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吴永平

月刊

2096-3882

xzmcxb@xzmc.edu.cn

0516-85748483

221002

徐州市淮海西路84号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Journal Acta Academiae Medicinae Xuzhou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医药卫生类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医学基础研究、临床实验研究、预防医学和全科医学方面的论著、综述,也刊登临床方法学、经验介绍方面的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乳腺癌患者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陈子钦刘正阳李伟旗闫昊...
    391-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ACT)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为相关患者的预测和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3年1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蒽环类药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315例,收集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ACT,将其分为ACT组(n=97)和无ACT组(n=218).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乳腺癌患者发生ACT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 2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指数(BMI)、高血压病史、高血脂病史、心肌酶、心电图、糖尿病病史、联用心脏保护剂右丙亚胺、蒽环类累计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MI、联用右丙亚胺、心电图和心肌酶是乳腺癌患者发生ACT的影响因素.列线图模型验证结果显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862(95%CI:0.820~0.904),敏感度为0.825,特异度为0.725,说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能力.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X2=4.814,P=0.683,提示本研究数据与真实数据拟合度良好.决策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效益.结论 年龄≥55岁、肥胖(BMI≥24 kg/m2)、化疗期间心肌酶和心电图异常是乳腺癌患者发生ACT的危险因素,联用右丙亚胺是发生ACT的保护因素.基于上述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准确性.

    乳腺癌化疗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列线图预测模型

    术前NLR、SII对阴茎鳞状细胞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余泽森刘俊杰
    398-4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在阴茎鳞状细胞癌(SCCP)患者腹股沟淋巴结转移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21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9例SCC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存在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将其分为转移组(n=28)和未转移组(n=71).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NLR、SII及两者联合对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效能.结果 转移组NLR、SII水平明显高于未转移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分化程度低(OR=9.839,95%CI:2.078~46.591)、脉管浸润(OR=8.845,95%CI:1.544~46.250)、NLR(OR=2.838,95%CI:1.335~6.035)、SII(OR=1.003,95%CI:1~1.006)是 SCCP 患者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ROC分析显示NLR、SII及联合指标预测SCCP患者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0.811、0.772、0.851,敏感度分别为 0.893、0.643、0.929,特异度分别为 0.606、0.845、0.648.结论 NLR、SII是SCCP患者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有效预测指标,单独及联合预测SCCP患者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均有较好的效能,可为患者术前评估提供参考.

    阴茎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系统免疫炎症指数预测价值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盐酸安罗替尼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分析

    汤娟娟刘浩楠秦晓冰王红梅...
    404-4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盐酸安罗替尼联合化疗对比单纯化疗一线治疗晚期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纳入2020年5月-2023年5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进行治疗的71例晚期胰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盐酸安罗替尼联合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吉西他滨治疗,对照组给予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吉西他滨治疗.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展开分析归纳.结果 试验组的疾病控制率为76.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疾病控制率54.05%(P<0.05);试验组的客观缓解率为32.35%,对照组的客观缓解率为24.3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总生存时间及1年生存率较对照组均有所改善(P<0.05).不良反应方面,2组患者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大多数为1、2级,患者可耐受.2组比较,试验组的高血压、蛋白尿、牙龈口腔肿痛、手足综合征、腹泻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但大多为1、2级.结论 盐酸安罗替尼联合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吉西他滨一线治疗晚期胰腺癌比单纯化疗在疗效上更有优势,且不良反应可耐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胰腺癌安罗替尼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吉西他滨化疗靶向治疗

    不同分子分型年轻乳腺癌患者的MRI特征性表现

    金美琦徐慧朱益麟
    409-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分子分型年轻乳腺癌患者MRI特征性表现.方法 选择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3年4月-2020年12月406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其中年轻组乳腺癌190例(<40岁),中老年组乳腺癌216例(≥40岁),术前均接受MRI检查.对比2组患者MRI特征性表现,并比较不同分子分型年轻乳腺癌患者MRI特征及组织学分级.结果 与中老年组乳腺癌患者比较,年轻组乳腺癌患者MRI更易表现为边缘清晰、不均匀强化,早期强化率(IER)更高,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更低(P均<0.05).年轻组乳腺癌患者中,三阴性型IER明显高于Luminal A型(P<0.05);Luminal B型ADC值高于HER-2过表达型、三阴性型(P<0.05);HER-2过表达型、三阴性型组织学分级以Ⅲ级为主,Luminal A型、Luminal B型组织学分级以Ⅱ级为主(P<0.05).结论 年轻乳腺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可为其临床治疗方案制定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乳腺癌磁共振成像分子分型早期强化率表观弥散系数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的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症的机制研究

