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音乐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音乐研究
音乐研究

于润洋、吴斌

双月刊

0512-7939

yyyj@rymusic.com.cn

010-58110575

100010

北京市朝阳门内大街甲55号

音乐研究/Journal Music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办最早的全国性大型音乐理论学术期刊。原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1987年底转由人民音乐出版社主办。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中国七十五年传统音乐论纲

    王耀华
    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年以来,我国的传统音乐经过了传承、发展和守正、创新的变迁历程.在传统音乐史论方面,学科建设稳步推进,成绩斐然,并致力于夯实基础,面向未来,为构建中国音乐史学、中国传统音乐学"三大体系"积蓄新的学术动力.在传统音乐创作技法与理论研究方面,通过搜集、整理和保存、传承原有经典剧(曲)目音乐,创作改编历史剧(曲)目音乐等方式,对历代相传的传统音乐进行继承、弘扬、发展.在传统音乐的创作实践方面,民族歌剧、民族歌曲、民族大合唱、民族管弦乐曲等体裁的创作得以健康有序发展,并产生一定国际影响;重视和致力于中国特色的作曲技法理论的研究,也取得显著成果.在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实践及理论研究方面,声乐注重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民族化;传统乐器注重乐器改革和演奏技法的创新和发展,外来乐器致力于曲目创作的中国化和演奏技法的民族化.

    中国传统音乐史论研究音乐创作表演艺术

    中国乐学理论的发展与乐学理论体系的构成

    柏互玖
    19-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乐学理论生成于听觉经验,在礼乐与俗乐、华乐与夷乐、官乐与民乐的互动中形成.中国乐学理论经历了从认识世界的知识、治理世界的知识到丰富世界的知识的发展过程.中国乐学理论既有政治、伦理性质,又有审美、娱乐性质.中国乐学理论体系主要由以"礼乐"为中心的乐学理论和以"俗乐"为中心的乐学理论构成,同时包括琴学理论和宗教音乐理论,涉及音乐本体理论、音乐创作理论、音乐表演理论和音乐思想理论四个方面.中国乐学理论四个方面知识并非同时生成和均衡发展.以"礼乐"为中心的乐学理论形成早,产生的机制主要是外在的政治与伦理,音乐思想与音乐本体理论内容丰富;以"俗乐"为中心的乐学理论形成晚,产生的机制是内在的音乐表达,音乐本体、音乐创作与音乐表演理论内容丰富.

    中国乐学理论体系音乐本体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思想

    21世纪中国民族器乐协奏曲创作的本土化特征

    杨正君
    31-4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21世纪以来的中国民族器乐协奏曲创作,注重音乐形态的民族化与音乐内在表达的中国性之间的统一,创作技术层面体现出更加注重在中西结合基础上凸显民族性的音乐风格特征.西方的奏鸣套曲、奏鸣曲式等结构组织逻辑,当与具有叙事性特征的单章化、自由化等中国传统音乐结构思维有机融合时,非典型、非规范化的曲式结构被大量使用;主题往往以来源多元且具有民族性风格的核心素材为基础,再以某些现代音乐创作技法组织发展;以五声调式为基础的民族和声与具有五声性特征的线性化织体,呈现出更为丰富、深层和现代感的中西融合形态;音响音色则极力追求民族韵味与渐变式的丰富的色彩性.这些都成为民族器乐协奏曲体裁本土化发展的重要特征.

    中国当代音乐创作民族器乐协奏曲本土化民族性

    "人民文艺"形态与"民族-国家"身体叙事——延安新秧歌剧多模态话语阐析

    仝妍胡博
    4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的社会秩序观念在重新建构的同时,身体的存在方式和个人对自我的认知方式都会发生较为特殊的变化."新秧歌剧"作为新的叙事性身体,经过改造与规训,以"身体的革命"完成"打破-重塑"的话语机制的成型,最终成就"民族-国家"的身体叙事.通过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作为研究方法,进而阐析秧歌剧由非语言模态的"图-视"叙事与语言模态的"视-听"叙事共同建构的身体叙事.作为"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历史语境中催生的人民文艺形态,新秧歌剧是特定意识形态指导下的话语言说,其多模态的身体话语体系,体现了以群众性、参与性、互动性为核心的革命文艺改造与创新实践的成果,与乡土世界的革命现实构建"共情机制",实现了革命身体的启蒙.

