Ctrl质粒、TKT过表达质粒)分别转染2种结直肠癌细胞株SW480和HCT116,构建过表达TKT稳转细胞株(Ctrl组、TKT-Flag组);通过重组慢病毒技术使用2类RNA(TKT-CtrlRNA、TKT-shRNA)转染上述2种结直肠癌细胞株,构建敲减TKT稳转细胞株(NC组、shTKT组).然后使用蛋白印迹检测过表达TKT和敲减TKT的效果,通过CCK-8、实时无标记动态细胞分析技术(RTCA)、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分析TKT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将过表达TKT的HCT116稳转细胞株对裸鼠进行皮下注射,6周后处死小鼠,解剖后取皮下肿瘤组织,通过测量肿瘤体积及质量检测TKT对结直肠癌细胞成瘤能力的影响.通过Transwell实验、划痕实验分析过表达TKT和敲减TKT对上述2种结直肠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向小鼠尾静脉注射过表达TKT和敲减TKT的HCT116稳转细胞,建立肺转移模型,8周后通过活体成像及H-E染色进一步检测TKT对结直肠癌细胞体内转移的影响.使用Western blot检测过表达TKT和敲减TKT对结直肠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关蛋白的影响.结果 与癌旁组织相比,结直肠癌组织中TKT表达显著上调,并且在结直肠癌中TKT基因表达量也增高.与Ctrl组相比,TKT-Flag组的TKT蛋白表达上调,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提升,EMT相关蛋白Vimentin、N-cadherin和Snail表达水平升高,E-cadherin蛋白下降;与NC组相比,shTKT组的TKT蛋白表达下调,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明显下降,EMT相关蛋白Vimentin、N-cadherin和Snail表达水平下降,E-cadherin蛋白升高(P<0.05).结论 TKT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并且能够增强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能力.

    结直肠癌迁移侵袭转酮醇酶增殖上皮-间充质转化

    山奈酚通过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改善视网膜氧化应激损伤

    王峥业魏玉梅陈大贵
    243-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山奈酚减轻视网膜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H2O2处理ARPE-19细胞,构建体外视网膜氧化应激损伤模型,CCK-8评估细胞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2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及山奈酚低剂量(12.5 mg/kg)组、中剂量(25 mg/kg)组和高剂量(50 mg/kg)组;对照组动物正常饲养,模型组和治疗组动物给予急性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处理,构建视网膜氧化应激损伤模型.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细胞内活性,H-E染色观察视网膜结构完整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Western blot评价凋亡自噬的表达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雷帕霉素机制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 体外细胞实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山奈酚能显著提高ARPE-19氧化应激损伤细胞的活力和减少细胞凋亡(P<0.05).体内实验表明,与模型组相比,山奈酚能减轻视网膜氧化应激损伤;显著降低MDA表达和升高SOD表达(P<0.05);显著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γ-干扰素(IFN-γ)的分泌,增加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分泌(P<0.05);同时能显著增强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微管相关蛋白1A/1B-轻链3(LC3)、PI3K、磷酸化mTOR(p-mTOR)和磷酸化AKT(p-AKT)蛋白表达,抑制Bcl-2同源结构域蛋白1抗体(Beclin1)表达(P<0.05).结论 山奈酚通过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减轻视网膜氧化应激损伤.

    视网膜山奈酚氧化应激损伤炎症PI3K/AKT/mTOR信号通路

    甘氨酸对睡眠剥夺小鼠痛阈值及抑郁样行为的影响

    向宇豪兰淑巾杭倩如武玉清...
    250-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行为学实验探究甘氨酸对睡眠剥夺小鼠痛阈值及抑郁样行为的影响.方法 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n=10):对照+生理盐水组(Control+NS组)、对照+甘氨酸组(Control+Gly组)、睡眠剥夺+生理盐水组(SD+NS组)、睡眠剥夺+甘氨酸组(SD+Gly组).采用改良多平台法建立睡眠剥夺模型.测定各组小鼠的体重;采用热板法测定各组小鼠的痛阈值;采用强迫游泳实验测定各组小鼠的抑郁样行为.结果 ①与Control+NS组比较,SD+NS组在第3-5天体重明显下降;SD+Gly组在第3-4天体重明显下降;②与Control+NS组比较,Control+Gly组在第5天痛阈值明显增高,SD+NS组在第5天痛阈值显著降低;与SD+NS组比较,SD+Gly组第5天痛阈值明显增高;③与Control+NS组比较,SD+NS组在第5天漂浮不动时间占总时长的百分比显著增加,SD+Gly组在第5天漂浮不动时间占总时长的百分比显著增加;与SD+NS组比较,SD+Gly组在第5天漂浮不动时间占总时长的百分比明显减少.结论 甘氨酸可以提高睡眠剥夺小鼠的痛阈值,并可以缓解睡眠剥夺引起的抑郁样行为.

