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沿海企业与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沿海企业与科技
沿海企业与科技

双月刊

1007-7723

yhqj@263.net

0771-5865620,5856631

530022

广西南宁市新竹路5号广西社科院大楼607、613室

沿海企业与科技/Journal Coastal Enterprises and Science & Technology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广西社会科学院主管、广西社会科学院企业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省级综合性学术刊物,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由钱伟长担任名誉顾问,于光远、李京文、袁隆平等十几位专家领导担任顾问,韦克义、宋继东、钟启泉等组成本刊编委会。本刊创办于1996年,大16开本,档次高、品位佳,国内外公开发行,融知识性、理论性、指导性、权威性及可读性为一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金融影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卢剑峰陈东陈璐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的不断变革,数字金融创新正日益成为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数字金融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不同性质企业的异质性都需要研究.为此,文章采用我国2013-2022年中小板及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数据,深入分析、验证数字金融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并对所处地区和企业性质进行了异质性检验.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正向作用.这种作用在不同地区与不同企业性质间存在差异,且在我国东部地区数字金融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作用更加强烈.在这一过程中,数据金融在促进非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方面表现出了较大优势,融资约束起到了显著的中介作用,有重要的机制传导作用.

    数字金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机制识别

    国有企业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及其启示——以广州Z公司的党建工作创新实践为例

    韦朝烈陈芳
    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建和业务"两张皮"的问题在于一些国有企业.广州Z公司积极探索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主要有四个重要启示:一是在制度机制上深度融合,以企业生产经营成果检验党组织的工作和战斗力;二是在组织建设上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在措施方法上深度融合,切实找准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切入点结合点;四是在人才培养上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支懂党建懂业务的高素质复合型干部人才队伍.

    国有企业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实践探索

    扩大内需战略下的消费潜能激发与投资优化——以江西省吉安市为例

    刘兴华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贯彻经济发展国家战略、畅通经济循环和实现全产业链提升的必然选择.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必须激发消费潜能,稳步提升传统消费,积极发展服务消费,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大力倡导绿色消费,促进消费提质升级;同时对投资结构优化,加大政府公共项 目投资,吸引社会资本进行产业投资.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应当实施不断扩大有效需求、持续增强供给能力、合理优化分配结构、健全完善现代物流等策略措施.

    扩大内需消费潜能投资优化有效供给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研究:以广西为例

    赵光辉钱沙庞子冰
    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前新质生产力逐渐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核心驱动力的背景下,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具有基础支撑、战略引领及文化反哺的重要作用.文章聚焦于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广西教育、科技、人才体系的发展现状及挑战,特别是针对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率较低、高端人才不足等问题,探讨如何通过因地制宜的有效策略培育并壮大广西的新质生产力.同时进一步论证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即在区域内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教育、科技、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共同为广西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支撑与保障.通过系统分析与策略建议,旨在为新质生产力时代背景下广西教育、科技、人才的协同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与切实的实践指导.

    新质生产力教育科技人才广西

    中国环境规制的区域创新效应研究——基于知识人才集聚和地方数字金融的视角

    刘宇维纪洁泓
    3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2012-202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以DEA模型测算得到区域创新指数,在固定效应模型框架下,通过检验知识人才空间集聚的中介效应和地方数字金融的调节效应,探究中国环境规制的区域创新效应.实证结果表明:(1)环境规制对区域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2)在传导机制上,人才集聚中介环境污染对区域创新的影响路径,即环境污染具有损害人力资本、迫使人力资本转移的特性,不利于人才的聚集,进而对区域创新产生了负面影响;(3)该影响路径具有异质性,数字普惠金融与互联网基础水平在人才集聚与区域创新之间起正向调节效应,即数字普惠金融、互联网基础水平都强化了人才集聚对区域创新的积极影响.且环境污染抑制区域创新的效应主要体现在中部地区.文章为如何以改善生态环境、重视金融与信息发展为抓手,发挥各区域"引才留才"效应,进而促进区域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与建议.

