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遥感技术与应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遥感技术与应用
遥感技术与应用

吴季

双月刊

1004-0323

rsta@lzb.ac.cn

0931-8272180

730000

兰州市天水路8号

遥感技术与应用/Journal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国内外遥感理论,技术及应用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与综述,报道国内外遥感研究与应用的发展动向,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局部自适应特征加权算法的遥感图像目标检测

    周子龙周杰罗宏徐蕾...
    633-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遥感图像目标检测已成为目标检测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决复杂背景下高分辨率遥感图像中小尺度目标的漏检与误检问题,结合YOLOv5s算法并在检测端提出一种局部自适应特征加权算法,通过学习已有的标注框信息将含有目标特征的前景与背景分离,获得前景中具有关键信息的目标局部特征,并自适应计算各层局部特征的空间尺度和权重.同时在主干部分引入全局注意力机制用于加强通道与空间之间的跨维度特征信息交互能力,增强特征间的关联性,以弥补检测端局部特征的全局信息丢失,从而降低目标的漏检率和误检率.实验表明:该改进算法的准确率和召回率均得到一定的提升,其均值平均检测精度mAP达到 72.33%,相较于传统YOLOv5s算法提升了2.66%.

    深度学习遥感图像目标检测局部自适应特征加权

    城市生态遥感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尹慧敏胡秀娟杨立娟李春强...
    642-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近 30年城市生态遥感研究的发展趋势及热点,基于文献计量法,以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的SCI及SSCI学术期刊和CNKI数据库中的学术期刊为数据源,运用文献分析软件CiteSpace绘制城市生态遥感领域知识图谱,对1991~2021年该领域发表的论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就发文数量来看,城市生态遥感的研究经历了"萌芽阶段"、"累积阶段"和"快速增长阶段",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发文量的质心在世界范围内也表现出从东部向西部然后又回归东部的迁移趋势;②就研究机构来看,在WoS与CNKI数据库中发文量最多的研究机构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北京师范大学;③就发文期刊来看,在WoS与CNKI数据库中发文量最多的期刊分别是Remote Sensing与《生态学报》;④就核心作者来看,中国科学院周伟奇与福州大学徐涵秋分别是WoS和CNKI数据库中发文量最多的作者;⑤通过对关键词的统计,"生态环境"、"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为近年来城市生态遥感领域的研究热点.总体来看,城市生态遥感在环境科学、自然地理学、测绘学等学科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应用生态遥感模型来定量评估生态环境质量成为该领域的重要趋势,城市生态遥感研究对遥感影像的分辨率要求越来越高,今后高空间和高光谱分辨率遥感影像将成为该领域的热门数据源,多源遥感数据协同反演城市生态也将成为该领域的发展趋势.

    城市生态遥感文献计量法CiteSpace

    基于时序夜间灯光数据的甘肃省城市扩张模式研究

    杜炜哲王睿宁俞炜杰刘兴运...
    659-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甘肃省在国家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分析甘肃省城市扩张规律与时空演变特征对于新型城镇化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以跨传感器校正的类NPP-VIIRS夜光遥感数据为基础,建立了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数形特征分析、位序-规模法则、相关系数矩阵等方法组成的分析框架,系统评估了10 a以来扩张规律.结果表明:①城市扩张重心从兰州市移动到白银市后又回移,分布方向大体为西北-东南方向,且在该方向上产生了集聚现象;②城市面积增长明显,由兰州、嘉峪关"一主一次"双核格局演变为兰州为中心,嘉峪关、庆阳为两翼的格局;③甘肃省建成区扩张速度逐步放缓,扩张模式按照建成区数形特征分为与地形相关的四个组团;④各地级市(州)服从位序-规模法则分布,分布类型为位次形,省会兰州市的首位度并不显著;⑤夜间灯光总量与重心在东西方向的位移量都与社会经济要素紧密相关,而南北方向的位移量相关性不强.研究成果全面揭示了甘肃省城市扩展规律,对于优化城镇体系和国土开发格局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甘肃省城市化夜间灯光数据时空演变城市扩张