    甘氨酸睡眠剥夺痛阈抑郁样行为热板法强迫游泳实验

    血必净注射液调控HMGB1/TLR4/NF-κB通路对脓毒症小鼠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张志斌李瑞彤郑卫伟林雪容...
    254-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血必净注射液调控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通路对脓毒症小鼠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低、中、高剂量血必净组,阴性对照(NC)组,NC+模型组,NC+高剂量血必净组,HMGB1+高剂量血必净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建立脓毒症肺损伤模型,造模前给予NC慢病毒或HMGB1慢病毒尾静脉注射,造模当天给予血必净注射液(剂量5、10、15 mL/kg)腹腔注射,2次/d,连续3 d,末次给药后24 h进行取材和检测.比较各组间肺组织病理改变,湿重(W)/干重(D)、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裂解型Caspase-3、HMGB1、TLR4、NF-κB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 模型组小鼠肺组织出现肺损伤的病理改变,W/D、TNF-α、IL-1β、IL-6、MDA的含量及裂解型Caspase-3、HMGB1、TLR4、NF-κB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SOD的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剂量血必净组小鼠肺损伤的病理改变减轻,W/D、TNF-α、IL-1β、IL-6、MDA 的含量及裂解型 Caspase-3、HMGB1、TLR4、NF-κB 的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SOD的含量高于模型组(P<0.05).HMGB1+高剂量血必净组小鼠肺损伤的病理改变加重,W/D、TNF-α、IL-1β、IL-6、MDA的含量及裂解型Caspase-3、HMGB1、TLR4、NF-κB的表达水平均高于NC+高剂量血必净组,SOD的含量低于NC+高剂量血必净组(P<0.05).结论 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小鼠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并减轻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其相关的分子机制为抑制HMGB1/TLR4/NF-κB通路.

    脓毒症肺损伤血必净注射液高迁移率族蛋白1信号通路

    EOS双平面成像测量胫骨平台后倾角与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王杨雨凡李剑王渭君蒋青...
    261-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三维成像的EOS系统评估胫骨平台后倾角(PTS)对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患者的预测价值,并与3种传统X线片测量方法进行对比.方法 回顾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8年10月—2021年12月收治的51例术中确诊为ACL损伤(ACL损伤组)及34例非ACL损伤(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EOS法、全长法、近端法和后皮质法对患者的PTS进行评估,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探讨不同PTS测量方法对ACL损伤的预测特异性.结果 应用EOS法、全长法和近端法测量ACL损伤组患者的PTS,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并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EOS法(0.955)和全长法(0.657)均优于近端法(0.558)和后皮质法(0.484).对照组和ACL损伤组EOS法和全长法的测量结果均具有相关性(r=0.612,r=0.641).结论 采用EOS系统和基于下肢全长侧位X线片的全长法测量PTS预测ACL损伤的易发性优于近端法和后皮质法,在没有EOS条件的医院,可以使用全长法评估患者的PTS.

    前交叉韧带胫骨平台后倾角EOS成像膝关节危险因素

    经尿道选择性绿激光前列腺汽化术与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治疗不同体积前列腺增生的结局指标比较

    伍宏亮汪盛陈志军王成勇...
    26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经尿道选择性绿激光前列腺汽化术(PVP)与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TUPKP)治疗不同体积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2年1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确诊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233例,根据术式不同分为PVP组(127例)和TUPKP组(106例).根据前列腺彩超或MRI资料估算各组患者的前列腺体积,将患者再分为A组(<30 mL)、B组(30-80 mL)、C组(>80 mL)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A组和B组PVP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小于TUPKP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组PVP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与TUPKP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PVP手术时间均明显短于TUPKP手术时间(P<0.01),但C组患者PVP手术时间与TUPKP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患者PVP术后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导尿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TUPKP术后相应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发症方面,PVP组电切综合征发生率低于TUPKP组(P<0.05);2组闭孔神经反射、尿失禁、尿道狭窄、膀胱颈挛缩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手术方式,相较于传统的TUPKP,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特别是对于小体积前列腺增生患者.

    前列腺增生经尿道选择性绿激光前列腺汽化术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前列腺体积血红蛋白并发症

    不可切除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放免联合治疗后发生≥2级放射性肺炎的列线图预测模型

    渠琬溪王晨阳刘兹昉丁昕...
    271-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可切除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放免联合治疗后发生≥2级放射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放免联合治疗的不可切除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110例,收集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指标为胸部放疗完成后6个月内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不可切除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治疗后发生≥2级放射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结果 本研究纳入的110例食管癌患者中,33例(30.0%)出现≥2级放射性肺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吸烟史、计划靶体积(PTV)和V25(肺部接受25 Gy剂量的体积百分比)是不可切除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治疗后出现≥2级放射性肺炎的独立预测因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本研究所构建的列线图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58和0.818,曲线下面积(AUC)值达到0.851(95%CI:0.776~0.926),说明列线图具有良好的区分能力.校准曲线显示,≥2级放射性肺炎的实际发生率与列线图预测的≥2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决策曲线分析进一步证实,该模型显示出良好的临床效益.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包含年龄、吸烟史、PTV和V25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用于食管癌患者放免联合治疗后发生≥2级放射性肺炎的个体化预测.

