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遗产与保护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遗产与保护研究
遗产与保护研究

月刊

遗产与保护研究/Journal Research on Heritages and Preserv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农业起源概述

    赵志军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是世界四大农业起源中心区之一.中国的农业起源可以分为两个发展脉络:一是分布在中国北方地区的以种植粟和黍两种小米为代表的旱作农业起源;二是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以种植水稻为特点的稻作农业起源.新的考古资料显示,中国农业起源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起始自今一万年前后的耕作行为的出现,完成于距今6 000~5 000年间的农业经济社会的建立.这期间是一个数千年之久的过渡时期,在此期间,采集狩猎在人类生活中的比重日渐衰落,农业生产的比重日渐增强,最终农业生产取代采集狩猎活动,成为人类经济生活的主体.

    农业起源考古资料旱作农业稻作农业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中的问题与建议

    闵庆文
    8-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是农业古国,在上万年的农耕历史中,创造了丰富的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计划的影响下,中国农业农村部于2012年启动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工作,并陆续发布4批91个项目.由于以活态性、复合性、多功能性等为主要特点的农业文化遗产是一全新概念,开展时间不长,使得一些地方管理部门和技术支撑单位在申报时往往因理解不够深入,导致申报材料编写不规范或内容过于简单,甚至出现申报内容偏离农业文化遗产主体的情况,影响了申报的成功率.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结合参加历次申报评审工作发现的问题,在系统阐释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遴选标准的基础上,重点对《申报书》和《保护与发展规划》编写中核心内容、存在问题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以为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单位和参与申报材料准备的专家团队提供借鉴与参考.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书保护与发展规划

    水稻在传统生态农业中的作用

    徐旺生
    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主要论述水稻在中国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价值.隋唐时期,北方旱作农业出现水土流失的状况,中原战乱,水稻农业承接了经济文化中心转移的重任,并一直是农业的依靠.水稻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水稻与猪牛一起,构成了大的复合种养系统;水稻与麦子在南方形成了稻麦二熟,水旱轮作系统;水稻与鱼、鸭、蟹、虾,在水田构成了共生系统;水稻使得南方丘陵与山区形成了梯田和冲田,利用效率大大增加;水稻还阻碍了水土流失现象,远比旱作农业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水稻在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的同时,构成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态系统.中国古代农业起义地区多数发生在旱作农业区,很少发生在水田稻作农业区.

    水稻稻鱼共生种养结合水旱轮作

    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的特征、价值与保护

    黄国勤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0年6月,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5月,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又被农业部列入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由东乡野生稻、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万年贡米、稻作文化4个部分构成.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具有古老性、活态性、复合性、双重性、高效性、唯一性、国际性和濒危性特征.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的价值主要体现在10个方面: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技术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科普价值、科研价值、旅游价值和示范价值.当前,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存在面积缩减、劳力减少、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物种减少等多方面的问题与挑战,亟待采取以下保护对策和措施:提高认识;搞好规划;增加投入;完善法规;加强管理;培养人才.

    农业文化遗产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东乡野生稻特征价值保护可持续发展

    基于价值认同的保护地管理途径研究——以兴化垛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例

    何思源李禾尧闵庆文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多类型保护地管理往往需要依据其关键价值展开,而在利益相关方之间形成价值认同,即对保护地的价值形成共同的理解,才能够在保护地管理目标与规则上达成一致,实现有效管理.文章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例,以对利益相关方的深度访谈为主要方法,以价值认同为理论基础,从影响价值认同的宏观、中观与微观因素,分析兴化垛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认同现状与促进价值认同的保护地管理途径.详细梳理了国家政策、地方管理与社区等社会群体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现状及其与价值认同理想状态的差距,从促进差距缩小的角度,针对遗产的复合性、活态性和战略性特征提出其管理优化途径,并从管理体制、利益分享机制与产业布局3个方面形成一个基于价值认同的保护地适应性管理途径.

    价值认同保护地管理农业文化遗产管理体制利益共享

    成都市郫都区农业文化遗产地分区方案初探

    杨波何露王斌
    2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保护地范围和功能区划是保护地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类特殊的具有一定保护地属性的遗产类型,农业文化遗产地保护与发展的分区划定,既是规划编制工作的基本要求,更是遗产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的需要.文章以四川郫都农业文化遗产地为例,从农业文化遗产分区内涵和基本原则出发,在探讨分区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明确遗产地范围、遗产地重点保护区划定和各类功能区定位等,并以分区方案为基础,提出遗产地适应性管理的基本措施,以期为遗产系统动态保护提供科学参考.

    农业文化遗产地分区规划适应性管理郫都区

    新时代桑基鱼塘系统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以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云豪家庭农场为例

    沈文泉
    3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8年4月19日,浙江省湖州市的桑基鱼塘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产既需要保护传承,也需要创新发展.文章以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的云豪家庭农场为例,阐述了桑基鱼塘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剖析了桑基鱼塘系统面临的困境和挑战,给出了桑基鱼塘系统创新和发展的成绩.

    桑基鱼塘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信息动态

    38,71,80,92,封3页

    河北涉县旱作梯田系统的特征、价值与保护实践

    李禾尧贺献林
    3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涉县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太行山区中段,梯田总面积达26.8万亩,其独特的山地雨养农业系统和规模宏大的石堰梯田景观是我国北方山区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和科研价值高度统一的,具有全球意义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700余年间,当地人依靠“藏粮于地、存粮于仓、节粮于口”的独特生存智慧,在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中通过林农复合发展花椒、小米、核桃、黑枣、柴胡等林下种植,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生态农产品;旱作梯田所形成的“梯田-村民-作物-毛驴-石头”五位一体的复合社会生态系统发挥着遗传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蓄水保土保墒等重要的生态功能;遗产地人民在长期的劳作实践中形成了浓厚的以毛驴文化、石头文化为代表的地方文化,构成遗产地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

    旱作梯田系统农业文化遗产特征保护实践

    “重庆石柱黄连生产系统”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特性研究

    王剑田阡
    4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庆石柱黄连生产系统”是重庆市首个获批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黄连是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最主要的药用经济作物,石柱黄连的种植面积、产量规模和交易数量皆占全球黄连产业的主导地位,因此石柱县也被称为“世界黄连之乡”.从时空维度梳理石柱黄连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存续状况,并系统总结黄连在种植、加工和交易方面的主要特征,能更好地理解黄连种植这一武陵山区土家族传统生计方式的农业文化遗产特性,为“重庆石柱黄连生产系统”下一步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奠定基础.

    石柱黄连农业文化遗产遗产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