    基于TVDI的不同类型岩溶区干旱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卢献健黎振宝晏红波张焕铃...
    669-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干旱对岩溶区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不可忽视.研究岩溶区的干旱对科学防旱抗旱、石漠化治理与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分布有典型岩溶地貌的都安县、巧家县和印江县为研究区,计算了该地区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并结合研究区岩溶地貌特点对干旱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气象、地形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遭受轻旱影响,而相对干旱主要分布于岩溶发育较强烈的区域;近20 a来,3个县的干旱趋缓,较干旱年份主要集中在2001~2010年;通过相关分析发现,3个县的TVDI与年平均温度、年降水量仅表现为中度相关或弱相关,与非岩溶区相比,研究区的TVDI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偏低.3个县的TVDI和DEM均呈现出负相关关系,其R2分别为0.52、0.58和0.67.TVDI与地形地貌、DEM数据的相关分析表明岩溶发育强烈、岩石裂隙广泛分布的岩溶区较非岩溶区更容易出现干旱,说明岩溶发育带来了更多的干旱胁迫;此外,在不同类型岩溶区,岩溶结构影响干旱发生的程度为岩溶槽谷>岩溶峡谷>峰丛洼地.建议在分析岩溶区干旱时应充分考虑其特有的二元结构的影响.

    干旱监测岩溶TVDI地形地貌

    中国沿海城市热浪时空特征与人口暴露研究

    韦春竹弯媛美黄耿志周亮...
    679-6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沿海区域既是陆地向海洋延伸的陆海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带,又是受径流、潮汐和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作用多重影响的地球表层自然空间单元.结合2003~2018年度精细时间分辨率的近地表气温和地表温度产品,系统对比研究中国沿海城市热岛和热浪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协同作用.研究表明:①中国沿海地区极端高温事件呈现强度增大、持续时间增长的趋势.具体表现为在夏季城市热岛强度均高达2.25℃以上,整个沿海区域基于地温的平均热浪频次为24.59次,基于气温的热浪频次为16.33次,分别占全年热浪频次的90.81%和96.68%;②城市热浪频次与城市热岛强度在沿海的暖温带与亚热带地区呈现显著正相关,且在暖温带地区最为明显.平均地表温度增加1℃能够导致热浪事件平均增加两次.其中,暖温带的热浪频次在三大区域中增加速率最快,基于地温和气温的热浪频次复合增长率均超过5%;③从2003年到2018年,中国沿海区域城区人口增加了59%,而受高温热浪的人数增加近 370%,超过总城市人口的5%(约4 000万人).我国沿海地区的城市热环境虽然与海域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呈现时空上较为一致的分布,然而城市总体变化与人口增长如何推动不同区域高温热环境模式的变化,仍待亟需更长时序、高时空分辨率的数据进一步进行讨论分析.

    城市热浪城市热岛人口暴露地表温度近地表气温

    基于景观尺度的太原生态完整性时空动态与空间变异

    石玉琼王宁练
    690-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生态完整性评价是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利用ArcGIS软件和地统计分析软件GS+9.0对太原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9年景观生态完整性进行评价,分析其时空动态与空间变异,揭示景观生态完整性时间动态变化规律以及空间演变规律,为太原的景观生态建设和景观生态规划提供依据.结果表明:①太原景观生态完整性偏低,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从2000~2019年可分为三个阶段,2000~2010年完整性逐渐增强,2010~2015年完整性减弱,2015~2019年完整性又增强;②2000~2019年,均以中等完整性为主,从空间分布来看,各年东南部平原区及太原市区均属完整性较低区域;③从2005~2010年以及2015~2019年是两个主要变化阶段,均以低等完整性转化为中等完整性为主.太原景观生态完整性总的空间异质性较低,空间异质性主要是由空间自相关因素引起的.

    景观生态完整性地统计学空间变异半方差分析

    应用GRACE和气象数据监测黄河流域陆地水储量时空变化

    张博曹丹平唐家奎
    699-707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流域陆地水储量的动态监测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对流域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采用黄河流域2002~2020年GRACE/GRACE-FO卫星数据、气象站点数据,通过多层感知神经网络重建缺失数据,结合不同气候环境下水资源补给、人类活动差异,分析青藏高原地区、黄土高原地区、下游地区的特点,进一步联合流域整体,获得各分区及流域整体的陆地水储量时序、空间变化规律和气候要素时序变化规律,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整体陆地水储量呈下降趋势,青藏高原地区呈上升趋势,区域水储量变化驱动力不同;②陆地水储量在不同区域均存在季节性变化规律,黄土高原地区、下游地区年降水量峰值与年水储量峰值存在2~3个月的滞后期,青藏高原地区则不存在滞后期.

