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殷都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殷都学刊
殷都学刊

郭旭东

季刊

1001-0238

ydxk@aynu.edu.cn

0372-2900111

455000

河南省安阳市黄河大道东段

殷都学刊/Journal Yindu Journal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殷墟卜辞中妇好受祭情况研究

    刘风华朱圆玉润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妇好作为商王武丁的配偶之一,还可被称作"母辛"和"妣辛".在记录妇好活动的400多版卜辞中存在不少妇好作为祖神接受祭祀的辞例.通过梳理相关卜辞,对比妇好、母辛、妣辛的受祭情况,并对比妣辛、妣癸、妣戊、武丁、祖庚、祖甲六位祖神的受祭情况,可知妇好虽堪称商代女性中的翘楚,但其地位仍不如商王武丁及其子嗣商王祖甲.

    妇好母辛妣辛祭祀

    甲骨文"豕"字含义辨析

    韩文博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先秦时期豕不仅可以指称家猪,而且还可指野猪.从语源学的角度来讲,用作专有名词之"豕"应早于集合名词"豕",因此,最早的"豕"应指"野猪".就甲骨文所见之情形可知,不仅田猎卜辞中被捕获之"豕"为野猪无疑,而且用于祭祀之"豕"牲除个别作集合名词泛指一切猪类牺牲外,其余亦应指野猪;与此相应,豕、彖、豚、豭、豝、豲、(豕土)、(豕匕)等则均应指家猪.

    甲骨文野猪家猪

    甲骨金文所见亚疑族考论

    韩曈曈
    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亚疑族是见于商周金文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族群,在殷商时期就是显赫的贵族,在周代依然延绵不绝.本文通过考辨亚疑族的源流、迁徙和分化等问题来考察殷周之际部族的发展、周王室对待殷遗民的政策与态度等情况,这对于研究、论证殷周之际部族的来源、迁徙、分化等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范例.

    亚疑亚疑㠱侯迁徙殷遗民

    于史有徵:从文王图商看"望羊"典源

    张卉
    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望羊"作为典故词语,古今训释争议颇多,原因在于典源未明.考之文献,"望羊"出自商朝末年,文王"望羊"之事."望",为高远眺望之义."羊",即"夷羊在牧",是天命亡商之兆.文王"望羊"内涵丰富,不仅描写其图商过程中极目远眺,观望天时之貌,还表现其胸怀大志、委屈隐忍、忧惧无奈的复杂心境.

    望羊典源周文王夷羊

    东周楚人服佩组玉研究

    陈美勋
    30-37,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组玉佩是中国古代玉器中比较特殊的存在,其即具有礼仪作用,又对服装起到装饰作用.从相关考古资料来看,出土的东周楚地组玉佩不仅形制丰富,在服装上的用俗也应有规制.因此,本文梳理了考古出土东周楚地组玉佩情况,又结合文献材料对该时期楚人服佩规律及礼仪用制进行归纳,再比较同时期列国服佩组玉的适用场景,以期对东周楚人服佩组玉的用制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组玉佩东周楚人礼仪用制

    先秦"致师"相关问题研究

    霍喆
    3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致师"是先秦时期一种独特的作战形式.其于史书着墨不多,为历代学者关注亦有限,从而导致"致师"概念一直未能明确,进而影响到相关史料的取舍、应用及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在对"致师"概念进行明确后可知,"致师"之"致"仅指"达之以往",并无"引之使来"义;《逸周书》姜尚致师,即"达之以往"之致师,而非黄怀信先生提出的"集合军队"义.另一方面姜尚致师与春秋致师之间仍有差异,这是由不同时代的礼制化程度差异导致的.

    《左传》致师《逸周书·克殷》

    统合胡汉:代都旧制、正统叙述与六条诏书所见西魏政治文化

    李煜东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陈寅恪提出"关中本位政策"以来,学界多从宏观视角讨论西魏的制度,对政治文化的细节与落实措意不多.在立元宝炬为帝,以及改尊神元帝为太祖的政治行为中,西魏举出了"代都旧制"的"胡"的旗号.同时,西魏运用了具有儒家特质的大诰文体和六条诏书以叙述正统,并要求官员的选拔与行政遵循基本的儒家伦理,又体现出"汉"的一面.北朝后期历史常常呈现出胡汉对立,但这些看似矛盾的"胡"与"汉"特性,实际上是目标一致的一体两面政策.这些措施的出发点均是西魏在弱势的情况下,为建立自身政治文化而力图吸引并整合政权内部的不同人群.

    西魏政治文化代都旧制正统六条诏书

    金朝"增封"曹操疑冢说辩证

    李浩楠
    54-59,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宋时期,士人推崇"蜀汉正统论",对曹操的贬斥达到了历史上的一个高峰.南宋出使金朝的使者途经相州,撰写的《语录》及诗文,记载曹操有七十二"疑冢",而且金朝"增封"这些疑冢.提及"疑冢"说的南宋使臣有楼钥、范成大、周煇、京镗、许及之.金朝"增封"说仅见于范成大《七十二冢》诗小注,后出文献均系转抄、因袭此诗.金朝"增封"曹操疑冢与其说是史实,不如说是宋人根据自身"蜀汉正统论"对金朝相州地方祭祀曹操的某些措施做出的过度解读.从朝廷礼制、历史借鉴、祠庙修建等方面来看,金朝对于魏晋南北朝正统讨论的广度、深度及感情投入,均远不及南宋人.金朝"增封"曹操疑冢及维修曹操祠庙等,应视为相州(彰德府)地方官府及士人对本地独有历史文化资源及人物的推崇.

    金朝增封曹操墓正统观

    试论"大一统"观下的清代四川基层儒学教化体系

    张梦雪
    6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家国同构、政教合一的传统乡土社会,儒学教化不仅是移风易俗的手段,更是基层文化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四川地区在"大一统"国家秩序下,通过采用生活化的教化方法、礼俗结合的教化形式、情理结合的教化方式、多样化的教化组织等方略,建构了系统化的基层儒学教化体系,以此促进了基层民众对儒家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推动了区域整合与族群融合,强化了西部地区与内地的中华文化"同心圆",使"华夷一体、天下一统"的多民族共同体观念深入民间.我国当前要强化基层文化的向心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充分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经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清代儒学教化基层治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红色革命遗址资源保护研究——以山东省潍坊市为例

    冯群
    69-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潍坊市红色革命遗址资源是潍坊地区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的载体,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保护好发扬好红色革命资源意义重大.保护红色革命遗址要靠政府和社会共同担当.建议从提高群众的保护意识、完善保护机制及拓宽保护渠道等方面来完成这一重任.

    潍坊市红色革命遗址资源保护建议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