    人民文艺延安文艺新秧歌剧多模态身体话语

    中国钢琴音乐和声民族风格探索之技法研究(1949-1966)

    刘冬云张宏伟
    5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9-1966年,我国作曲家针对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进行了诸多和声民族风格化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该时期作曲家在形态、构态等方面进一步发展了五声性和弦材料,不断拓展五声性和声进行及线性和声进行,扩展调式音列、转调方式,深化复合结构、调式交替等和声技术,对"中国风格"钢琴音乐创作及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钢琴音乐和声民族风格五声性和弦作曲技法

    官方音乐文献制撰与北朝礼乐政治

    金溪
    6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官方音乐文献是指各个朝代为了制定与记录各种礼乐制度,而由相关部门按固定流程撰写、编纂、审核与归档收录的音乐文献,是记录王朝乐制建设的重要史料.汉晋南朝,相当多的官方音乐档案藉《古今乐录》得以留存.与此不同,北朝官方音乐档案散佚殆尽,直接影响了北朝音乐史及乐府文学史的研究.基于这一客观情况,在研究方法上将"文本研究"转为"编纂研究",通过分析北朝官方音乐文献的编纂目的、编纂过程、体裁篇目等,足以说明官方音乐档案可以体现出一个王朝通过礼乐彰显其政权正统性的目的与途径,既是本朝进行礼乐建设的文献依据,也是后世礼乐建设的重要支撑.中古时期礼乐政治的具体细节与底层逻辑,往往是通过这种成规模、成体系地编纂而成的官方文献留存下来的.

    官方文献编纂流程体例特征北朝礼乐政治功能

    再论相和歌与清商三调之关系

    郭丽
    7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梁启超首先提出清商三调归属问题并由此开启了长达百年的学术论争,使之成为20世纪乐府学研究的一桩公案.各家讨论所据史料主要是沈约《宋书·乐志》,但沈约对相和歌和清商三调曲名的记载仍不够完整,可据更早期的文本记录补充.梁启超等人特别强调三调只见于清商未见于相和,事实上三调见于相和的记载不在少数,且在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中三调既可用于清商也可用于相和.郭茂倩《乐府诗集》将清商三调收入相和歌辞是因为其从乐曲看属于汉魏相和旧曲,从歌辞看属于汉魏旧辞,如此归类兼顾了乐曲性质和歌辞来源两方面考量,最大限度保留了相和歌辞的完整性.吴兢、郭茂倩和郑樵在清商三调归属问题上观点一致,反映了唐宋时期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普遍认识.

    《乐府诗集》相和歌清商三调相和歌辞清商曲辞

    诏令中的初盛唐礼乐之变——以《唐大诏令集》为中心

    任冬青
    87-95,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初盛唐是我国古代礼乐制度"除旧"与"布新"的关键时期.诏令作为以帝王名义颁布的官方文书,对研究唐代音乐史具有重要的镜鉴意义.宋绶、宋敏求父子所编《唐大诏令集·政事》篇载有"礼乐"类诏令共七则,真实记录了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在礼乐制度上的革故鼎新之举.唐代四位帝王前赴后继,先后在修定宫廷雅乐体系和赏拔民间音乐人才等方面做出了不断努力和卓越贡献.唐代音乐诏令的草拟与实施,一方面是帝王文治武功的话语总结,另一方面也是国家礼乐文明的导向先声.

    诏令初盛唐音乐史礼乐制度《唐大诏令集》

    《中兴礼书》及《中兴礼书续编》纂修始末

    丁同俊
    96-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兴礼书》及《中兴礼书续编》是研究宋代宫廷礼乐极为重要的官方文献,目前学界主要还是集中于徐松之后的版本考察,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通过从礼书的编纂传统与南宋礼书编纂的文化背景入手,继而对《中兴礼书》与《中兴礼书续编》纂修的动机、机构、人物及其相关问题加以考述,尽可能厘清其纂修的真实语境,从而揭示中兴以来南宋王朝复兴礼乐的态度.

    《中兴礼书》《中兴礼书续编》南宋宫廷礼乐复兴

    "两性对歌"甄释——基于中西方集体交互歌唱的比较视角

    肖璇
    115-124,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找寻中国乡村集体歌唱的本土学术概念,需要回到音乐学知识体系和民间原生称谓中,并在西方理论栉沐下走出西方,传达时下学术思潮和新知洞见.作为视野和方法的两性对歌,是在与世界范围内集体交互歌唱的对话中,回归具有文化向心力的中国传统集体歌唱,以自主学术概念和理论叙事展开以研究对象为旨归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两性对歌多声部民歌民歌分类山歌合唱