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延边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延边医学
延边医学
延边医学/Journal YAN BIAN YI XU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型降脂药物PCSK9抑制剂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李翊
    279-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roprotein convertasesubtilisin/kexin 9,PCSK9)是由肝脏合成的蛋白酶.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外源性干预措施抑制PCSK9活性后,可加速血浆低密度脂蛋白(LDL)清除.此外,PCSK9抑制物与他汀类药在提高LDLR和减少血浆胆固醇方面具有协同作用,其抑制物可能作为一种新型的降血脂药物而被开发.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6月-5岁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结果分析

    杨卓邓茂林任姗
    280-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长沙市6月-5岁儿童使用Suresight视力筛查仪进行屈光筛查的结果,指导学龄前儿童眼保健和弱视的防治.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到我科体检的6月-5岁学龄前儿童2833人5666例眼,按照年龄6月-1岁,1岁-3岁,3岁-5岁分为A、B、C三组,采用美国伟伦Suresight验光仪进行屈光度筛查,每组根据不同年龄的诊断标准,又分为屈光状态正常、可疑、异常三组,异常组内将其超过生理范围的屈光按远视、单纯远视散光、复合远视散光进行分组建档登记.结果:1)学龄前儿童屈光正常率和异常率在A组分别为58.1%和22.2%;B组为85.6%和5.5%;C组为83.8%和7.0%,屈光正常率A组与B、C组间存在显著差异(xAB=240.63,P<0.01;xAC=214.10,P<0.01),B、C组间无明显差异(xBC=3.08,P>0.05).(2)在各年龄屈光异常组中.A组远视18.5%、单纯远视散光68.9%、复合远视散光11.3%;B组分别占21.6%、60.8%、16.8%;C组分别占48.7%、22.2%、25.9%.构成比C组与A、B组间存在显著差异(xAC=74.66,P<0.01;xBC=49.07,P<0.01),A、B组问无明显差异(x AB=2.70,P>0.05).结论:1岁以后学龄前儿童进行视力筛查可信度更高.定期进行视力筛查,对早期发现屈光异常,防治弱视起重要作用.

    屈光视力弱视

    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汽化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的疗效观察

    许小林俞建军徐月敏沈建国...
    281-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汽化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9月~2013年9月间109例腺性膀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经膀胱镜检查并取组织活检,病理学确诊.采用经尿道等离子汽化电切术,术后予以吡柔比星30mg膀胱灌注化疗,每周1次,持续8周,改为每月1次,持续8次.结果: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术后98例(89.9%)患者得到有效随访,随访时间1~3年(平均1.9±0.7年),84例(85.7%)达到治愈标准,5例(5.1%)患者术后复发,经再次汽化电切术及膀胱灌注而治愈.结论:膀胱镜和病理活检是腺性膀胱炎的主要诊断方法,经尿道等离子汽化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是治疗腺性膀胱炎极为有效的方法,但应术后密切长期随访,膀胱镜检复查.

    腺性膀胱炎经尿道等离子汽化电切术膀胱灌注吡柔比星

    局限性腱鞘巨细胞瘤的MRI表现与病理对照

    阎冰洁
    282-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局限性腱鞘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tendon sheath,GCTTS)的MRI表现及其病理对照,提高对腱鞘巨细胞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腱鞘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MRI影像特点.结果:12例局限性腱鞘巨细胞瘤患者中,手指及手腕7例,膝关节2例,足部3例.MRI表现为关节周围分叶状或结节状软组织肿块,紧邻或包绕肌腱.其中,7例软组织肿块在T1WI上出现等信号,5例出现稍低信号;而在T2WI检查时,6例出现稍高、低混杂信号,3例出现等信号,3例出现低信号.5例病变内含铁血黄素沉着明显,表现为T1WI和T2WI低信号.6例患者行GD-DTPA增强扫描病灶4例中等程度强化,2例明显强化.通过病理检查发现局限性腱鞘巨细胞瘤大多是单核细胞,也存在一部分是多核巨细胞,间质伴有不同程度的胶原化,可见含铁血黄素颗粒沉积.结论:局限性腱鞘巨细胞瘤的MRI影像有特征性表现,且与其病理组织成分相关,MRI检查为术前诊断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

    腱鞘巨细胞瘤,局限性磁共振成像

    青少年外阴巨大扁平湿疣一例

    王文雯周雅
    283-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告1例青少年外阴巨大扁平湿疣.患者女,14岁,外阴皮疹逐渐增大伴瘙痒2月就诊.专科检查:双侧大阴唇、肛周皮肤上可见对称性分布牛肉红色斑块,呈点滴状、索条状,均高出皮面呈山丘状,质韧,表面粗糙,触痛可疑,表面覆有黄白色脓性分泌物,躯干、掌趾、口腔及腋下未见皮疹.根据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扁平湿疣.