    放射性肺炎食管癌免疫治疗剂量体积直方图预测模型毒性

    放疗前SII、PNI和LDH对放射性肺炎的预测价值

    杨娟秦小涵郭雯雯丁云鹤...
    279-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放疗前外周血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预后营养指数(PNI)、乳酸脱氢酶(LDH)对胸部肿瘤患者发生放射性肺炎(RP)的预测价值及发生≥2级RP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2022年12月于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调强适形放疗的115例胸部肿瘤患者的相关资料.根据RP的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RP组(27例)与非RP组(88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胸部肿瘤患者放疗后发生RP的影响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放疗前SII对RP发生的预测作用.结果 ≥ 2级RP发生率为23.48%(27/115,2级15例,3级9例,4级3例).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患者在吸烟史、同步放化疗、免疫治疗、V20及放疗前SII水平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吸烟史、免疫治疗、V20及放疗前SII水平为胸部肿瘤患者放疗后发生RP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ROC曲线表明,放疗前SII水平预测RP发生的阈值为1 107.46,敏感度为0.704,特异度为0.659.结论 胸部肿瘤患者吸烟史、免疫治疗、V20及放疗前SII水平均为发生RP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放疗前SII水平对RP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系统免疫炎症指数预后营养指数乳酸脱氢酶胸部肿瘤放射性肺炎调强适形放疗

    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对非神经源性逼尿肌活动低下的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术后尿控的影响

    于俊杰王军起温儒民毛立军...
    285-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LRP)对非神经源性逼尿肌活动低下(DU)的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术后尿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接受LRP的患者75例,包括腹腔镜下筋膜外入路前列腺癌根治术(LERP)25例,腹腔镜下筋膜内入路前列腺癌根治术(LIRP)50例.其中DU患者28例,非DU患者47例.根据基线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4组:对照组(n=28)、膀胱出口梗阻(BOO)组(n=19)、DU组(n=14)和BOO+DU组(n=14).记录患者基线特征.评估术后下尿路症状,包括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存质量评分(QOL),以及尿动力学检查指标,包括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PVR).记录患者术后尿失禁情况,比较尿控率.结果 与非DU患者相比,DU患者年龄更大,IPSS评分更高,QOL评分更高,Qmax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DU患者和非DU患者术后12个月Qmax均显著升高、QOL评分均下降,非DU患者IPSS评分和PVR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U患者术后12个月尿失禁情况明显改善,而非DU患者LIRP术后3个月和LERP术后6个月尿失禁情况显著改善.分层分析显示,对照组和BOO组术后3个月尿失禁情况开始改善.DU组和BOO+DU组在LRP术后尿失禁情况严重,术后12个月尿失禁情况有所改善.结论 LRP术后DU患者的尿控恢复需至术后12个月,较非DU患者尿控恢复时间延长6个月以上.

    逼尿肌活动低下腹腔镜下筋膜内入路前列腺癌根治术腹腔镜下筋膜外入路前列腺癌根治术膀胱出口梗阻尿动力学

    单次注射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疲劳综合征的影响

    郭文静孙韧
    291-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单次注射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疲劳综合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9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共计90例.纳入标准:年龄60~75岁,ASA Ⅱ—Ⅲ级,体重指数(BMI)18.5~27.9 kg/m2,术前1d Christensen疲劳评分≤4分,预期手术时间小于6 h,预期失血量低于800 mL.患者随机纳入氯胺酮组(K组)或安慰剂组(P组),每组各纳入45例患者.于术前1 d、术后3 d、术后5 d、术后7 d评估患者Christensen疲劳评分和简明围术期疲劳检测量表(ICFS-10)评分.于麻醉诱导前10 min(T0)、手术结束即刻(T1)、术后6 h(T2)、术后12 h(T3)、术后24 h(T4)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记录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以及苏醒延迟、躁动、恶心呕吐、复视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拔管时间、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停留时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苏醒延迟、躁动、恶心呕吐、复视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组患者术后3 d、术后5 d、术后7 d的Christensen疲劳评分和ICFS-10评分明显低于P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3 d Christensen疲劳评分和ICFS-10评分明显高于同组其他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组患者术后T1至T4时点的IL-6和TNF-α水平明显低于P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T1时点IL-6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同组其他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次注射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能够改善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疲劳综合征,且对苏醒质量无明显不良影响.

    氯胺酮术后疲劳综合征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