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远程教育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远程教育杂志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远程教育杂志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龚祥国

双月刊

1672-0008

ycjyzz@163.com

0571-88065047

310030

浙江省杭州市振华路6号

远程教育杂志/Journal Distance Education Journal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促进现代远程教育理念与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办刊理念,以现代远程教育为背景,面向基层,面向实践,面向学习者,提供智慧论坛、互动平台、资源市场等,打造专业性、学术性、服务性为特色的一流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技术预见到生态重塑:高等教育变革与人工智能的共生演进——《2024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之要点审视

    彭丽华王萍黄祯磊李雪云...
    3-10,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EDUCAUSE)于 2024 年 5 月发布了《2024 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2024 年《报告》在对社会、技术、经济、环境和政治五个维度发展趋势的分析基础上,首次将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主要趋势纳入宏观发展趋势部分.《报告》进一步分析了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六项关键技术与教学实践:探寻AI技术的适当用途、支持AI素养、促进公平与全纳学习、保护数据隐私与安全、甄别错误信息以及支持心理健康,并提出了应对技术发展的行动计划.《报告》还预测了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四种情景.鉴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态势,《报告》对 2017-2024 年的《地平线报告》内容进行了文本分析,展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探索、发展、融合、深化四个阶段,旨在为未来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提供借鉴.

    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人工智能生成式人工智能全纳学习技术伦理

    具身何以认知——对为何有"做"而没有"学"的历史与理论考察

    郑旭东王昕玮
    1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做中学"在实践中往往会变成有"做"而没有"学".在对百年教育改革进程中"做中学"的初衷、异化与乱象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引入认知的具身观点,把"为何有做而没有学"这一现实难题转化为"具身何以认知"这一科学问题,从基于共同编码假说的具身模拟、作为预测器的内部前向模型、扩展想象和行动空间的技术具身之工具合并机制的认知具身三大边界条件出发,对"做中学"为何会变成"有做而没有学"以及如何才能实现"有做亦有学"进行了历史与理论的双重考察.如果说"做中学"以希望开始以失望结束,"发现学习"试图对"做中学"作出超越但最终也归于失败,那么"创中学"基于认知的具身观点则真正实现了对"做中学"和"发现学习"的扬弃与超越,最终实现了"动手"和"动脑"的统一,真正让"做中学"的理想走进教育的现实.可见,"做中学"是正题,"发现学习"是反题,"创中学"则是合题,而这一正反合的三段论隐喻了教育学思想发展与理论建构的辩证统一.

    做中学发现学习创中学具身认知

    论新课型教学设计

    盛群力滕梅芳
    2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核心素养落地呼唤"新课型",其理论阐述和实施模型本身就是学习科学与教学设计研究的有益探索,代表着利用教育科学技术改进课堂教学实践、提高效能的合理尝试.将新课型区分为"5+1"课型模式,探讨各种课型的含义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发现新手、熟手和高手在解决问题中的差异,将事实、概念、规则、原理、策略和动力六种知识与了解、理解和应用三种水平组成一个矩阵,作为新课型教育目标分类框架.鉴于提高教学质量同教师上好概念课、规则课和策略课直接相关,进一步重点探讨概念教学策略,包括采用扶放有度原则、抓住重要概念、做好三种表征和实现三个阶段,落实"讲解"和"示例"基本方法等,以阐明新课型中概念教学的有效路径.

    新课型概念规则策略概念教学

    社会意向与教育发展的价值共演——论SSI教育实践与未来发展

    董艳徐文文李金环黄月...
    3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新课标颁布,跨学科主题教学受到广泛重视.作为STEM教育等跨学科模式的补充,SSI教育重新被业界人士关注,以期补充其他跨学科教育类型的不足.SSI教育注重科学性、人文性与伦理性等方面,有助于促进学生面对真实社会问题时的高阶思维能力与科学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养成,从最初的议题中心教学发展至今已历经百年实践.相比其他形态,SSI教育具有议题选择的社会多元性、教学模式的样态独特性、思维发展的论辩冲突性,旨在为更高质量的育人目标提供路径支持.但本土化实践仍需结合新课标的导向要求,探索社会发展重大议题的适时融入、教师跨学科教学知识信念的强化赋能、人工智能支持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建构等进行有机统整,融会贯通,实现当前社会情境要求下的教育综合育人目标.