    梅毒巨大扁平湿疣青少年

    CXCL12/CXCR4生物轴与卵巢肿瘤的关系

    闫鹏张颖张玲莉
    284-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卵巢肿瘤缺乏早期诊断及肿瘤转移扩散是造成低生存率的主要原因.在肿瘤研究中,发现趋化因子CXCL12及受体CXCR4在肿瘤增殖、侵袭、转移、新血管形成等多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CXCL 12/CXCR4轴与卵巢肿瘤的关系作一综述.

    CXCL12/CXCR4卵巢肿瘤转移

    全麻和硬膜外麻醉在高龄骨科下肢手术中的对比分析

    李朝志
    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高龄骨科下肢手术患者中应用全麻与硬膜外麻醉效果及术后麻醉恢复情况.方法: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间在我院行骨科下肢手术的40例患者,按麻醉方案分为全麻组(20例)和硬膜外麻醉组(20例),比较两组麻醉前30min(T1)、切皮(T2)、切皮30min(T3)患者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统计麻醉成功率、术中躁动发生率、起效时间、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及完全清醒时间.结果:两组T2、T3时间点HR、SBP、DBP与T1时间点均有明显差异(P<0.05),T2与T3时间点无明显差异(p>0.05);硬膜外麻醉组患者T2、T3点SBP、DBP均较低于全麻组同一时间点(P<0.05);两组麻醉成功率均为100%;硬膜外麻醉组躁动发生率10%.硬膜外麻醉组起效时间长于全麻组(P<0.05).结论:高龄骨科下肢手术中实施硬膜外麻醉效果较好,对患者循环系统影响较小,且术后麻醉恢复较快,并可行术后镇痛治疗,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全麻硬膜外麻醉高龄骨科下肢手术

    探讨健康教育对急症留观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周细银
    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急症留观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80例急症留观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健康教育,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P<0.05).结论:对急症留观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也有助于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的广泛应用.

    健康教育急症留观效果

    超声在甲状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

    雷虹邱胜利张君洁
    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在甲状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286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B超检查,分析B超诊断符合率、总结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病变声像特征,并比较结节内部血流分布及血流参数.结果:286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中,经病理诊断良性病变164例,恶性病变122例.B超诊断良性病变152例,诊断符合率为92.7%;B超诊断恶性病变105例,诊断符合率为86.1%.良性病变一般表现为结节纵横比<1,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实性或实囊混合性,内部低回声或混合回声、后方回声常无衰减、钙化少见等特征,恶性病变一般表现为结节纵横比≥1,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实性多见,内部高回声,后方回声衰竭,钙化多见等特征.良性病变结节内以0级或1级血流多见,而恶性病变结节内部以2级或3级血流多见,与良性病变相比,恶性病变结节内部血流参数PSV、RI值显著增高,比较都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B超在甲状腺结节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诊断符合率高,且能较好的鉴别良恶性病变.

    B超甲状腺结节

    肺癌并发肺栓塞的临床治疗及预后分析

    刘瑛
    289-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肺癌并发肺栓塞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及危险因素,提高该病的治愈率.方法:对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并明显确诊为肺癌并发肺栓塞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选取同期被确诊为肺癌患者3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预后分析.结果:18例肺癌并发肺栓塞患者中静脉溶栓及抗凝治疗11例,静脉抗凝治疗6例,对症治疗1例;静脉溶栓及抗凝治疗的有效率为63.64%明显高于静脉抗凝治疗的3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血样分压<80mmHg、血红蛋白<100 g/L、白蛋白<30 g/L、白细胞>11×109个/L、D-二聚体>500 ng/mL与肺癌并发肺栓塞形成的预后相关.结论:肺癌并发肺栓塞形成的预后较差,危险较大,临床上抢救肺癌并发肺栓塞患者应倡导溶栓抗凝联合治疗.

    肺癌肺栓塞危险因素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