    环境规制区域创新人才集聚数字金融

    新质生产力赋能云南农文旅产业发展:理论逻辑及实现路径

    施雄天陈阳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探讨了新质生产力在云南农文旅产业发展中的赋能作用及实现路径.研究显示,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资源优化、绿色发展和文化创新四个方面推动了云南农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在科技创新领域,智能导览、无人机巡查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管理效率,还增强了游客的体验感;在资源优化方面,自然、农业和文化资源的整合,实现了产业效益的最大化,提升了整体竞争力;绿色发展注重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有效减少了农业和旅游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创新则通过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元素,成功打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文旅品牌,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吸引力.基于此,文章提出了未来的发展路径,包括智慧旅游与数字化转型、产业融合与协同创新、绿色金融与环保投资等.

    新质生产力云南文旅产业科技创新智慧旅游

    新质生产力与电子商务融合的探讨——以安克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宋若翔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新质生产力与电子商务融合的理论基础,探讨了二者融合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义.并以安克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分析了其在品牌与产品创新、智能供应链建设、深度整合智能供应链、推进品牌建设多元化与国际化、赋能中小企业共建生态等方面的新质生产力与电子商务融合的成功经验,探索得出新质生产力与电子商务融合的路径:深度整合智能供应链,推进品牌建设的多元化与国际化,赋能中小企业共建生态,适应性调整政策与监管.以期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政策建议和发展策略的参考,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导向.

    新质生产力电子商务数字经济

    清代桂越陆路贸易研究(1644-1885)

    徐家贵
    5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越两国山水相连,双方的贸易由来已久,形成了互利友好往来的氛围.到清代,在中越宗藩关系下,作为中越贸易重要组成部分的桂越陆路贸易在这种氛围中不断发展,双方进行友好协商,增辟陆路贸易互市点,设立机构加强市场管理,规定贸易商品种类等,激发了双方边民参与桂越陆路贸易的主动性.除了桂越边民,双方其他地区商民也涌入当地开展商贸活动,对促进双边经济发展、改善民众生活和维护边疆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直至中法战争爆发,这一具有连续性、和平性、创新性的桂越陆路贸易传统被打断,互利友好的陆路贸易沦为掠夺性的殖民贸易.清代桂越陆路贸易成了封建时代中越互利友好往来的一个重要缩影,也是最后一个阶段,考察这一时期的桂越陆路贸易,既有利于深化对清代中越关系的认识,又有利于为进一步发挥广西的区位优势、友好的桂越陆路贸易传统,服务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提供历史借鉴.

    桂越陆路贸易互利友好

    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背景下广西崇左沿边产业园发展路径研究

    周万献谢再志
    6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沿边产业园区,是国家赋予广西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的重大战略机遇.高水平高质量建设沿边产业园,有助于抢抓外迁产业回流新机遇,构建跨区域跨境产业链供应链,打造沿边开放新高地.文章通过多维度分析崇左沿边开发开放的具体实践及发展成效,结合当前国际发展形势和国内政策导向,剖析推动沿边产业园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遇及困难,在此基础上围绕"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建设布局,从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面向东盟开放水平、推动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深化园区机制创新等四个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提升沿边产业园开放发展活力,为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提供重要支撑.

    沿边产业园市场经营便利地双循环沿边开发开放

    "一带一路"倡议视野下中亚五国就业形势分析及应对策略

    周仕隆蔡玉洁
    6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在对中亚五国就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采用CRITIC权重法和TOPSIS优劣解距离法对中亚五国2002-2019年的就业现状进行描述,制定出五个国家的就业质量客观评价体系并对其就业质量进行测算和排序,分析得出了哈萨克斯坦就业质量最高,土库曼斯坦就业质量排名最低.提出建议:首先,中国政府要加大与中亚五国在扶贫减贫领域的合作,以及对外直接投资力度;其次,中亚五国要完善本国的劳动力市场、加大教育投入、重视劳动移民女性就业问题以及改善本地投资环境;最后,借助国际组织援助促进中亚五国就业质量的提高.

    中亚五国CRITIC权重法TOPSIS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