    社会性科学议题SSI教育跨学科学习可持续发展

    科学高阶思维的本质探寻与分层解构

    詹泽慧李通德
    4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高阶思维作为科学素养的核心要素,是科学教育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基于此,研究通过探寻科学高阶思维的本质,论证了思维结构的系统性、思维发展的层次性、思维表征的间接性、思维方式的学科取向性,进而演绎出基础思维方式,经由学科通达至高阶思维的发展路径,构建了思维发展的BDH层级框架.科学高阶思维可解构为科学推理、科学论证、科学建模三项关键维度,其所蕴含的各项基础思维方式需在科学探究实践中逐步达成.在深入理解三种科学高阶思维的内涵后,研究提取出 24 种基础思维方式,其中通用类 10 种、推理类 5 种、论证类 5 种、建模类 4 种.最后,研究构建了科学高阶思维实践发展模型,并以学科内容"水循环"为例,展示了基于"5E"教学模式,将学科内容与基础思维方式有效融合的具体实践探究过程,阐释了以基础思维方式作为基本单元的科学高阶思维培养过程和设计范式.

    高阶思维科学高阶思维科学教育科学实践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思维发展表现性评价研究

    马志强沈诗淼杜鸿羽
    52-5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指向思维发展的表现性评价将评价融合于思维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完成建构性任务过程中的表现来刻画其思维发展水平.以SOLO分类理论为依托,将思维能力运用映射为建构性问题解决过程,并提供目标-任务-标准三个关键环节的思维发展表现性评价框架,基于此,以面向小学生计算思维的表现性评价为案例,探讨面向思维发展的表现性评价设计要素与环节.研究的主要贡献之处在于将SOLO分类理论用于刻画思维运用的连续认知过程、分解表现性评价任务以及设定评价标准,建立思维发展的表现性评价设计框架,并通过实证研究论证了评价框架的可行性.未来研究可以结合新课标提倡的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应用场景,探索学科思维发展与思维表现性评价融合的具体路径;借助语音与图像识别、机器学习等方法支持表现性行为数据的提取与处理分析,实现表现性评价与伴随式反馈相结合,从而发挥表现性评价的发展性价值.

    SOLO分类理论思维评价表现性评价评价研究

    教育数字化的时间叙事:结构再制与秩序型塑

    姜文静兰英
    5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数字化是数字技术支撑下教育发展的新样态.数字化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带来的数据运行时间与教育领域中原有的机械测度时间和教育活动时间一起促生了教育数字化的三维时间结构,再制出教育数字化中直线式、回环式、交织式的三维时间叙事结构,并进一步衍生出机械测度时间规制下的"连续+单元"式的课本叙事话语、数据运行时间规制下的"重复+碎片"式的脚本叙事话语,以及教育活动时间规制下的"统整+模块"式的人本叙事话语的时间叙事话语结构.教育数字化的时间结构再制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时间叙事结构和时间叙事话语结构只是其中的两个环节,经由一系列反应,教育数字化的时间叙事面临着新一轮的秩序型塑,即从"虚-实有间"到"虚-实无间"的时间感知秩序、从"人-智自洽"到"人-智共融"的时间思维秩序、从"隐-显分立"到"隐-显并置"的时间表达秩序.