    陈秋华庄燕蒋华张海东...
    415-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症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和TCMSP数据库预测血必净注射液的药物成分和作用靶点,筛选核心成分;利用STITCH、DisGeNET和Genecards数据库预测脓毒症作用靶点,使用Venny 2.1.0工具将药物与疾病靶点映射得到二者交集靶点,进而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筛选出核心作用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KEGG和GO富集分析获取相关通路,依据条目的P值筛选出相关性较高的信号通路;依托Chem 3D、AutoDock、Pymol等软件对核心成分和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在分子层面进一步阐明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症的具体机制.结果 筛选并获得113个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症的潜在作用靶点.PPI网络分析依据degree值筛选出排名前5的核心靶点,分别是白细胞介素(IL)-1β、IL-6、蛋白激酶B(AKT)1型、肿瘤抑制蛋白(TP5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GO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血必净注射液在脓毒症治疗中涉及多条信号通路,主要包括IL-17、肿瘤坏死因子(TNF)、缺氧诱导因子(HIF)-1信号通路及Th17细胞的分化等,其中IL-17信号通路高度富集.通过分子对接,发现血必净注射液中排名前3的核心成分槲皮素、山奈酚、木樨草素与IL-1β、IL-6和TP53的对接结合能均小于-5 kcal/mol,说明槲皮素、山奈酚和木樨草素能够较好地与核心靶点结合,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结论 血必净注射液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功效.槲皮素、山奈酚和木樨草素可能是血必净注射液的主要活性成分,IL-1β、IL-6和TP53蛋白可能是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症的潜在治疗靶点.血必净注射液可能通过IL-17、TNF、HIF-1信号通路和Th17细胞的分化等途径发挥治疗作用.

    脓毒症血必净注射液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炎症反应靶点

    杂交手术对比孙氏手术治疗急性主动脉弓部夹层的预后分析

    张若禹王晓棣陈文黄福华...
    42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杂交手术和孙氏手术治疗累及弓部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早期和中远期预后,为临床治疗急性主动脉弓部夹层患者的手术方式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运用倾向性得分匹配,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6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市第一医院收治的693例急性主动脉弓部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分为2组:杂交手术组144例,孙氏手术组549例.比较2组住院期间结局和中远期预后.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为心血管死亡和主动脉二次手术,三级终点包括住院期间的死亡和并发症.结果 经过倾向性得分匹配,本研究共生成了 127对病例.与杂交手术组相比,孙氏手术组的患者具有更长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P<0.05),且孙氏手术组患者的谵妄发生率、输血率、新发透析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延长发生率、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增加(P<0.05).杂交手术组和孙氏手术组的住院死亡、中远期全因死亡与心血管死亡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接受孙氏手术治疗与更低的主动脉二次手术率相关(HR 0.29,95%CI 0.10-0.87,P=0.027),这些结果在未匹配的队列中也得到了验证.结论 杂交手术并未改善中远期生存率,且增加了中远期主动脉二次手术的风险.然而杂交手术较孙氏手术缩短了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在术后早期展现出优势,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病情谨慎应用.

    急性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弓部杂交手术孙氏手术并发症生存分析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淋巴细胞与C反应蛋白比值与新发房颤的关系

    任萍安韩溢庭陆远葛力萁...
    430-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淋巴细胞与C反应蛋白比值(LCR)对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新发房颤(NOAF)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择2020年6月-2023年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STEMI并成功行pPCI的患者.所有患者在住院期间行持续心电图监测,根据有无NOAF分为NOAF组和非NOAF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NOAF的因素.结果 住院期间NOAF的发生率为7.2%(44/607).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左室射血分数(LVEF)、LCR、Killip≥2级和右冠状动脉(RCA)与NOAF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37,95%CI:1.009~1.067)、RCA(OR=3.118,95%CI:1.622~5.995)为 NOAF 发生的危险因素,LVEF(OR=0.935,95%CI:O.894~0.978)和LCR(OR=0.067,95%CI:0.009~0.473)为NOAF发生的保护因素.整合LCR可以明显提高模型对NOAF的预测能力(NRI=0.472,IDI=0.035,P<0.001).结论 术前LCR水平是STEMI患者pPCI术后NOAF的独立预测因子,对STEMI患者pPCI术后NOAF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淋巴细胞与C反应蛋白比值炎症反应心房颤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Gal-1和Gal-9在子痫前期患者血清和胎盘表达的临床研究