    GRACE黄河流域陆地水储量时序变化空间变化

    基于Landsat数据的高寒湿地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陈璐李旺平郝君明周兆叶...
    708-7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高寒湿地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单位面积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同时也是最脆弱的生态系统,准确提取高寒湿地信息不仅有利于提高湿地动态变化监测水平,还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湿地修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青藏高原东段碌曲县为研究区,针对基于遥感技术的湿地提取存在提取精度不高,不同湿地类型的最优提取特征不明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湿地提取方法,该方法首先获得了研究区的光谱、指数、地形和纹理等特征因子;其次,基于最大熵模型的Jackknife测试工具和GIS相关性分析对不同特征因子进行重要性排序和相关性分析,通过比较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值对特征因子组合进行优选;最后以最优特征因子组合为输入变量,采用最大熵耦合离散粒子群(MEDPSO)方法实现了湿地的提取.结果表明:特征因子经过最大熵模型的Jackknife测试工具和GIS相关性分析优选后,湿地提取精度显著提高,所有湿地类型的用户精度均达到 90%以上,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达为 87.56%和0.83.

    湿地提取特征优选最大熵模型离散粒子群算法甘肃碌曲

    基于MODIS数据的2002~2020年北疆积雪时空变化研究

    尤元红甘宏泽侯金亮贾瑞婷...
    718-7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疆是我国三大典型积雪区之一,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探讨北疆积雪时空变化的特征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MODIS数据中的MOD10C1和MYD10C1两种数据产品提取了2002年9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共18个积雪季的逐日积雪覆盖产品,获得了北疆地区积雪日数、积雪初日和积雪终日等信息,据此分析了北疆地区积雪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并结合气温数据探讨了该地区积雪特征和气温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北疆地区的平均积雪日数在 50~90天左右,南部山区的积雪日数整体呈下降趋势,中部盆地地区的积雪日数呈上升趋势.积雪初日主要集中在第315~330天之间,积雪终日主要集中在第42~72天之间,积雪初日的整体变化较小,仅东西边界区域略有提前,积雪终日整体具有提前的趋势.北疆地区单个积雪期内的积雪面积变化呈单峰分布,在1月时达到最大.积雪日数和积雪终日与气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但积雪初日与气温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

    北疆积雪时空变化MODIS

    青藏高原GPP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红艳吴小丹马杜娟魏闯...
    727-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地表植被G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深入理解陆地碳循环、评价陆地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以及预估未来气候变化的生态效应等具有重大意义.目前青藏高原GPP时空变化研究大多时序较短且未深入分析其时空变化趋势及特征.因此,本研究采用线性趋势探测方法研究青藏高原地区GPP在2001~2019年间的变化特征,并分析该特征对地形和地物类型的响应,同时探索了GPP与气温、降水和积雪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GPP年际趋势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分布特征,最大值为0.23 gC∙m-2∙d-1,最小值为-0.125 gC∙m-2∙d-1.各月年际趋势中从10月到3月,绝大部分区域GPP年际变化趋势较小,7月GPP的年际变化趋势和空间异质性最大,从-0.384-0.303 gC∙m-2∙d-1,8~10月又逐渐减小.GPP年际趋势随高程的增加逐渐减小;30° N以南GPP年际趋势随纬度的增加迅速减小,30° N以北GPP年际趋势随纬度的增加缓慢增大;农田植被混合类型GPP年际变化增加趋势最大,为 0.034 8 gC∙m-2∙d-1,封闭灌木丛的减小趋势最大,为0.007 6 gC∙m-2∙d-1.近 19 a,气温对青藏高原GPP的贡献最大,其次是降水,辐射再次之,积雪对GPP的贡献相对较弱.

    青藏高原GPP时空变化地形地物类型气候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