    教育数字化时间叙事时间结构叙事话语时间叙事秩序

    教育智能体情绪线索赋能在线学习的模型构建及实践研究

    朱珂卞茗慧王东
    68-78,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数字化转型会带来课程内容、教学活动等要素的内涵及其关系的变化,在线学习和混合教学等数字化学习方式将成为主流教学方式.在线学习带来诸多优越性的同时,也存在师生交互缺失、情绪交流缺乏的问题.虚拟学习环境中具有情绪线索的教育智能体为破解该问题提供了一种更加智慧化的手段.教育智能体是用于在线学习环境以满足不同教学目标要求、类似教师的虚拟角色,可为学习者提供认知和情感支持.然而,已有研究关于教育智能体情绪线索对在线学习全过程的作用效果尚未达成共识.为此,从动机、情绪、理解、巩固和迁移 5 个角度对 2003年以来国内外 42 个相关实证研究进行了系统性分析,构建教育智能体情绪线索赋能在线学习的理论模型,并结合问卷量表法、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对高校专业课教学进行实践探究.结果表明:(1)情绪智能体组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在实验前后呈现了最大幅度的提升,且存在显著高效应;(2)情绪智能体组学习者协作交互的积极性在增加,交互水平也在提升,学习热情最高;(3)情绪智能体组学习者的内部和外部认知负荷无明显变化,而相关认知负荷显著增加,促进其新知的掌握;(4)教育智能体情绪线索助力学习者记住更多的项目,从而提高了其知识保持成绩;(5)教育智能体情绪线索可以帮助学习者对更高层次的反思进行深度构建,从而发展了反思能力,也反映了其迁移能力的提升.最后,针对教育智能体的设计提出建议,以期为在线学习提供更符合个性化需求的情感认知工具,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发展.

    教育智能体情绪线索在线学习模型构建实践探究

    共享调节中的群体情感感知工具开发与应用——基于大语言模型技术框架

    陈佳雯褚乐阳潘香霖陈向东...
    79-92页
    查看更多>>摘要: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CSCL的协作群体对于情感的感知有助于学习者了解自身情感倾向和团队的协作氛围,从而及时地调节个人和集体的情绪状态、协作行为、目标和动机.基于共享调节的理论视角,将情感感知融入CSCL的整个过程,设计、开发相应的群体情感感知工具SenGAware,以强化CSCL中的情感感知.该工具利用大语言模型(LLM)的自然语言生成与上下文理解能力,挖掘和评估情感信息,通过提供情感倾向、情绪状态和情感变迁三种感知手段,生成面向学习者和团队的智能情感报告,并辅以简单的情感问答互动,能够更精准地理解和反映群体情感状态,提供情感的实时监控和动态展示.以上海某高校专业硕士课程"教学技能训练与课例分析"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详细介绍了工具如何嵌入到共享调节协作活动中以提供可视化的情感感知,并从共享调节水平、情绪互动质量、整体社会网络等多个维度对工具的应用进行了评估.研究结论有助于增强CSCL中的群体情感感知,提升群体的协作能力,并且提供了协作过程中学习者情绪变化、群体情感一致性等新的研究视角,相应的工具也可以成为大语言模型教学落地应用的示范案例.

    群体情感感知工具CSCL共享调节大语言模型SenGAware

    沉浸式虚拟现实促进学习迁移的设计研究

    张琪龙陶陶梅傲雪
    93-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促进迁移的场景设计是沉浸式虚拟现实研究的关键.在对沉浸式虚拟现实的迁移类型、沉浸式场景保真度以及迁移能力的影响因素等梳理的基础上,研究借鉴"沉浸式学习环境模型"和"沉浸式学习场景要素",构建促进学习迁移的沉浸式场景设计框架.设计框架包括多层级互动、沉浸式体验、生成性策略、建构性活动和反思性引导等五个核心特征,基于此开发沉浸式探究场景,采用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进行迭代设计,利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验证迭代设计的有效性,设计沉浸式学习流程并开展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虚拟实验组提升了学生程序性知识习得水平迁移效率和自我效能感,通过沉浸式学习和基于模拟的体验能够提升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有效应用教学法的能力.

    沉浸式虚拟现实沉浸式场景探究教学法学习迁移基于设计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