    赵囡囡孔祥唐卉傅丹...
    437-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子痫前期孕妇血清及胎盘中半乳糖凝集素1(Gal-1)和半乳糖凝集素9(Gal-9)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2年11月 2023年8月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就诊的早发型子痫前期孕妇30例,为早发型PE组;晚发型子痫前期孕妇50例,为晚发型PE组;另择同期在本院产检的健康孕妇4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Gal-1和Gal-9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胎盘Gal-1和Gal-9阳性表达率.结果 早发型PE组和晚发型PE组血清Gal-1水平和Gal-9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早发型PE组Gal-1水平和Gal-9水平亦显著高于晚发型PE组(P<0.05).早发型PE组和晚发型PE组胎盘Gal-1和Gal-9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早发型PE组胎盘Gal-1和Gal-9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晚发型PE组(P<0.05).结论 子痫前期孕妇血清和胎盘中Gal-1和Gal-9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且早发型PE组Gal-1和Gal-9水平均高于晚发型PE组,提示二者可能共同参与子痫前期的病理过程.

    子痫前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血清胎盘半乳糖凝集素1半乳糖凝集素9

    拉考沙胺单药治疗对局灶性癫痫合并抑郁患儿外周血IL-6及5-HT表达的影响

    赵惠娟戴园园
    442-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拉考沙胺单药治疗对局灶性癫痫合并抑郁患儿外周血白细胞介素-6(IL-6)及5-羟色胺(5-HT)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6月-2023年1月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且初次诊断为局灶性癫痫的12~18岁青少年,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将评分≥8分(有抑郁倾向)的患儿纳入研究,共116例,分为2组,拉考沙胺组53例,口服拉考沙胺,奥卡西平组63例,口服奥卡西平.治疗6个月及12个月后进行随访,观察癫痫控制总有效率、HAMD评分、外周血IL-6及5-HT水平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拉考沙胺组治疗6个月癫痫控制总有效率为64.71%,与奥卡西平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拉考沙胺组治疗12个月癫痫控制总有效率为89.13%,高于奥卡西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治疗前、治疗6个月及12个月后HAMD评分、IL-6、5-H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拉考沙胺组治疗6个月、12个月后HAMD评分、IL-6水平低于治疗前,5-HT水平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拉考沙胺组治疗12个月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9%,低于奥卡西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拉考沙胺单药治疗青少年局灶性癫痫合并抑郁可有效控制癫痫发作,改善患儿抑郁症状,可能与降低IL-6及升高5-HT有关,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青少年局灶性癫痫拉考沙胺抑郁白细胞介素-65-羟色胺

    25-羟基维生素D3与口腔扁平苔藓共患焦虑抑郁的相关性研究

    胡晓静王欣然李子昂张红闯...
    447-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与口腔扁平苔藓(OLP)患者共患焦虑和抑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就诊于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127例OLP患者(OLP组),另选择同期12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对照组),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资料.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2组患者焦虑和抑郁情况进行评分,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价其与血清25(OH)D3水平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OLP患者焦虑和抑郁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OLP组患者血清25(OH)D3水平低于对照组,HAMA和HAMD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LP患者中有77例(60.63%)同时出现焦虑和抑郁(共患焦虑抑郁组),50例(39.37%)未同时出现焦虑和抑郁(非共患焦虑抑郁组).2组OLP患者的病程,网纹、红斑、溃疡(REU)评分系统总REU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血清25(OH)D3水平与HAMA评分(r=-0.421,P<0.001)、HAMD评分(r=-0.473,P<0.001)均呈负相关.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OLP患者的总REU评分、VAS评分、血清25(OH)D3水平与同时合并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相关.结论 OLP患者低血清25(OH)D3水平与其是否共患焦虑和抑郁症状有关.建议临床医生关注OLP患者的心理状态,尤其关注低血清25(OH)D3水平的患者是否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

    维生素D口腔扁平苔藓25-羟维生素D3焦虑抑郁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